閱讀現場
本文為羅惠珍為《向下扎根!法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什麼是種族歧視?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被複製?」:追根究柢各種沒來由的成見與誤解》一書,所撰寫的書介,經麥田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和內文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該書原文為《Le Racisme expliqué à ma fille》,作者塔哈爾.本.傑隆(Tahar ben Jelloun),1944年生於北非摩洛哥,1971年移居法國。1997年,他帶著年幼的女兒走上巴黎街頭抗議移民新法,女兒「向我問了好多問題,她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上街抗議,所有人吶喊的口號代表什麼意思,示威遊行會有什麼效果。遊行結束後,我們父女倆促膝長談,聊了許多種族歧視的事⋯⋯」最後,傑隆將父女間的問答,寫成這本日後翻譯成40多種語言發行,更獲頒聯合國之友「全球寬容獎」的經典。「孩子總是充滿好奇心地提出許多問題,他們希望能收到明確、有說服力的答案,因此我們不能用哄騙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問題。沒有其他人的視角比孩子更適合去了解人類並非天生有種族歧視,而是後天養成這件事。」
旅居法國多年的羅惠珍,曾任《亞洲周刊》駐法國記者,擁有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她融會自身在法國、台灣兩地的觀察,對台灣讀者提出深入淺出的叩問。
1997年2月22日星期六的下午,巴黎街頭正在進行示威遊行,抗議的緣由是當時的法國右派政府制定了一條法律草案,禁止國人(包括領居留證者)接待留宿非法居留者,一般稱為無證者(sans papier)。這條看似呼籲人民「守法」的移民法草案引起廣泛的憤怒,於是在幾個藝術家發動連署後,很快就形成大規模的動員,導致了4個月後法國的政黨輪替,左派聯合政府遵守承諾讓將近10萬的無證者取得合法居留權。
那一次的示威遊行我在現場,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有這麼多人熱血關心著與他們不相關的人。本書作者塔哈爾.本.傑隆(Tahar ben Jelloun)當時帶著他的10歲女兒走在示威人群裡,聽著示威群眾呼喊的口號,小女孩仰頭向牽著小手的父親問到:「爸爸,什麼是種族歧視?」
這個問題太複雜、太沉重,但是爸爸沒有被問倒,也沒有三言兩語敷衍過去,他很用心的從歷史根源、心理學深處和法國的社會現象與女兒細細分享。
父親跟女兒聊的不是白雪公主或睡美人的夢幻童話,而是這個世界上不僅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還越來越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
傑隆是法國知名作家,擁有哲學與心理學的豐富學養。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解釋什麼是種族歧視:
「簡單地說,種族歧視就是對不同文化或不同外表的人持有懷疑的態度,甚至瞧不起他們。種族歧視不是與生俱來,而這樣的行為在每個社會裡都能見到,有些國家甚至習以為常,人民對這種行為已經不當成一回事。」
但是種族歧視的根源是什麼?除了人們對陌生人的恐懼和不信任的心理因素外,傑隆再從法國殖民歷史和宗教文化差異,甚至更久遠的「反閃族」主義(或稱反猶主義)來談歐洲的種族歧視以及目前的伊斯蘭恐懼。而在法國社會,政治權謀話術和社會階級觀念一起滋養著種族歧視的思維與行為。
像法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殖民帝國,多少遺傳著「白人至上」的文化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吸納來自舊殖民地的移工,半個世紀後,非洲的黑人、阿拉伯人都成了法國的風景,阿拉伯人的膚色介於黃種人和白人之間,被稱為「奶油」色,如果再加上亞洲的移民,法國真可稱為「色彩豐富」的國家。
只不過族群多元的社會儘管文化豐富,種族歧視也隨處可見,像是有意無意地語言戲謔或不經思考的刻板印象,作者舉例:「有人說黑人『強壯卻懶惰、貪吃又不愛乾淨』;也有人說中國人『矮小、自私、殘忍』;也有人說阿拉伯人『奸詐、有攻擊性、忘恩負義』,法語還有一句諺語『阿拉伯人製造』(C’est du travail arabe)用來形容草率隨便完成的工作;另外也有人說土耳其人『好強、野蠻』;甚至猶太人更被冠上有外貌和道德缺陷的罪名,只是因為有人想找理由迫害他們。」
當經濟蕭條失業率提高時,人們首先就要找代罪羔羊,作者以法國極右派政黨的話術為例:「種族歧視者宣稱經濟危機都是外國人造成的,他們搶走法國人的工作、賺走法國人的錢。『300萬失業人口=300萬外來移民』。」雖然沒有論據但就是有很多人會相信,把箭頭指向外來移民,這就說明了種族歧視是多麼容易根植在腦海裡,像感染力強的病毒,不抵抗就難倖免。
所幸,經過教育和思辯,人們有了抵抗力。傑隆深知要抵抗種族歧視必須從兒童教育著手,這本書沒有艱澀的理論,正因為列舉日常生活的鮮活例證,反而穿透力強勁。
作者談的是歐洲的種族歧視現象,套用在台灣社會可一點都不陌生:現今有70多萬的移工在台灣各地回應著我們的經濟和家庭的種種需要。
因為他們的膚色,我們是不是認定外籍移工「跟我們不一樣」呢?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我們是不是也在有意無意間帶著輕忽的心態或者以瞧不起的語言、聲調相對待,甚至認定他們就是好欺負呢?如果你聽到身邊有幾個人講著「奇怪」的語言時,會不會感到不自在、害怕,立刻就起了防衛心呢 ?
是檢視我們自己的種族歧視的時刻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