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視下的島鏈

精選書摘

張鎮宏/守護台灣需要怎麼樣的「島鏈戰略」?
2023年6月2日,日本陸上自衛隊於石垣島海岸邊部署愛國者飛彈。(攝影/Kyodo News via 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當世界開始討論台灣的時候,長期觀察國際情勢和民主人權的我們,心裡總會浮出一些無法避免的提問:台灣的自由與安全,將如何牽動著其他國家、社會與人民的命運?如果明天就是台海戰爭,世界又將如何回應「台灣有事」的危機?

2022年8月2日晚間,全世界的新聞焦點都集中在台北上空,超過70萬人在網路上同步追蹤著航班即時軌跡圖上的一個光點──那是呼號SPAR19的美國空軍行政專機,上面載著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這是台灣相隔25年後再次迎來美國眾議院議長的正式訪問。然而,當裴洛西結束在台19小時旋風訪問的翌日,中國隨即對台灣發動了自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以來最具侵略性的軍事演習。台灣因此成為國際新聞的頭版焦點,台灣海峽也再次被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在國際社會的眼中,2022年的中國飛彈軍演是台海局勢的重大轉折點;但對台灣來說,中國的軍事敵意從未中斷,被解放軍飛彈瞄準,或被北京威脅以戰爭手段「統一」,早已是台灣人長期以來的集體經驗。

當台灣的安全成為全球焦點時,各種矛盾也隨之浮現。由於長期在國際社會中被漠視,世界在台海危機中重新「發現台灣」的過程,充滿了許多誤解──有些觀點過分誇大台海局勢的兵兇戰危,而另一些則選擇性忽視中國對周邊國家不斷升級的軍事騷擾與安全威脅。然而,這些討論往往都忽略了台灣人的立場,也未能充分連結台灣與中國長年交手所累積的經驗。因此,台灣應該要如何理解國際輿論中對台海局勢的觀點與盲點,並有效進入對方的脈絡進行溝通,是台灣在強化自身防衛之餘,最為關鍵的功課之一。

解放軍對島鏈的威脅

為了清楚認識台海軍情的實際動態,我們以2022年──國際輿論開始高度關注台灣的關鍵起點──作為分界,整合台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公開軍情資料,並進一步針對中國海空侵擾的數量、機種裝備與路線軌跡進行資料分析,以深入解讀中國在台海周邊軍事活動的趨勢與戰略意圖。

透過數據呈現的軍情動態,我們發現,解放軍擾台頻率屢創新高,從2022年8月至2024年7月間,國軍在台灣周邊偵獲至少3,955艘中國軍艦,以及10,243架次中國軍機。兩年間,擾台共艦數量上升了53%,而擾台共機數量更大幅增加81%,顯示中國對台灣大舉升級的威嚇行動和軍事壓力。(編按)
本文刊登前不久的10月14日,中國發起歷時13小時的「聯合利劍─2024B」軍演,演習範圍再次環繞台灣本島──是2022年以來,解放軍第四度環台軍演。

數據同時顯示,台海的緊張局勢已經明顯國際化,不再只是傳統的「兩岸問題」。解放軍的軍事騷擾不僅針對台灣,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也在承受中國軍事擴張帶來的壓力。例如,日本和菲律賓同樣面臨解放軍侵擾規模的升級:菲律賓在南海主權爭議區屢屢遭到中國海警的衝撞攻擊;中國海軍多次侵入日本領海,並聯手俄羅斯頻繁測試美國、日本與韓國的空中防禦能力。

中國的軍事擴張,也讓西太平洋的「島鏈戰略」重新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字。島鏈戰略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當時歐美列強為爭奪亞洲殖民地的貿易與軍事航路而提出這一地緣戰略主張。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日本為了遏制美國對西太平洋的介入,也積極在帛琉、塞班島、馬紹爾等地建立戰略基地。到了冷戰時期,美國則為了圍堵蘇聯與中國的共產勢力,在日本、沖繩、台灣與菲律賓駐兵,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第一島鏈」戰略。

隨著中國在21世紀的軍事崛起,島鏈戰略也因美中對抗而產生了新的解讀。對美國來說,第一島鏈仍是遏制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重要屏障;而中國則通過在台灣、日本與菲律賓沿海進行海空騷擾、在南海填海造陸建設「海上長城」、以及積極拉攏南太平洋島國,試圖以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兵力規模,復刻二戰前夕大日本帝國的島鏈部署。

而這一島鏈競爭的心臟位置,即是攸關印太安全與全球穩定,且最直接面對中國侵略威脅的台灣。

解放軍頻繁跨越台灣海峽,並在第一島鏈周邊國家的海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從南海、巴士海峽到台灣東北的宮古海峽,逐步施展「疲勞騷擾」,迫使各國逐漸接受中國軍事行動的常態化,這正是解放軍「切香腸戰術」的明顯體現,而中國持續挑戰區域安全底線的行為,已引發亞洲鄰國的警覺反應,尤其是同為第一島鏈國家的日本,更積極提升國防準備。

其中,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21年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述,不僅為互動緊密的台灣與日本留下了更多深化安全合作的想像空間,也讓日本成為台灣以外,最積極討論中國威權威脅與台海戰爭可能性、政治爭辯也最為激烈且立體的島鏈國家。

日本與沖繩的立場矛盾
Fill 1
2023年10月7日,日本陸上自衛隊在沖繩縣石垣島的一個營區進行演習。(攝影/Kyodo News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0月7日,日本陸上自衛隊在沖繩縣石垣島的一個營區進行演習。(攝影/Kyodo News via Getty Images)

然而,防衛政策的重大轉向,卻引發了日本國內輿論的焦慮與不安。一方面,日本的政治環境和地理條件使其長期缺乏對東亞爆發戰爭或自身安全遭遇挑戰的「直接威脅感」;另一方面,日本沉重且複雜的二戰歷史,讓國內對於戰爭責任抱有矛盾情緒。因此,當戰後日本「無論如何都不能訴諸軍事手段與戰爭」的政治原則,與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可能導致民主與自由國際價值瓦解的現實碰撞時,日本對「台灣有事」的立場爭論,也就變得格外尖銳複雜。

與台灣歷史淵源深厚、戰略位置也最為關鍵的沖繩,更是日本社會最為矛盾與對立的政治癥結。台灣每年有80~90萬遊客造訪沖繩,是沖繩國際遊客中的主力。然而,對於台灣人來說,沖繩的「戰備日常」卻相對陌生。

二次大戰期間,同被日本所統治的台灣與沖繩,命運曾一度交錯──在美國的跳島戰術下,盟軍將領為了是否應該登陸台灣或沖繩而爭執不下。最終,盟軍選擇攻占沖繩,以加速對日本本土的總攻擊戰略。1945年的沖繩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的一役,包含12萬沖繩平民在內,雙方共計20萬人喪生。 戰爭結束後,沖繩在美軍的統治下被建設成「要塞之島」。直到今天,這片僅占日本國土0.6%的邊陲離島,依然承載著7成的駐日美軍基地,沖繩因此長期忍受與基地共存的日常夢魘。

沖繩也一直是台美軍事合作的重要樞紐,從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前的空軍移地訓練,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的八八風災,美軍運輸機抵台運送的賑災物資都是從沖繩整備出發。但在日本政府的「台灣有事」對策中,沖繩不僅成為日美同盟應對解放軍的壓力最前線,就連離台灣最近的與那國島、石垣島,都面臨了自衛隊大舉進駐的「要塞化」壓力。

如今駐紮的約3.5萬美軍和擴張中的自衛隊,已經讓沖繩人深感「被動捲入」戰爭的威脅,這是日本本島居民無法真正理解的恐懼,而台日安全的連動性──特別是「台灣有事即是日本有事」的諾言──更成為沖繩新的焦慮來源。

我們深入採訪了沖繩反對美軍基地的倡議者、反戰人士,以及多次與台灣進行國防交流的日本國會議員,從這些人的視角出發,我們看到了沖繩社會的多重現實與矛盾。同時,我們也看見台灣人在危機中的敏銳商機──在與那國島,台灣投資者希望重現70年前台日間的經濟榮景,而台灣政治人物也紛紛登上與那國,希望加速兩地之間的交流與通航。然而,這樣的快速交流,能夠減少沖繩人對戰爭的疑慮嗎?「台灣有事,日本有事」會不會只是台灣單方面的想像?

從「台灣有事」到「台灣存在」

本書的發想起點,最初只是想回答「台灣有事」是否改變了東亞各國對台灣安全的看法。然而,隨著在日本、沖繩、台灣不斷深入的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儘管台日沖三地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且民間文化交流極為蓬勃,但對彼此社會與政治脈絡的認識卻存在相當大的認知落差

這些認知落差往往被自身的經驗所束縛,陷入簡化的二分法思維,使人先入為主地落入一廂情願的認知陷阱──這不僅容易陷入與外界對立的情境,更糟的是,還會為有心人士製造見縫插針、煽動認知作戰的機會。

例如在本書討論的認知戰章節中,我們以中國的社群網站為例,探討了中共如何透過內外宣傳交錯的方式操作輿論,以日本和沖繩為常態性的政治煽動主題,進行資訊扭曲的行動鏈。這些惡意操作所累積的仇恨情緒,最終被煽動的,往往卻是中國自身的社會成員。2024年9月18日,深圳日本人學校的一名10歲日本小學生在上學途中,遭到一名陌生的中國男子持刀殺害。儘管中國外交部表示本案是「孤立事件」,並強調「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但這一事件引發了日本輿論的極大震驚與憤怒,也凸顯了認知戰失控對於操作方與被操作方所帶來的雙重傷害。

這些台灣與周邊國家的「互不瞭解」,也為我們即時敲響了警鐘,如果連與台灣互動最頻繁的日本和沖繩都難以深入理解台灣,那麼,台灣議題要如何進入其他更遙遠盟邦的認識脈絡中?如何在國際社會上提出更能引發共情、獲得重視的「保台論述」?這對於台灣安全來說,至關重要。

長期在國際社會被孤立的台灣人,必然能理解「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道理,同時也渴望瞭解國際社會對台灣處境的認識與觀點。藉此,我們期望透過政治理解、公民社會溝通,最大程度地爭取國際支持,進而讓「台灣有事就是世界有事」的連動性真正得以成立。這不僅關乎台灣的現實安全與生存,也是我們積極想要參與國際社會的心願:我們必須認識並同理其他國家的苦難,透過情感與經驗交流,建立公民社會間的信任。如此,台灣人的經驗才能融入並貢獻於普世的價值體系,走出長期的孤絕。真心期待,世界對台灣的理解不再只是「台灣有事」這個危機標籤,而是轉化為對「台灣存在」的價值肯認與尊重。

【各通路購買連結 與 贊助者優惠】

◆贊助者專屬優惠 凡加入報導者支持方案之「行動者」或「開創者」身分,得以優惠價格購買《報導者》新書,歡迎登入《報導者》網站個人專區查看新書折扣碼,並至專屬通路購書:https://twreporter.backme.tw/shops/3619

《島鏈有事》,春山出版
《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張鎮宏、《報導者》團隊著,春山出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