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一棵古木保存千年鮭魚洄游紀錄?《尋找母樹》發現海洋與森林的共生祕密
加拿大卑詩省的大熊雨林中的一隻科莫德熊。(攝影/BIOSPHOTO via AFP/Jack Chapman)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精選書摘】

本文為《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部分章節書摘,經大塊文化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生於加拿大卑詩省莫納希山脈的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是出身伐木家族的森林生態學家,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森林系的森林生態學教授。童年時期的她在森林裡認識樹木,也學會愛樹木、尊重樹木。長大後,希瑪爾成為新一批加入伐木業的女性,卻在業界發現大片森林被砍伐殆盡、土壤成分不再複雜多樣、自然環境日漸嚴苛的林業現況。

「森林是我的存在和世界觀的核心。」希瑪爾為了解森林管理出了什麼問題、也好奇為何任其自生自滅的土地反而能自我修復,因而踏上科學探索之旅。

希瑪爾以科學證據指出植物具有智慧且會互相交流,地位可比當年點燃全球環保意識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她以深刻動人的方式傳達了複雜而專業的森林學概念,作品甚至影響電影《阿凡達》的「靈魂之樹」。

本書是希瑪爾的第一本著作。她精彩生動地闡述了森林如何是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的生命共同體,而「母樹」就是這一切互動的中樞,連結也支援所有生物。

莫妮卡的實驗
莫妮卡是作者希瑪爾新收的博士生,她在實驗室中展開母樹實驗,發現母樹在遭受病蟲害或枝葉受傷時,會把更多的碳傳給自家幼苗。
過後幾個月,我到了卑詩省中部海岸的貝拉貝拉(Bella Bella)印第安保留區,跟隨導遊前往海圖斯克族(Heiltsuk)的鮭魚森林。小艇滑進一個純樸的小港灣,我們的海圖斯克嚮導朗恩指著一片標出部落領土的赭色石壁畫。絲綢般的太平洋薄霧從垂直石壁上滾滾而來,罩住雄偉的樹木。跟我同行的是我新收的博士班學生亞倫.拉羅克(Allen Larocque)和博士後研究員德瑞莎.萊恩(Teresa “Sm’hayestk” Ryan),族名「桑海耶特斯克」。

亞倫打算研究真菌網的不同形態。德瑞莎是欽西安族人(Tsimshian Nation),是傳統雪松籃的編織者,也是鮭魚產業科學家。身為原住民和科學家,她想知道恢復傳統石滬的捕魚方法能不能恢復鮭魚的產量,甚至回復到殖民者掌控漁業之前的水準。這麼一來,她取用樹皮編織籃子的雪松或許也會因此受益。

鮭魚養分如何傳給樹木?沿著熊徑走入森林找答案

我們正在尋找熊、狼和老鷹帶進森林的鮭魚骨頭。動物把魚肉吃掉之後,剩下的魚骨頭會漸漸腐爛,養分便滲入林地。在這個小海灣裡,維多利亞大學的湯姆.萊岑博士(Tom Reimchen)和西門菲莎大學的約翰.雷諾博士(Jone Reynolds)發現,雪松和北美雲杉的年輪裡有鮭魚氮,其他植物、昆蟲和土壤裡也有。

為了研究菌根菌如何把鮭魚養分傳給樹木,甚至在樹木之間傳送,亞倫一開始會先確定,溪流沿岸的菌根菌群落如何隨著不同鮭魚量而改變。菌根的不同,還有它們傳送鮭魚養分的能力,是否是這些雨林養分充沛的原因?我們3人穿著高筒防水膠靴,跳進莎草往岸邊走去時,我簡直興奮難抑。

「熊徑。」德瑞莎指著一條小路說:「熊最近才來過。」

「我們繼續走。」我像拽著狗鍊往前衝的小狗。

我們穿過一條從鮭莓叢挖出的隧道,朝著一棵50公尺高、矗立在一片高地上的雪松前進。它的主枝像分枝燭台一樣分岔,那就是海圖斯克族所說的「祖母樹」。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150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了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15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氮含量的每年變化,便能找出鮭魚產量跟氣候變遷、砍伐森林、捕魚方式改變的相互關係。一棵雪松古木可能含有1,000年的鮭魚洄游紀錄。

接近雪松祖母樹矗立的岩棚時,我大喊「呦呴!」但聲音被濃密的鮭莓叢蒙住。

我跟亞倫爬上岩棚,沿著高地看過去。「我的天啊!」我大喊:「你看!」古老母樹
作者希瑪爾以「母樹」形容森林裡的老樹,因為它們像是森林的母親,照顧著小樹,也把森林連成一體。
的大樹枝下有一片苔蘚鋪成的舒適小床,足以容納熊媽媽和牠的小孩。好多白色鮭魚骨在苔蘚地毯上閃著微光,魚肉早就腐爛,脊椎骨脫落,細小的魚骨像蝴蝶翅膀疊在一起,鱗片和魚鰓都化成碎片,魚的精髓慢慢被樹根吸收,傳送到木頭裡,再傳給下一代。

變成樹的骨頭。

克制捕食鮭魚,再把養分還給自然──原住民與森林共生的智慧

我跟亞倫收集了一些魚骨下的土壤,也收集了無魚骨堆積的土壤,以便互相比較。回到岸邊跟德瑞莎和朗恩會合後,我們從高潮線跳到船上,把樣本冰起來,免得微生物變質。朗恩慢慢把船從岸邊開走,掠過海岸沿線從一個河口延伸到下一個河口的石牆。

這些石牆是海圖斯克族沿著太平洋海岸線建立的幾百個石滬之一,類似於努查努阿特族夸夸嘉夸族、欽西安族、海達族特林吉特族建立的潮間攔魚陷阱,用來被動地捕捉鮭魚、記錄鮭魚量,並隨之調整捕捉量。

他們趁退潮時收集捕獲的魚,放走最大的懷孕母魚,讓牠們到上游產卵。原住民會將鮭魚煙燻、曬乾或煮來吃,把魚內臟埋進林地,把骨頭丟回水裡滋養生態系統。這種方法能提高鮭魚產量,還有森林、河流跟河口的生產力。得到鮭魚養分的森林,則為河流遮陽、把養分釋放到河中作為回報,另外也為熊、狼和老鷹提供棲息地。

德瑞莎跟我解釋,殖民者接收了森林和河流之後,就禁止他們使用石滬。前20年鮭魚捕撈過度,至今產量尚未完全恢復。氣候變遷和太平洋溫度上升又帶來新的問題,使橫越大洋的鮭魚精疲力盡,降低牠們抵達出生河流並順利產卵的成功機率。這就是人類摧毀互相連結的生物棲息地的大概過程,而且還只是冰山一角。

海達瓜依群島以北,格雷厄姆島(Graham Island)上的最後幾棵雪松就要被砍光,有些已經超過1,000歲,導致鮭魚產卵河流沿岸的森林環境惡化,海達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會面臨何種變化。

這樣的失控局面何時才會停止?

伐木家庭出身,我在鮭魚森林了解與自然互惠的道理

這個研究仍在進行中,但從初期數據看來,鮭魚森林的菌根菌群落會隨著洄游到出生河流的鮭魚數量而改變。我們還不知道菌根網會把鮭魚氮傳到森林多遠的地方,以及恢復石滬捕魚法會不會(或如何)影響森林的健康。但我們正在展開新研究及重建部分石牆,希望能找到答案。

另外,我也很好奇,沿著內陸河洄游的鮭魚是否也滋養了內陸的森林?產卵的鮭魚會沿著河流,為綿延數千公里直達山區的雪松、白樺雲杉提供養分嗎?鮭魚藉由這種方式把海洋和大陸連在一起。蘇斯瓦人知道鮭魚對內陸森林和他們的生計有多重要,所以一直以來都把眼光放遠,秉持著萬物一體的原則來照顧鮭魚。

那年的感恩節,我開車回家途中,經過一片片皆伐地。鏈鋸砍下染上小蠹蟲的母樹,它們的種子還來不及在被翻起的枯枝落葉層萌芽,母樹就被移除。老樹殘骸堆得跟公寓大廈一樣高,進出道路在山谷間縱橫交錯,沉積物堵塞了溪流。人工種植的幼苗立在白色塑膠穴盤裡,有如十字架。

裂痕歷歷可見。

我來自伐木家庭,非常清楚我們需要樹木來維持生計。但我的鮭魚之旅告訴我,受惠就必定要回報。

唯有平等看待萬物,才有機會找回生態的平衡
最近我對蘇比亞
布魯斯.米勒(Bruce “Subiyay” Miller),人稱蘇比亞,是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半島東邊的斯克克米許族人(Skokomish Nation)。他說過一個有關森林的共生和多元特質的故事,談到林地下「有個根和真菌組成的複雜而廣大的系統,讓森林維持強健。」(來源:《尋找母樹》第365頁)
的一種說法愈來愈著迷。他把樹當成人看待,不只有類似人類的智慧,甚至也有著跟人類不無相似的心靈層面。

不只是等同於人類,擁有相同的行為。它們就是人。

樹人。

我不認為自己完全理解原住民的想法。這種智慧來自於對土地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認識論,跟我們的文化截然不同。因為知道自己跟土地(樹木、動物、土壤和水)緊緊相繫,我們有責任照顧這些連結和資源,確保生態系統永續發展,以利下一代生存,也感念上一代的付出。不打擾、不破壞,只取自身所需也不忘回饋。以謙卑和寬容對待這個生命循環中彼此相連的所有生命。

但多年的林業工作經驗也讓我了解,太多決策者拒絕這種看待自然的方式,只相信優勝劣汰的科學理論,因此造成了無法忽略的慘重後果。

我們可以把四分五裂、資源個別獨立的土地,跟按照蘇斯瓦族的k’wseltatnews(我們彼此相連)和薩利希族的 nə́ ćaʔmat ct(我們是一體)原則照顧的土地互相比較。我們必須傾聽自然給我們的答案。

我相信,這種顛覆傳統的思考方式才能拯救我們。這是一種平等看待世界萬物、自然之贈禮的哲學。就從承認樹木和植物有行為能力開始。它們會感知、連結、溝通,產生各式各樣的行為。它們互相合作、決策、學習、記憶──擁有我們通常會歸於感知、智慧、智能的種種特質。

指出樹木、動物,甚至真菌(人類以外的所有物種)具有這樣的行為能力,我們自然能認同應該給予它們不亞於我們對人類的尊重。我們可以繼續把地球推向失衡狀態,任由溫室氣體一年年增加,也可以重新找回平衡,承認傷害一種物種、一片森林、一座湖泊引發的漣漪,會蔓延整個複雜的網路。而錯待一種物種,就等於錯待所有物種。

地球的其他部分,正耐心地等待我們發現這件事。

要做出如此大的改變,人類必須重新跟大自然建立連結,而不是把人或物當作利用剝削的對象。只因為人類能力可及,就夷平森林,大量捕撈魚類,來滿足我們對物資的貪婪無厭,如今讓我們付出代價。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 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著,謝佩妏譯,大塊文化
《尋找母樹:樹聯網的祕密》,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著,林政道審訂,謝佩妏譯,大塊文化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