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家?2021的六種作答_專題頁首圖_desktop
2022家的未來啟示錄

什麼是家?新年的六種作答

2022.1.23 最後更新
2021年起,台灣社會迎來多元的變化。疫情下非典型就業人數創新高,外送員人數超過10萬;在不確定的一年,新生兒數量、結婚率雙雙創下新低;同時,我們看到毛小孩數量即將高過全台15歲以下孩童總數,全台有超過28%家戶數飼養寵物;少子化的同時,高齡化更是現在進行式,長期照顧成為愈來愈迫切的議題。還有同婚合法之後,同性伴侶養育下一代的期待與諮詢數量打破了歷史紀錄;兩年內有超過兩萬港人來台定居,他們也試著在這塊土地上建立新的家、找新的家人。
在2022年的農曆新年、團圓之前,我們看見社會變動中各種關於「家」的新想像、變化。《報導者》5位不同年紀、背景的記者,帶著自己對家的不同認知、不同世代的價值觀,走進與總體數據相關的群體裡,與他們聊聊關於「家」的各種話題。我們看見非典型的「家」,也看見社會變動之下,人們繼續追求家、撐起家的各種努力。
在因疫情而失去觀光客的青年旅館裡,我們記錄一群外送員以此為家的故事。高租金、高房價,以及疫情下人們對外送的高需求,讓他們落腳於此,他們有的兼職外送還學貸,有的想靠接單實現對「家」的想像。 我們也訪了4組來台港人,包括出現在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時代革命》裡的「阿爸」,與他的「兒子」對話,原來他們是那樣為彼此撐出如家一般的安全和信賴。3組同志家庭和3位志工,則為我們翻開同婚合法後,同志家庭裡那本難念的經。
還有河堤旁、鐵皮屋下的都市原民如何守住家、守住文化、終結流浪;高齡化社會下,家中的照護者如何向外求救、找到了什麼新家人⋯⋯。
5位記者是這麼形容他們所看見的故事的:家好像是一道每個人花了一輩子回應的命題,不同的條件、時空,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作答,沒有標準答案。編輯詩芸說,她看見的是一片花園,對家的各種想像像是種子,希望這片土地能養育不同的花朵、讓他們各自綻放,彼此欣賞;設計師禹禛,則用她的插畫提醒了我們,這些故事其實可能就在樓上、樓下,年節團圓之際,他們更可能是你的遠親、你的朋友的現況。
監製│劉致昕、張子午
文字│劉致昕、張子午、孔德廉、陳德倫、林雨佑、劉雅婷
封面插畫│黃禹禛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林彥廷、陳曉威、鄭宇辰、唐佐欣
設計│江世民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洪琴宣
Fill 1
外送員的游牧人生:青旅床鋪上,300公分高的家

外送員的游牧人生:青旅床鋪上,300公分高的家

走進青旅,一位位外送員彷彿遊牧而居,尋尋覓覓外送平台每一單差異幾十元的獎勵金。在租金指數連十年創新高、非典型就業人數…
2022.1.23
Fill 1
我從哪裡來?南靖部落裡,兩個媽媽改寫原住民的都市流浪記

我從哪裡來?南靖部落裡,兩個媽媽改寫原住民的都市流浪記

全國原住民人口有48.69%居住在都會區,許多都市原住民開始重建對新「家」的認同和文化。在三鶯大橋下的南靖部落,Aring、Aki與不…
2022.1.23
Fill 1
超高齡社會啟示錄:在照護迷霧中,找到互相扶持的新家人

超高齡社會啟示錄:在照護迷霧中,找到互相扶持的新家人

成為「全職照顧者」20年後,她如何穿越照護迷霧,找到彼此扶持的新家人?海馬迴劇團團長黃秋謹和夥伴們,無論台上台下,都正…
2022.1.23
Fill 1
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

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

這些同志家庭受訪時,談到社會質疑,有無奈有激動,但沒有懼怕。經歷了一輩子自我證明的過程後,經過縝密思考跟規畫而成為家…
2022.1.25
Fill 1
接毛小孩回家,然後呢?從動物到同伴的當代關係

接毛小孩回家,然後呢?從動物到同伴的當代關係

從領養數、寵物登記數與飼養家戶數增長,突顯現代人對於關係與陪伴的渴求,但台灣人與毛小孩們成為家人的過程裡如何相處、遭…
2022.1.26
Fill 1
那年之後,做彼此的家:香港學生、鏡粉、「暴徒家庭」在台灣的自白

那年之後,做彼此的家:香港學生、鏡粉、「暴徒家庭」在台灣的自白

「經過這幾年,我知道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家是要自己去建立的。」2019年後來到台灣的港人,是誰在廢墟中打撈他們呢?
2022.1.26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