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鴿聯(FCI)現約有70個成員國,常態性舉辦或參與鴿賽,台灣為其中之一。多數國家以休閒產業看待賽鴿,爭的是獲勝榮譽,若培育出戰績彪炳的賽鴿,更能成為「種鴿」作育新血,讓主人日進斗金。然而在1960年代,台灣鴿賽出現濃厚的博弈色彩,合法常民娛樂成為蒙上賭博形象的灰色產業,更因人們對於金錢的過度追求,衍伸出「擄鴿」、「跑鴿」等其他國家不曾聽聞的犯罪與作弊手段。
台灣鴿賽欠缺法律規範、沒有主管機關監管。為了追求公平,由私人鴿會主導的賽事走向極端,出現「幼鴿海翔多關制」的嚴苛比賽。4~8個月大幼鴿從學飛開始嚴格訓練,好讓牠們飛越300多公里的大海返家,且一生只能參賽一次,若在當季比賽被淘汰,恐遭殺害或斷翅、剪羽棄養,每次賽季後的傷鴿救援,讓動保團體疲於奔命。
2024年6月,動保團體領銜提出「您是否同意禁止海上(公海)賽鴿」公投案,7月即完成第一階段、募得8,000多份連署書送出;最終雖在12月被中選會駁回,卻也首度將這項長期位處灰色地帶的賽事拉進公民視野、帶動討論。《報導者》爬梳公投來龍去脈,並走進賽鴿產業,實訪2024年底的冬季北海鴿賽,看見激烈競爭的賽事如何讓百工鴿友既競爭、又合作;帶動每年逾200億新台幣經濟規模,以及不計其數的工作機會。比賽之後,那些飛失或遭棄養的賽鴿又為環境帶來哪些蝴蝶效應?牠們如何與人類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