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8日,是台灣航空運輸和勞權抗爭歷史的一天,
國外稀鬆平常的航空業罷工首度在台灣上演。
過去3年,機師工會2度通過罷工投票,控訴華航疲勞航班人力窘迫、升訓制度不夠透明、打壓本國機師工作權及工會會員、甚至薪資結構也不如長榮航空;而爭取與資方簽定「團體協約」,前後開了18次會議都無進展,更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們決定展開行動,選在大年初四正式罷工。
日領萬元、被視為「天之驕子」的機師首次和資方開戰,622名機師繳出飛行必備的檢定證,拒絕執行勤務,把資方逼上協商談判桌,展開了意想不到長達7天、共160小時又25分鐘的罷飛紀錄,令華航取消214個班機;其中,資方評估損失金額5.99億元、機師薪資損失亦達4,354萬元,計有27,100名乘客因而受影響。
7天罷工期間,光是勞資雙方便付出逾6.42億元的代價,還有無可估計的社會隱形成本。工會與華航完成4度協商,每一個談判時刻都價值千萬。首開凌晨的「紅眼協商」會議、第一次開放媒體直播,《報導者》記者全程守在第一現場,完整記錄每一個關鍵時刻。一場6億元的集體勞資協商,無論過程與結果或仍未臻完美,但換來全民共同學習的勞動教育課,卻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