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生製造:10年2萬名東南亞「學工」

僑生製造

新南向政策下,跨海北漂的2萬名東南亞年輕人們

2024.10.13 最後更新
不論是餐廳、五星級飯店端盤服務生、超市理貨員、美髮店助理、電子業產線作業員、風機發電焊接工,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商品和服務愈來愈多由「僑生」製造──這群16歲到20歲出頭的東南亞學生來自7個國家,以「僑生」身分來台,並漸漸成為台灣社會基層勞動生力軍。
他們之中,有的並不認為自己是華人,也有具華人血統但不識中文書寫、各自用著不同母語,更有人完全不具華人血統,中文程度落差極大。但台灣因少子女化、缺工,政府部會從勞動部、教育部甚至到僑委會,都遠征東南亞為未來招募人才;其中僑委會2014年(103學年度)推動的「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每年新生數從首屆的281人,至今年(113學年度)到6,323人、翻了近22倍,10年累計近2萬人來台就讀,製造與以往定義不同的「僑生」。
根據我們調查,這些青春的東南亞「僑生」,不只悄悄成為台灣人力缺口的大軍,也意外成為數十所私立高職和私立科大最重要的生源,靠其「續命」──明年3萬名私立高職生中,每4名就將有1位「僑生」。不少學校明明缺老師又欠缺對跨國僑生的教學和管理能力,仍爭搶僑生業務,甚有支付學生人頭費給仲介;來台的各國「僑生」被編成一班上課,授課品質落差極大,學生忙於工作,長時間實習、工讀甚至打黑工。
其中,緬甸學生是近年人數漲幅明顯的一群。為遠離緬甸內戰戰火與軍政府強制徵兵令,3年來台灣已有1,800名緬甸青少年來台就讀,不少人在這裡渡過語言不通又負債的日子;台灣多所教會紛紛新設緬語禮拜、團契,成為他們另類的家。
吸引人才的「3+4僑生專班」政策目標立意良好,但除了讓部分體質孱弱的高職續命,快速被製造出的「僑生」究竟能否得到好的教育和實習?台灣各界企業雇主如何看待「僑生」人才,能否確實陪伴與培訓?這群「僑生」們7年之後,是否真正符合中高階人才養成的政策,留在台灣?
監製|李雪莉
文字|許詩愷、謝馥伊、李雪莉
封面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林彥廷
設計|黃禹禛
編輯|張詩芸
社群企劃|陳思樺、林彥伶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