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攝影」主持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教育博士;藝術家;策展人;教師;政府文化機構的咨詢委員、典藏委員、評審與評鑑委員。長期關注於攝影藝術研究教育推廣,致力推動成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文化資源調查計劃」主持人。
被譽為打破「攝影之死」說法、創造當代攝影⽂藝復興,德國攝影藝術家湯瑪斯・魯夫第一次在台灣大規模展覽。然而,從國美館對於魯夫藝術概念的用詞和詮釋中,張美陵窺見了台灣對當代攝影理解的誤區和轉譯的困難。
攝影的「紀錄性」與「藝術性」是絕對二分的嗎?張美陵從國際攝影大師的嘗試與2020年《時代》雜誌百大新聞攝影選為例,指出台灣攝影界「讓影像說話」的作法可能陷入什麼誤區。
很多攝影者感慨攝影比賽諸多問題,但極少從「公共性」的角度談論。很少社會大眾意識到攝影比賽的公共性質,而被誤解只是少數人獲利的遊戲,認真創作者反而難獲取資源精進,當倫理被忽視,對攝影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台灣的攝影教育常採取填鴨式教學,而這樣缺乏創意的作品又在美展被高舉、成為下一代學習者的範本。這樣功利式的封閉迴路,已成為攝影教育的惡性循環。
近年全國美展攝影比賽出現好幾例普通沙龍照、甚至模仿抄襲作品獲獎案例,評審甚至直言有些作品選出事前沒經過討論。全國美展評審機制的困境是什麼?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