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成常態,增強承洪韌性刻不容緩

強颱凱米「百年一遇」暴雨,嘉南多處成汪洋──直擊台南鹽水居民受困實錄
強颱凱米在台灣南部帶來致災降雨,嘉南地區多處淹水。圖為7月26日下午,台南鹽水月港武廟前的淹水狀況。(攝影/張維達)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強颱凱米截至今日(27)上午統計造成全台9死、2失蹤、877傷,並在台灣南部帶來堪比莫拉克颱風的致災性降雨,除高雄因愛河水位暴漲外溢淹水,嘉義、台南交界多處地區也水淹及腰,且持續至今日清晨,大水才慢慢退去。

中央氣象署一度為強降雨發布國家級警報,暴雨加上大潮使高雄市逾半行政區日前發布一級淹水警戒,多座大樓地下室被大水淹沒。八掌溪源頭阿里山山區發生強降雨,超出八掌溪防洪保護標準4倍,造成下游潰堤。趁凱米離台、陽光重新露臉,民眾趕緊清理積水、整理家園,如何面對大水的財損與農損,以及淤泥、垃圾和泡水、報廢車輛,又是一大工程。

根據國科會與環境部今年(2024)5月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報告,未來的台灣,乾季(11月至4月) 將愈來愈乾,濕季(5月至10月)將愈來愈濕,颱風風雨強度呈現增加趨勢,陸地上平均時雨量強度將在本世紀中增加約20%、世紀末增約40%,西部平原地區增加較顯著。「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患,恐成為每個夏天都得面對的課題。

「沒遇過這麼嚴重的水災」,嘉南八掌溪周邊淹成汪洋
Fill 1
7月26日下午八掌溪沿岸被大水淹沒。(攝影/馬雨辰)
7月26日下午八掌溪沿岸被大水淹沒。(攝影/馬雨辰)

凱米颱風帶來劇烈降雨,高雄市25日多處淹水,連過往少見淹水的高雄市立美術館一帶都成災;旗山區發生土石流,造成七旬屋主夫婦一死一傷。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山區日累積雨量超越莫拉克風災,部分地區時雨量破百毫米,全市119條區域排水系統與25座滯洪池全滿,「就像莫拉克加凡那比颱風造成的結果。」25日下午,高雄風雨暫歇,積水約在數小時後逐漸退去。

然而,雲嘉南地區在25日下午風雨轉強,69歲的鹽水區津城里里長柯永茂看到路基滲水,就知道大排恐已飽和,區公所也緊急通知居民趕緊將車輛移往高處。接著市區出現積水,26日清晨4點,區公所通知八掌溪水位上升,柯永茂與周邊多個里的里長立即廣播要居民起床警戒。不久,八掌溪與八掌溪橋銜接處潰堤,奔騰水勢灌入鹽水低窪地帶;台南溪北地區包括後壁、白河、新營、下營、北門與嘉義縣水上鄉也在傾盆大雨中成為汪洋。

30歲的自由工作者張維達正在參與攝影報導工作坊,眼看風災嚴峻,與其他工作坊夥伴決定到現場記錄。26日,他搭著清晨5點多第一班區間車從屏東住處北上,由於風雨過大,列車到林鳳營站便停駛,他轉接駁車抵新營,冒著狂風暴雨徒步、搭便車,早上11點多來到鹽水月津港畔的橋南老街。

坐擁月津港的鹽水,在清代曾是重要的貿易港口與軍事重地。後來倒風內海淤積,將這座河道形如新月的港埠推離海岸線,喪失港口機能,只留下如今做為排水用途的舊水道。張維達眼前的舊水道已成一片汪洋,與道路難辨界線。馬路成河,部分路段水流湍急,令人站立不穩,讓試圖抗衡大水的他走到小腿抽筋。他記得行至鹽水武廟一帶,黃濁水流有半個人高,神桌近半沒入水中。受困透天厝的居民從2樓吊下水桶,接過里長、里幹事發送的物資。

第一時間,鹽水區公所安排民宿給災民避難,但天亮後風雨未停歇,民宿交通因淹水受阻,60多位災民遂統一安置到老人文康中心。在鹽水北門路租屋的大賣場員工王昱鈞抱著背包餘悸猶存,他表示,北門路地勢較低,大雨時偶爾水淹及踝,昨晨潰堤後淹水及腰,他與13名住戶待救到下午2點,才搭著橡皮艇撤離,「沒遇過這麼嚴重的水災。」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7月26日下午,被安置在鹽水區公所老人文康中心的居民望著窗外風雨。(攝影/曹馥年)
八掌溪遇「200年頻率洪水」,歷經多次整治仍潰堤成災
1989年莎拉颱風以來,八掌溪歷經多次整治、堤防修補,為何再次潰堤成災?水利署第五河川分署副分署長李俊霖分析,第一為剛好遇到天文大潮
海水高度受到月亮、太陽和地球間的天文引力決定,在三者位置接近一直線時引力最強,稱為天文大潮,通常都在農曆初一、十五前後2、3天。
,第二是部分河道有樹枝阻塞妨礙排水,第三是颱風在阿里山區降下的雨量已超過200年頻率洪水,而八掌溪最初是以50年頻率洪水作為防洪的設計保護基準,「最重要的(致災原因),就是雨量已經超過八掌溪的保護標準。」
李俊霖說明,所謂「200年頻率洪水」是根據統計學長久觀測資料的分析,認定為「200年才遇到一次的洪水量」,但在現實的氣候因素下,這樣的大水也可能在200年內出現2、3次甚至更多。八掌溪是中央管轄的河川,治理標準較高,一般縣市管轄河川的區域排水治理僅以10年的重現期距
一般工程設計時,會考慮災害重現的期距,表示發生大於或等於該災害所需要的平均年數。
為標準,遇到極端降雨,更可能發生溢淹。

李俊霖指出,現階段將加派抽水機排除積水、修補潰堤。因應極端氣候,去年(2023)12月底已公告將改以100年頻率洪水設計八掌溪防洪工程,接下來會先斥資8.4億元進行八掌溪南靖的瓶頸段拓寬,後續從2026年起逐年編列經費進行整治。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檢視凱米颱風降雨,高雄多納林道測站在兩天內測得1,700多毫米、幾乎是全年三分之二的雨量;高雄多數區在25日的時雨量則都超過或逼近100毫米(註)
中央氣象署將雨量分為4級:
  1. 大雨: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
  2. 豪雨:3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
  3. 大豪雨:3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
  4. 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毫米以上
。目前全國排水系統保護標準最高、完成率最好是台北市的78毫米左右,高雄約60多毫米,若遇上凱米颱風這類超過都市排水系統保護標準的短延時、強降雨,就會有積淹情形出現。淹水退去的速度,則與降雨時間、排水設施、滯洪池、潮汐等多重因素有關,每個地區皆不相同。
鹽水居民的水患記憶:從神明桌漂浮到八掌溪潰堤,與洪水共存的歷史
Fill 1
緊鄰八掌溪的鹽水,屢次在洪患中首當其衝,防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7月27日,多日淹水終於消退,鹽水居民開始整理淹水過後的廢棄物。(攝影/馬雨辰)
緊鄰八掌溪的鹽水,屢次在洪患中首當其衝,防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7月27日,多日淹水終於消退,鹽水居民開始整理淹水過後的廢棄物。(攝影/馬雨辰)

但當詢及在地老鹽水人,便能發現「風災淹水」是多數人共通的生命記憶。在老人文康中心避難的81歲施姓退休老師住在文武街,他表示,住家周邊地勢較低,興建房屋時大都會墊高地基,他家就墊高80公分。但就他記憶所及,在凱米風災之前,住處已3度遭水患,最嚴重的一次,連神明桌都在水上漂。

此次受災被安置的鹽水居民,多數住在橋南、文昌、津城、岸內里一帶,或地處低窪、緊鄰月津港舊水道,或位處八掌溪潰堤時的溢流範圍,許多人都有與洪患搏鬥的經驗。居民雖不見得能精確說出颱風的名稱與年分,但總能立即伸手比劃,還原當時的淹水高度,以及受困斷炊接受空投物資、涉水脫困時險被沖走等經歷,有人如今仍不敢把重要家當放在一樓。

嘉南平原一大治水挑戰來自八掌溪,八掌溪發源自阿里山,是嘉南平原坡度最陡的溪流,數百年來改道、潰堤、淤積造成多次河道變遷,牽動聚落發展。歷年死傷慘重的風災,都與八掌溪或其支流潰堤有關,例如1989年9月13日,莎拉颱風暴雨造成汫水港堤防潰堤,「九一三水災」奪走11名鹽水人性命。1996年賀伯颱風,暴漲的八掌溪水從當時待建的嘉義吳鳳堤防缺口沖出,嘉南平原滿目瘡痍。緊鄰八掌溪的鹽水,屢次在洪患中首當其衝,防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

津城里長柯永茂回憶,九一三水災發生時,鹽水地區多為一樓平房,許多人無處避難,他那時與30多名居民躲在鄰居的透天厝3樓避難才逃過一劫。那場傷亡慘重的水患讓八掌溪堤防重新整建,爾後颱風又有幾次潰堤與整治。2018年豪雨造成八二三水災,八掌溪也曾溢堤,之後平靜了幾年,直到這次凱米颱風再次成災。他也指出,鹽水低窪地區排水待改善是事實,不過這次洪患確實是強降雨造成大排潰堤,只能面對。

政府:巡檢防汛缺口、加強八掌溪治水
Fill 1
凱米颱風造成八掌溪菁寮段溢堤,至7月27日,菁寮大排附近的水仍未退去。(攝影/林韋言)
凱米颱風造成八掌溪菁寮段溢堤,至7月27日,菁寮大排附近的水仍未退去。(攝影/林韋言)

鹽水、後壁一帶淹水於今日清晨開始消退,民眾開始清理家園。台南市政府水利局27日下午指出,本次凱米風災,台南37區累積雨量最大高達1,340.4毫米,導致後壁、鹽水淹水的八掌溪集水區雨量更高達1,824毫米,超越莫拉克風災,也超過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

南市府水利局指出,本次鹽水區災情,是因凱米颱風帶來豪大雨,超過水利防洪設計,八掌溪堤防與八掌溪橋銜接處出現約15公尺破口,大水沿著後壁區菁寮里漫淹過後鎮排水,進入鹽水區,造成排水系統及月津港滿溢。市府立即通知權管單位五河分署漏夜趕工,於27日凌晨4點20分完成封堵,並設置太空包阻絕外水漫淹、投入5台抽水機洩降水位,鹽水市區於27日清晨5點左右退水,同樣受災的後壁區也已全面退水。

此外,麻豆因地勢低窪,加上麻豆大排水位過高無法排水。經調派8台抽水機,水位已逐步消退。由於麻豆大排水位仍過高,加上抽水機無法進入,水利局已派員隨時觀測,待水位降低,立即安裝移動式抽水機、加速作業。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視察後壁區八掌溪菁寮段溢堤復原工程,他指出,本次八掌溪菁寮段溢堤事發突然、相當緊急,未來針對八掌溪堤防工程,還有八掌溪渡槽改建、八掌溪橋改建、台糖鐵路橋拆除及縱貫鐵路橋改建這四項需配合改建及拆除的工程,會請相關單位全力配合。行政院也將檢視可緊急運用的經費,將水利列為重要工作。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