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賽場的孩子們,棒球體育班操壞的強手臂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每天至少4小時、國小到高中超過1萬小時的操練,這是台灣中小學棒球體育班的「基本菜單」。然而,在這樣的「進補」中,我們失去的未來棒球人才,或許比拿到獎盃更多、更珍貴⋯⋯

清晨5點半,台東泰源國中體育班的宿舍已經響起教練的敲門聲。沒時間賴床,在一般生打著哈欠走進校門前,這群體育班的孩子們要趕緊完成早上的第一次訓練。

生活塞滿念書與打球。即使到了晚上,在整間學校唯一亮著的教室裡,還能看到體育班的學生在接受課業輔導,邊搔平頭邊算數學;或是幾個球員站在講台,先摸一下胸口,捏完耳垂碰鼻頭,抽考台下這是什麼暗號。晚點還有體能訓練,有時看看職棒轉播,為同校畢業的學長加油。睡前記得繳回手機,9點半準時就寢,明天又是新的循環。

泰源國中體育班學生來自宜蘭、苗栗、花蓮,多是隔代教養的家庭,集中住宿也能照顧弱勢孩子生活。雖然住宿讓球員長時間待在球隊,但教練王國慶並不一味要求訓練。他說,這群孩子都還在發育當中,不適合做負擔太重的練習。

但是在台灣,還是有許多體育班的日常,塞滿了訓練和比賽。如果想成為頂尖棒球員,通常需要從小學五年級進入體育班,一路訓練到高三,平均會在紅土場上花費超過1萬個小時。每個喜歡打棒球的孩子都有個成為職棒球星的夢想,可是太小開始大量「職業化」訓練的結果,往往在他們還未發育成熟的幼小身軀上,留下大大小小的傷,有時越練離夢想越遠。

台東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傷痛,讓他們在成為頂尖之前停格

「如果健康的話,不要說大聯盟,至少日本職棒沒問題。」38歲的林士欽曾如此篤定地相信自己。

這個已被人們遺忘的名字,高三時是棒球名校華興中學的一號先發投手。當年他的學校奪下第3屆金龍旗亞軍,只敗給了張誌家領軍的穀保家商,八強時他主投擊敗了超級強腕曹錦輝的高苑工商,而已是永遠「台灣之光」代名詞王建民的中華中學當屆十六強就止步。那一屆,拿下最佳投手獎的是林士欽。

在台灣投手的黃金世代,原先極度被看好的林士欽,卻因為總教練一句「你金龍旗第二名,難道市長盃還要繼續第二名嗎?」在被下達「一定不能輸」的壓力下,已在金龍旗連續出賽4場、場場用球數超過120球的林士欽,休息不到5天再度在巿長盃披掛上陣,對決強恕中學。

從國小就開始每天至少4小時的訓練,從小就是隊上主力投手的林士欽,大大小小累積性的傷痛和疲勞,手臂在金龍旗冠軍賽早已瀕臨報銷邊緣,投球時速下降10幾公里。

市長盃對上強恕的關鍵四強戰,林士欽再度燃燒手臂,完投帶領球隊獲勝。他回憶,隔日一早醒來,手像被打上石膏,呈90度彎曲,不能伸直也無法彎曲,手肘因為過度使用而積水,腫得跟壘球一般大。當時他躺在床上,心裡只是反覆想著「完了,棒球這條路毀了⋯⋯」

「那時候洗澡都是我媽、我同學幫忙,不然就我弟幫我洗,因為(手肘)根本勾不到啊,」林士欽開始排斥棒球,不只一次想放棄,常常躲在撞球間裡,故意讓爸媽找不到,「我說:『我不要打了、我不要打了,不要再逼我!』我爸媽說:『你不要打了,可是你當球員也沒在念書啊,那怎麼辦?』」所幸後來遇到貴人國立體院龔榮堂教練,獲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但投球實力,是怎麼也回不去了。

問他會不會怨學生時代教練,他頓了一會,坦承剛開始很難釋懷,「但已經放下了。」現在唯一遺憾的,是想回味以前巔峰身手,卻連當時金龍旗比賽畫面都找不到,一切,都回不去了。

Fill 1
U12少棒賽、棒球體育班
2018年U12亞洲盃少棒錦標賽台灣出戰日本比賽。(攝影/余志偉)

比起林士欽,18歲陳靖傑的棒球高潮停格在更小的時候。

陳靖傑曾是第二屆U-12世界盃棒球賽的亞軍班底,當時12歲時的他,在重要的南韓之役完投6局只失1分。但滿足台灣球迷「好想贏韓國」的願望後,換來的是,他在小六膝蓋就出現傷勢;升上國中又開始重量訓練,最痛時連路都不太能走,投球姿勢也因腳傷而受影響。

「原本以為只是小傷,沒想到一痛就痛了4年。」問他傷好了嗎?其實陳靖傑也不清楚,現在他的身體已經不痛,「因為不打球了。」但轉回到一般班級讀書,又開始另一種的痛苦,「小時候都在打球,讀書的東西很多都不懂,到現在,課業都追得很辛苦,」現就讀高雄樹德家商的陳靖傑說。

別讓遺憾繼續

運動傷害,永遠是運動員最大的挑戰。台灣的球員常在剛剛起步的學生時期,甚至國小、國中就因過度繁重的操練和缺乏運動防護觀念,因身體肌肉與骨骼尚未發育完全而受傷,若程度嚴重,還沒開始就被迫結束運動生涯。

長期關注運動傷害防護、近年隨徐生明棒球發展協會到偏鄉為棒球小選手義診的壢新醫院復健科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表示,以他接觸過的台灣棒球名校而言,球員普遍存有6~9成的受傷率。他強調,運動傷害是每個球員都一定會面臨的挑戰,但「9成是非常非常誇張的比例。」

「每一個專項都有固定容易耗損的身體部位,如果在身體的肌肉力量跟神經協調性都還沒到位的時候,就針對這些部位不斷給予重複性的壓力,它會因為反覆性、過度性的使用而受傷。接下來選手要發育,就會影響到生長,不管是對運動生涯或個人身體健康都是不利的。」

棒球常見運動傷害部位

根據林頌凱分析,他接觸到受到運動傷害的學生選手中,會影響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傷勢至少有3成。除了突發性的大傷,不斷累積的小傷也會連累場上表現,最後當成績不夠出色,就必須接受被淘汰的命運。「如果落實適當的運動傷害衛教跟治療,我們可以增加70%優秀的小朋友,讓他們有更好的成績,」他說。

恭喜沒打進威廉波特
Fill 1
龍華國小、棒球體育班
高雄市龍華國小棒球隊練完球後走路回校。(攝影/余志偉)

揠苗助長的根結,就在台灣國小就開始發展過度集中化訓練的體育班。10歲大的孩子,是要開心玩棒球的年紀,卻以追逐成績為目的操練。

「你成立體育班就是要成績啊,」高雄市龍華國小少棒隊教練陳宗甫說得直白,談起先前執教高雄市忠孝國中體育班的經驗,「忠孝實力是全國前八的球隊,選手都是好的,你如果今天沒有練,或是比賽輸了,就有聲音會出來:球員撿這麼好有沒有在練?教練有沒有在教?」

在過往,專任教練的績效考核80%分數來自競技成績。過度成績導向的環境下,「以前國小棒球隊出去比賽沒奪牌,教練明年聘書不知道在哪裡,所以就操下去啦,」體育署學校體育組組長王漢忠說。

特別在三級少棒「為國爭光」的年代,進軍美國威廉波特、勞德岱堡拿到冠軍,成為舉國小英雄的氛圍下,扭曲了孩子打棒球的意義,更造成棒球體育班畸型發展。

國立體育大學教授陳子軒說,「為什麼我們會對國小的世界賽這麼迷戀?這跟我們少棒風潮有關,沒有一個國家對12歲級的賽事這麼在意。但是這幾年慢慢淡化,每年威廉波特沒有再那麼大規模的報導,沒有小選手非要拿冠軍不可,甚至還不一定每年打進威廉波特的會內賽。這其實都是一件好事,表示這些選手可能沒有提早被操壞。」

「沒有打進威廉波特,也能開心,」台灣學生棒球才能真的往正常化更靠近一點。

更改教練考核配分,制定體育班退場機制

運動,有時不怕太晚,而是過早。

在美日,都到了高中階段之後,才會開始發展「校隊」,18歲之前多以社區和社團發展為主。甫落幕的日本夏季甲子園,掀起一股「金足農奇蹟」,這支來自秋田縣的「雜草軍團」農校,一路闖進決賽,儘管在冠軍戰以懸殊比數敗給名校大阪桐蔭高校,仍締造第100屆夏季甲子園高校棒球賽最激勵人心的「失敗者傳奇」;金足農球隊近半選手甚至在高中之前沒有打棒球,直到入校才進棒球社團,進行較強化的訓練。

官方也確實動起來了。主管運動發展的體育署去(2017)年實施新的《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更改專任教練的考核配分,將訓練指導績效所佔比例分別下修至35%及50%。王漢忠表示,特別在國中小階段,考核應該要以推廣運動成效、有無延續運動人才到下個教育階段為主,「教練比較沒有壓力,小朋友才有可能快樂打球。」體育班不應只有競技發展,而是做運動推廣。

教練的績效評量類別及配分比率變化

王漢忠表示,在《國民體育法》修法後,體育署有明確法源訂定體育班退場機制,而未聘請專任運動教練、未落實運動防護工作,都會被要求限期改善,列入追蹤輔導名單,甚至由主管機關規劃退場,停止招生。

林士欽在去年考上新北市立民安國小體育班的專任運動教練,他體會過因為受傷從雲端跌至谷底的失落,以及復健時手肘如火在燒的痛楚,「自己是過來人,所以我堅持不過量訓練。」

隨著教練觀念與工作條件的轉變,以及在運動科學與醫學防護上知識的進步,台灣運動人才的培育過程,逐漸從成績導向慢慢轉以推廣為主。只是,這些轉變,都是一路錯誤傷勢積累的結果。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Fill 1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
泰源國中棒球體育班。(攝影/吳柏泓)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