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運動媒體的戰國時代下,中職與轉播權的分進與合擊
中職35年正式開打前一天,CPBL聯盟Facebook才終於公布今年的轉播懶人包,引起討論。(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新賽季中華職棒開打,各隊主場的轉播權隨著統一獅隊在開季前4天敲定後,終於塵埃落定。而在中職聯盟每年公布的「轉播懶人包」上,網路OTT轉播平台更是一年比一年讓人眼花撩亂。

回顧過去一、兩個月,台灣運動媒體接連發生頗具時代轉折點的變化,各自有正反不同的意義,而中職作為台灣最具規模的職業運動賽事,自然也是體現這樣發展的最佳指標。

年賠上億的MOMOTV轉賣博斯、Eleven Sports被DAZN收購

首先,2月下旬,富邦集團旗下的MOMOTV轉賣給博斯運動網。MOMOTV原本手中擁有富邦悍將主場以及職籃P. LEAGUE+(PLG)的轉播權,也曾轉播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NFL)與日本職棒阪神虎隊的主場賽事。然而頻道定位不明,雖定頻於運動頻道區塊,但也有多個談話、綜藝節目穿插其間。

據報導,由於不屬固定分潤的有線電視「240俱樂部
消費者每個月支付有線電視系統商500~600元,其中有240元由約80個基本頻道商分配,故稱這些頻道為「240俱樂部」;未擠入基本頻道區塊的頻道商則無法享有240元的固定分潤。
」,MOMOTV年損上億,使得富邦集團雖然有多個球隊,更有台灣大通訊的強大通路,理應可以發揮運動媒體複合體的綜效,但卻以斷尾收場,實在可惜。

至於自2017年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 WBC)正式進軍有線頻道的Eleven Sports,據報導,在台前5年虧損達10億元,加上在世界各地的經營拓展不盡順利,母公司在2022年時被DAZN集團收購;經過必要的折衝與轉銜後,3月1日,在台灣也全面在有線與OTT平台正式更名DAZN。對於該集團而言,跨國經營權移轉,以致必須更名的時機其實來得正巧。

Eleven Sports時期,諸多轉播爭議依舊深植球迷心中。2021年就是混亂的一季,包括中職開季臨時停止對LINE TODAY、麥卡貝以及Twitch授權;9月分在味全龍的比賽中,Eleven Sports將廣告看板打上馬賽克等等,都可以在新品牌轉型後逐漸淡忘。不過,DAZN在一開始也得面對更名的陣痛期,除了甚至需要舉辦活動告知球迷頻道念法(Da-ZONE)之外,原本在Eleven Sports時期全球359萬Facebook粉絲
此乃Eleven Sports在Facebook上的全球粉絲總數,該粉絲團採單一名稱但分區經營的形式,實際台灣區的粉絲數,在前台無法得知。
無法直接轉成DAZN的資產,迄今僅有6,000餘位粉絲,必須重新耕耘社群媒體。
愛爾達掛牌上巿、展肌肉,運動媒體不全是「賠錢貨」?

另一方面,自2008年北京奧運起就在IPTV以及OTT市場耕耘的愛爾達,於3月26日正式掛牌創新板上市。作為以運動為主、戲劇為輔的頻道經營者,愛爾達在股價與營收上都有亮眼的表現,扭轉運動媒體是「賠錢貨」、「需要母企業養」的刻板印象。

3月27日凌晨,彷彿為了慶祝上市而大展肌肉一般,愛爾達以10個頻道(2個IPTV頻道、8個OTT頻道)播出同時間進行的歐洲足球賽事,也展示對接下來的巴黎奧運轉播已經駕輕就熟。

從有線時代轉向OTT平台服務

根據內部可靠消息指出,Eleven/DAZN雖然經歷前幾年的虧損,但在2023年已經打平甚至獲利。而從Eleven Sports變成自OTT起家的DAZN之後,他們更加大在OTT市場的著墨,一舉獲得中華職棒6隊全部轉播權,加上日職中太平洋聯盟6隊外加央聯橫濱隊的轉播,黃金時段同時13隊、全年850場的賽事,更不用說他們自去年(2023)起也加入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 MLB)的戰局。如果這還不夠,他們在全球布局下,在台灣也一併享有較冷門的西甲足球、格鬥、NFL以及美國職業高爾夫PGA巡迴賽(PGA Tour)的轉播。如今,只要有足夠的頻寬,每個賽事都可以是自己的頻道,「頻道數」已經是過時的類目。

如同在美國ESPN、FOX與華納集團也即將在美國推出三合一的運動轉播OTT服務一樣,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這項服務將涵蓋三大集團旗下15個頻道內容,賽事內容包括NFL、MLB、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A)、國家冰球聯盟(NHL)、國家女子籃球協會(WNBA)、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大學運動等無所不包。原本在美國這個運動媒體頂級市場彼此廝殺的對手,如今也必須合作以抵擋「剪線潮」帶來的傷害,尤其這個從傳統有線/衛星付費服務過渡到OTT的時期,擴大觀眾基數以及竭盡所能提供多元的進入途徑──「消費者在哪,服務就到哪」──是這時代運動媒體的生存法則,因此交互授權,平台間、敵友間界線模糊已是必然。

在這雜亂的戰國時代,有新的行動者加入戰局,也有中離的玩家。曾經以「爪TV」打響名號,去年還以免費形式轉播中職龍、獅、悍將三隊比賽的麥卡貝,今年也不再加入戰局;過往Yahoo!TV、Gt TV、愛奇藝等平台也曾在OTT短暫轉播賽事,以當今態勢來看,整合、甚至清掃戰場的局面已經漸漸成形。在迪士尼及FOX撤離有線平台之後,同為外商的DAZN填補了市場的空缺,同時挾著國際集團的優勢大舉布局OTT;該集團目前的哲學,是以養成觀眾為要務,繼NFL、國際籃協(FIBA)之後,上週又與PGA完成全球承銷合約。在此過渡時期,DAZN也篩選有潛力的賽事免費播出,如世界頂級女足聯賽即是如此;他們也與運動零售Fanatics、票務網站Daimani跨業合作,甚至直接進入博奕經營DAZNBet,未來在OTT平台上成為運動迷聚合式消費中心企圖十分明顯──畢竟在併購了Eleven之後,該集團僅剩下葡萄牙、波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台灣仍有有線頻道營運中。儘管台灣僅是他們全球版圖中的一小塊,而且有線電視系統商為其設下不利的競爭條件,不過,一旦有線電視只是次要戰場,主戰場轉移到OTT之後,DAZN將更能發揮全球集團的優勢。

如果轉進OTT為主戰場,愛爾達當然有永續的本錢,在「策略夥伴」中華電信的支持下,有成熟的基礎建設為其後盾,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奧運、世界盃都是他們不動的招牌;羽球與桌球的深耕,也在戴資穎、周天成、林昀儒等黃金世代下長出金黃的稻穗。英超、歐冠、NBA、MLB等頂級職業運動之外,所有台灣重大棒球國際賽,愛爾達更是無役不與,也積極經營社群媒體,不但是粉絲數最多的,也是每當重大國際賽會期間,台灣國族凝聚的重要場域。

在這樣的趨勢中,原本有線時代的要角們,富邦、FOX/迪士尼選擇不玩,博斯逢低加碼;緯來則在新舊媒體之間謹慎以對,微步向前,與多個媒體完成交叉授權,把中信與味全轉授權出去,自己也在YouTube、Twitch經營付費頻道,獲得樂天與統一的OTT轉播──但這樣「寄人籬下」的商業模式,到底只是過渡,處處受制於各個平台不透明的後台,難以一展拳腳。

台灣職業運動領頭羊,中職轉播權如何把餅畫到最大?

至於作為台灣職業運動發展定錨者中職,是否也提供了這些經營者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或是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更好條件?

2014年MP & Silva轉播權爭議落幕後,中職轉播權的主導權由聯盟轉到由球隊販售主場轉播權,這樣的模式也已實行10年。儘管筆者之前曾撰文呼籲此模式的修正,但迄今在中職「朝小野大」、球團主導的生態更加明確下,要大幅度翻轉,除非有戲劇性的事件發生才有可能。然而,今年統一獅「壓線」確定轉播權,以及運動媒體變化的趨勢,其實更凸顯重新檢討當前轉播模式的急迫性。

試想,作為最後上車的統一,他們最後所完成的談判條件有多麼不利?各個頻道自然不可能給予高價,元老球隊甚至比新軍台鋼更不具賣相,情何以堪?職業運動中各球隊應該是一體的,英文諺語有云:「一條鏈子的強度取決於它最薄弱的環節。」(A chain is only as strong as its weakest link.)連西甲都能克服巴塞隆納與皇馬兩大宇宙豪門的堅持而進行由聯盟統一販售的改革,環境更不利的中職沒有理由再做這樣的堅持。即便現行合約可能仍有複數年進行中,但卻是到了聯盟方該了解與統整的時候。

至少,各隊可以給予聯盟更大程度的授權,除了現階段僅有的明星賽轉播權之外,理論上,季後賽乃至冠軍賽也應該是聯盟可以統整的──畢竟,沒有聯盟、沒有冠軍。現行以隊為單位的轉播權,將季後賽與冠軍賽門票收入當成努力一季之後的年終獎金,轉播單位則將冠軍賽當作中樂透一樣,頂多加碼「打賞」打入季後賽的球隊。但實際上,各隊應該授權聯盟更多的空間發揮,將此旗艦賽事單獨包裝與販售,將最值錢的商品發揮到最大可能的收益,季後賽與冠軍球隊理應分得最大比例,但其他各隊也可從中分潤,以強化其未來戰力。

即便是由各隊販售轉播權的日本職棒,到了「日本一」的冠軍賽階段,就是聯盟端日本野球機構的事,由各家無線電視台競標後分配場次,在最大化觀眾基數的前提下,擴大其職棒冠軍賽的熱度。所以儘管同屬世界體壇以隊為單位販售轉播權的少數聯盟,日職至少也賦予聯盟更多的權力。

在中職聯盟統整販售轉播權之前的過渡階段,至少可以做的是,現行各隊在季賽「分進」、到季後賽時卻應「合擊」,不僅為中職,也可能為運動轉播在台灣更加活絡,甚至帶入新的行動者,進而擴大停滯許久的運動媒體市場也說不定。

【Long Game】專欄介紹

運動,是一種文明的演進,在規範與框架之下,將野性的競爭與衝突升華為力與美的技藝。

運動,也是一種經濟的刺激,隨著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資本巿場發展,串接庶民消費與高端精品。

運動,更是國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交鋒,在集體榮光共感底下,不斷思辯競技最核心的精神與意義。

運動的社會性,與社會的運動性,是一場永恆的「長盤制」(Long Game),人類的愛恨情仇,喧囂歡愉,當代價值,將天荒地老戰鬥與論證下去。

Long Game,《報導者》的運動專欄,由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的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美國職棒MLB球評陳子軒執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