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林孟皇/從《醜聞真相》看英國法庭:公開審判與隱私保障如何平衡?
英國影集《醜聞真相》透過法庭戲「解剖」一樁政治人物的性醜聞。台灣觀眾可以從中看見迥異於我國的英國法運作模式,也可窺見不分國別,普遍存在各個社會的父權沉痾。(圖片來源/Netflix UK & Ireland官方Twitter)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本文包含《醜聞真相》劇透,請斟酌觀看。)

Netflix英國影集《醜聞真相》(Anatomy of a Scandal)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劇情主線講述一位公眾形象良好、政治事業熠熠發光的英國國會議員兼內政大臣詹姆斯.懷特豪斯(James Whitehouse)被爆出性醜聞。詹姆斯原本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卻與國會助理奧莉薇亞.萊頓(Olivia Lytton)發生婚外情,甚至遭女方控告強暴。而與詹姆斯從大學時期便相戀、結婚12年且育有2名子女的蘇菲(Sophie Whitehouse),她究竟該持續扮演完全信任丈夫的「完美嬌妻」,還是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並活出自我?

當案件進入了法庭訴訟,奧莉薇亞坐上了證人席。擔任主控官的凱特.伍德(Kate Woodcroft)律師在公開法庭向奧莉薇亞進行一連串的詰問:妳們的戀情是怎麼發展的?兩人分手後為何又在國會電梯發生這樁性關係?當另一頭的會議室內正等著詹姆斯重返開會時,誰邀約進入電梯?一開始的熱情擁吻又怎麼會演變成性侵?詹姆斯有沒有徵得妳的同意?兩人究竟是餘情未了,還是性侵?

真相究竟為何?雖然同為女性,但為了說服陪審團將詹姆斯定罪,凱特只能毫不留情面地對奧莉薇亞進行質問,反正輪到詹姆斯的辯護律師進行交互詰問時,這些問題還是會被一一提出來。當奧莉薇亞公開說她當時愛上了詹姆斯,而且兩人曾經多次進行過冒險、激情的性關係時,旁聽席上的蘇菲如坐針氈。

當辯護律師傳喚詹姆斯坐上證人席時,他卻提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即便凱特律師在反詰問程序時一再緊迫地盤問,詹姆斯仍堅持是由奧莉薇亞主動提出性邀約,當時雙方是合意性行為。

因為陪審團必須判斷詹姆斯當時有沒有合理理由相信奧莉薇亞同意發生性行為,於是法庭的攻防聚焦在當時奧莉薇亞有沒有說出「在這裡不要」?詹姆斯有無回應表示「不要挑逗完我又不給我」?之所以如此,在於英國妨害性自主罪的立法例採取的是積極同意(affirmative consent)模式,「只有同意才可以」(Only yes means yes),這與台灣現行的「只有拒絕才不可以」的違反意願模式是不同的。無論如何,性侵這類「密室犯罪」的各說各話,是審判實務上所面臨的普遍困境!

一樁權貴性醜聞,掀起謊言風暴

政治權貴遭到控訴並接受審判,自然引起媒體大陣仗的追蹤採訪,尤其英國的狗仔隊文化非常有名,黛安娜王妃之死已被法院認證與緊追不捨的狗仔隊有關。而詹姆斯雖然是首相湯姆.索瑟恩(Tom Southern)的大學同學兼長期的政治盟友,但政客的情義相挺是一時的,政治現實、選票利益才是首要考量。面對民意的反撲、黨內的倒閣聲浪、首相的公關顧問一再力陳切割,湯姆對詹姆斯的堅持力挺是不是表示兩人有不可告人的祕密?還是詹姆斯握有湯姆的把柄,讓他擔心遭到反撲而不敢壯士斷腕?

流言蜚語盛行、八卦當道一直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現象。當媒體接續爆料,指出詹姆斯在大學時期可能涉及另一樁性侵事件時,場景被拉回過去。雖然被害者並未出面指控,但在蘇菲的記憶中,大學時期詹姆斯畢業前夕的一場舞會發生了一連串事件,不僅詹姆斯要她替他偽稱不在場證明、有男同學墜樓死亡,連她的導生會學伴荷莉.貝瑞(Holly Berry)幾天後也從此失去了蹤影。

蘇菲與荷莉.貝瑞的最後一次見面,她的桌上正放著事後避孕藥,而荷莉一直仰慕著詹姆斯。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讓蘇菲起了疑竇,詹姆斯是否性侵了荷莉?她現在人在哪裡?

在眾人矚目之下,每一次的法庭旁聽對她都是一種煎熬,尤其在法庭上聆聽到奧莉薇亞公開說愛上自己的丈夫時,對她更是情何以堪!然而,如果她不出席,詹姆斯顯然會輸在人民法庭的輿論審判上,則他縱使最後獲判無罪,也將難以東山再起。因而,飽受煎熬的她,在關注法庭內一舉一動的同時,竟開始懷疑起凱特律師是否就是失去蹤影的荷莉.貝瑞。這有可能嗎?

蘇菲心中一連串的疑團無法解開,詹姆斯卻選擇性地揭露,甚至在法庭上作偽證。而從兩人在子女教育、夫妻是否是人生勝利組等觀念上的落差,加上婆婆所透露從小縱容詹姆斯過度自信、玩遊戲時堅持修改成有利於自己的規則、允許他作弊與抄捷徑,以利未來從事政治時可以靈活一點等菁英教育的迷思,在在讓蘇菲面臨人生最大的兩難困境!該不該繼續相信詹姆斯?兩人的婚姻是否可以繼續走下去?

凱特律師究竟是不是當年的荷莉.貝瑞?一樁性侵事件怎麼會牽扯出這麼多的謊言、人生悲喜?長期以來,許多民眾往往誤認為這類案件的當事人只有加害者與受害者;事實上,每個紛爭尤其刑事案件背後往往攪動許多人的人生,會從漣漪逐漸擴散,勢必對雙方家人甚至是周遭親友的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部影集英文片名中的「Anatomy」,中文意思是「解剖學」,因此片名亦可直白地譯為《醜聞剖析》。這意味故事主軸在於透過眾人關注的一樁政治人物性醜聞,剖析它如何影響相關人員的心理、生理與日常生活,並滲透到私人生活中,進而探討英國傳統社會階級制度下貴族、菁英教育所隱藏的相關問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真相必須被揭露,而法庭活動是刑事審判的必備條件。

由「大律師」起訴犯罪?英國沒有檢察官?

基於權力分立制衡的原理,當代法官基本上是不告不理。誰來開啟刑事訴訟的進行,對刑事被告進行犯罪追訴?原則上是公義(益)代表人的檢察官。而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刑事審判,在法庭上擔任控訴角色的是身穿鑲紫邊黑袍、受終身職保障的檢察官,但《醜聞真相》劇中卻是由戴假髮、身穿鑲白邊黑袍的凱特律師負責犯罪的追訴。她與坐在鄰座的辯護律師法袍完全相同,是否意味她也是大律師?

沒錯!英國律師基本上區分為Barrister(中文譯為大律師或訴訟律師)與Solicitor(中文譯為小律師或事務律師),其分工有如家庭醫師vs.專科醫師,原則上只有訴訟律師才能在法庭上替當事人進行辯護或訴訟。不過,訴訟律師通常不是由當事人直接委任,他們的出庭只是應事務律師的邀請而有償提供專業意見而已。

凱特律師既然是訴訟律師,又怎會擔負起犯罪追訴的控訴官角色?現代檢察官濫觴於法國大革命,這套盛行於歐陸法系的檢察官制度並非英格蘭與威爾斯
英國全名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等4個構成國組成,各構成國法制不一,本文以下所指英國法制,僅限於英格蘭與威爾斯。
的法律傳統,英國在19世紀設置警察以前,犯罪追訴是由私人,通常是被害人提起。1829年英國警察法案通過而設立警察後,由於英國司法制度採行當事人進行原則,制度上遂發展出由警方聘請大律師起訴犯罪的現象。

英國原本並不存在公部門的檢察機關,直至1986年設置皇家檢察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簡稱CPS)後,才建立具有現代意義的檢察制度,負責受理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件。然而,檢察官制度建立後,犯罪的偵查與證據的蒐集仍由警察為之,檢察官並無偵查權,只負責追訴,這是英國刑事訴訟的特色,與歐陸法系國家及同屬英美法系的美國不同。

更甚者,不像許多國家所有案件都是由單一機構起訴,英國則是由數個公訴機關共存,除了CPS之外,稅務局、稅務海關總署等機構對特定案件都擁有偵查或起訴的權力。偵查、起訴權力如此地分散,這意味我在〈從《金權性內幕》到《秘密森林》:當法律捍衛者淪權力奴隸,韓國檢察官何去何從?〉一文中所指韓國檢察官因為獨占犯罪追訴的權限,以致權勢傾天,被稱為「最強權力中心」的情況,在英國即不可能發生。

英國雖然設置了皇家檢察署,但許多案件仍委託訴訟律師出庭控訴。而詹姆斯原為國會議員兼內政大臣,如成功對他提出控訴並予以定罪,按理可以為CPS的聲譽及承辦檢察官的履歷大大加分,CPS為何選擇凱特律師出庭控訴?除了凱特律師專精於性侵案件的追訴之外,當然也有其生理性別的考量,這正如詹姆斯也委任女性為他出庭辯護一樣,都是基於訴訟策略的考量,其中所牽動的審判心理,在採行陪審制國家已有過深刻的討論。

公開審判作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本件是由陪審團進行審判,而且是公開審判,奧莉薇亞必須在法官、陪審團與旁聽民眾面前,接受凱特律師與辯護人犀利又直白的詰問,在法庭上陳述事件發生的過程與細節,即便這一向被認為應屬於私領域的事情。兩個人的私密時光被放大檢視,被侵犯的女方要承受一一描述細節的痛苦,當中的掙扎、困惑與難堪,都在法庭這幕中一覽無遺。

這個案件為何要公開審判?依照台灣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相關規定,涉及性隱私的刑事案件審判不公開,而且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所公示的文書,以及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都不得報導或記載有被害人的姓名或其他足資識別身分的資訊;甚至在法院對被害人進行訊問或詰問時,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在法庭外為之,或利用聲音、影像傳送的科技設備或其他適當隔離措施,將被害人與被告、辯護人、檢察官或法官隔離。

由此可知,在台灣的刑事審判實務上,性侵害案件不僅不公開審理,一般民眾不得在法庭上旁聽,而且大都在設有雙向電視系統、單面鏡指認牆及變聲等設備的「性侵害專用法庭」開庭,被害人及其家屬是坐在隔離室接受詰問或陳述意見,只有法官可以透過電視螢幕看到被害人容貌的影像,至於檢察官、被告、辯護人或證人則都看不到被害人。基於被害人保護,台灣採取如此周密的保護措施,為何身為老牌民主法治國家的英國竟會容許這類案件進行公開審判?

在19世紀時,審判公開原則已被視為英國刑事審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公開審判讓證人必須小心翼翼,以免在場之人識破他們的謊言;也約束法官或法庭內的訴訟參與者的言行,讓他們必須遵守法定程序;更讓人們看到:無論被告如何狡猾,如何掩蓋罪責,都難逃刑事懲罰。審判公開可以看作是展示犯罪行為法律後果的手段、將刑罰作為一種理念的表徵,可以確保刑事判決結果的正當性取得公信力。因而,公開審判原則不僅成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許多國家甚至在憲法中予以明定。

性侵案也要公開審判?英、日法庭原則公開、例外不公開的憲政堅持

公開審判原則成為普世價值,但「有原則必有例外」,《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項規定可以基於道德、公共秩序或國家安全的理由,或當訴訟當事人的私生活利益有此需要時,或在特殊情況下法院認為公開審判會損害司法利益因而在絕對必要的限度內,審判即可不公開進行。而無論是從道德的原因或私生活利益的角度來看,都應該將公眾排除在性犯罪的庭審活動當中。

雖然如此,英美普通法自發展以來,即確立審理公開作為憲法原則,特別是在訴訟程序中,自然正義
自然正義(Natural Justice),指裁決爭端的基本原則與最低公正標準,具體要求包含「任何人不得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要對當事人作出產生不利影響的決定時,必須聽取其本人的意見」。
與審判公開具有密切的關聯,法院受到監督的公正審判過程,比起判決本身更為重要。公開審判過程,毫無疑問地展現司法運作的公正性與公平性,才能真正向人民負責,成為司法課責的一環。而為了避免法院運作過程對公眾有所隱瞞,即便訴訟過程所揭露的事情會對當事人難堪或不快,當事人並無依其意願請求不公開的權利。英國阿特金森大法官(Lord Atkinson)早在1913年的經典案例即指出:
的確,在大多數的案件中,公開審理可能(也經常會)對訴訟當事人雙方及證人帶來痛苦、屈辱或威脅。特別是刑事案件中,細節可能過於低俗以致於傷害公共道德。但是,這些都可以被容忍與忍耐。因為,一般認為公開審判之目標,整體而言,既是司法運作之純淨、公平以及效率之最佳安全保障,也是贏得公眾信任和尊敬之最佳手段。

有鑑於此,英國在審理性侵害、性隱私這類案件時,仍是以公開法庭方式為之。不過,為保護這類犯罪的被害人,被害人可以要求採取「特殊措施」,包括:

  1. 在法庭上播放被害人預先錄製的錄影陳述,而不是由被害人親自重複。
  2. 從法庭螢幕後方、隔離室或視訊等方式提供證言。
  3. 在媒體或公眾退離法庭的情況下私下作證。

這意味英國就性侵害案件的審理,原則上採取的仍是公開審判的方式,僅於被害人請求的情況下採取例外的隔離措施。另外,任何人(包括記者)發布被害人的姓名或任何可能識別其身分的詳細資訊(包括其在社群媒體上的訊息)都是違法的。這是因為向警方舉報性犯罪的人自動被賦予了終生不被公開姓名的權利。

英國審理性侵害案件的方式,與日本的作法雷同。《日本憲法》明定審判及宣示判決應於公開法庭行之,該國《刑事訴訟法》乃明定性侵害、性剝削或兒童保護等案件的被害人於提出聲請時,法院得裁定有關於被害人的特定事項於公開法庭上不公開。英國、日本深刻認知到公開審判所具有的憲政意義與價值,對性侵害案件的審理採取原則公開、例外不公開的作法,跟台灣要求原則上不公開、例外時才公開的作法,所彰顯的是不同價值的取捨與憲政原則的堅持與否。

不分國別,存在於所有社會的那頭父權怪獸

英國、日本都認為公開審判比隱私權來得重要,這顯然是許多台灣民眾無法理解的。我不確定這與一國的性道德或風俗民情是否有關,但從《醜聞真相》或類似影劇的劇情來看,世界各地顯然都面臨共通性的社會問題:父權體制,一套以「男性支配」、「認同男性」及「男性中心」為運作規則的體制和秩序。

男性支配、男性中心依字面意義即可理解。認同男性指的是褒揚那些刻板印象裡被認為屬於男性的特質,例如:勇敢、堅強、喜歡競爭等;相較之下,女性則被期待要展現出溫柔、謙讓與體貼的性格,要懂得展現同理心、關懷他人感受等。正如專欄作家V太太在網路文章〈遲來的台灣#MeToo浪潮:父權社會的養成,如何讓女性受害?〉中所言:「父權社會的女性養成無疑是為了鞏固與強化男性作為『取用者』,而女性做為『付出者』、男性身處支配地位而女性為從屬的位階與資源分配」,這套父權體制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運作的主流文化,縱使是號稱所謂的民主法治先進或已開發國家亦然,男性主導、男性支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而《醜聞真相》中除了國會議員/助理間的權勢性關係,一句「不要挑逗完我又不給我」所引發的這場性侵疑雲之外,藉由時光交錯的劇情發展,大學時期詹姆斯、湯姆等男性的陽剛、兄弟會/蘇菲、荷莉等女性的溫柔、仰慕,蘇菲在舞會後為詹姆斯的不在場證明圓謊,以及蘇菲在結婚後放棄自己的事業,成為「相夫教子」的賢內助等,無一不是在向我們展演這套父權文化。

2023年間,《人選之人─造浪者》影集在Netflix播出,講述台灣總統大選前夕競選團隊的生活,引發熱烈迴響,其中有關性騷擾的情節,更掀起了波瀾,「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這句經典台詞召喚出對騷擾者究責的輿論氛圍。同年5月底一位民進黨前黨工在社群網站上的自我揭露後,從政治、司法、學術、媒體、文化、演藝到社運界,各個領域都陸陸續續有女性(及少數男性)現身,訴說發生在自己或親友身上的性騷擾甚至是性侵害經驗,開啟了台灣的MeToo時刻

這一連串、排山倒海而來的控訴,令人怵目驚心,也令人訝異於為何有這麼多的受害者選擇長期隱忍?如今,政府開始啟動修法、制度變革,期許在未來的每一受害事件發生時,被害人都能得到支持、被好好接住。不過,更根本的問題或許是專欄作家陳宜萍在網路文章〈#MeToo中的男性思考:如何教養出更尊重異性、不傷害他人的男孩?〉中所提出的省思,也就是「要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養育成更尊重女性的大人?」似乎是這波#MeToo運動附加的正面餘波的開始。

陳宜萍在文中同時指出:「小時候的教育和價值觀是不是早就根深蒂固地留在我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默默影響著我們長大後的思想和行為?」的確,這套父權體制之所以會被建立,實際上是和這個社會裡的人們經年累月的選擇有關。多數人從小時候就在體制下被教養成人,因此我贊同她所說:

「#MeToo看似以女性為主體在發聲,事實是它也是在解放父權體制下被束縛的男性──幫助男性了解自己、釋放自己的情感,也幫助男性能更尊重女性、愛惜女性的身體。這些其實都是同理心的體現。」

多數像我這樣的成年人都是在父權文化下教養長大的,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文化思維,我們該如何自我修煉?其實很多的影劇就有這樣的教育功能,藉由劇情所鋪陳的情境脈絡或衝突發生,我們即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性別平權敏感度。其中在《醜聞真相》劇情中,之所以養成詹姆斯自大、性暴力等性格,除了可以從詹姆斯從小受到縱容的教養方式看到端倪之外,他與首相湯姆兩人所就讀的貴族學校、一起加入的兄弟會,這些機構或團體沿襲已久的潛規則,都助長了父權文化。

以劇中的「風流浪子」兄弟會(Libertines Club)為例,該團體的凝聚力甚至大過於法律,成員們奉行「風流浪子」的緘默法則,為了「保護」自己的摯友,不惜違法,甚至淪為共犯。從這個兄弟會在畢業舞會後所舉辦的狂歡會來看,有人堂而皇之地公然對女服務生襲胸摸乳,其行止雖然令人瞠目結舌,但更扯的是詹姆斯馬上掏錢,意圖為他擺平可能引發的紛爭。正因為這種兄弟間的「義氣」,使他們沒有機會因為犯錯、跌跤而受到教訓,則縱使是出身教養良好家庭之人,也會因此受到潛移默化,而讓父權文化在社會中的各個角落不斷地滋長。

蘇菲一直對詹姆斯信賴有加,直到這一場婚外情的發生,隨著真相逐漸被挖掘後,她才明白結識20幾年的丈夫根本不完全是她眼中的樣子;而且她一直是透過詹姆斯來定義自己,她的社會地位、社交活動與朋友其實都是依附在詹姆斯的政治光環之下。一旦詹姆斯出了事,她只能從雲端跌落谷底,見證世態炎涼。

當許多人聚焦於這部影集的法庭戲或凱特律師時,我更關注在蘇菲的心路轉折。而作為一位有自主意識與尊嚴的現代女性,她是否該任由詹姆斯用謊言踐踏她內心的道德底線?她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凱特律師是否是她當年的學伴?她有沒有可能舉發自己丈夫與他當年伙伴們的惡行?這或許是這部影集最饒富意義之事,還請讀者們自己去追劇解謎。

【法律人追劇】專欄介紹

法律人也追劇?當然,只是他們不會在法庭上告訴你而已。有的法律人不僅愛追劇,更希望解讀及探討影視作品中的法治文化意涵,並讓司法改革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報導者》在週末開闢「法律人追劇」專欄,邀請曾以《羈押魚肉》一書獲得金鼎獎的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等法律人執筆,每月一篇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