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持續至今4個月,《報導者》團隊過半動員投入產製相關報導,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看到不同的戰爭面向,也遇到不同的挑戰。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報導者》團隊在第一時間,派出採訪團隊前往戰爭邊境。3月11日,我們的團隊抵達波蘭與烏克蘭邊境,進行現場報導。之後,展開新聞前線與台灣後勤的兩地連線,克服5~7個小時的時差,合力把報導在第一時間由海外傳送回台灣。
這項跨國戰爭報導,《報導者》幾乎全員動員,有20名同事投入,除了涉險進入前線的記者,留守在台灣的編譯、文稿與社群編輯、專案經理、設計師、工程師、產品經理等也隨時待命,每一個人,都希望在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慘烈的戰事中,為最即時、深入與完整的報導中盡上心力。前線記者要解決許多突發意外、找到值得報導的訊息和受訪者,更要反覆確認真實性;台灣後勤團隊則努力開發新的數位工具、製作詳實圖表、影音內容,擴大採訪相關報導。
- 相關報導:《扭轉世局之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 幕後製作漫畫:〈記者的防彈背心──8,000公里的新聞連線〉
讓讀者看見、聽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要的事情──這是身為一個「報導者」基本的責任,身負使命的同時,也飽受戰爭的震撼。戰爭尚未結束,我們仍會持續關注。以下,是參與這次任務的採訪團隊心聲:
來自國外媒體的關注,台灣必須對變局做出回應
身為總編輯,我負責領導整個團隊製作專題,並在重要時刻做出抉擇。這幾年國際上對台灣的關注大幅增加,俄國入侵烏克蘭後,不少國外的媒體寫信詢問我們:「台灣人和台灣媒體怎麼看這次戰爭?」這場戰役的確讓台灣人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整個時代的變局促使我們必須回應。
雖然國際新聞長期來很難以佔據社會的主流位置,我們這些年很努力在每一次國際新聞戰中累積經驗,也期許自己能抓住發言的機會,向世界解釋台灣的觀點、說台灣人的故事。
與讀者一起思考,身在台灣的我們該如何選擇
從我落地波蘭首都華沙的那刻,立刻了解,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性戰爭影響比我們想像的還廣、還遠。除了槍彈虐殺的烏克蘭境內,從能源購買、北約或歐盟的會議角力,或是台灣人所看的群組訊息、兩岸的媒體版面,也都是戰場。
報導這場戰爭,記下二戰後最慘烈戰爭和烏克蘭人追求民主自由的抵抗意志,也希望能解構對戰場的認識、翻新對戰爭的認知,與閱聽人一起思考身在台灣、身處戰事之中的自己,如何選擇。
身為記者,沒有權利陷在挫折的情緒中
當時確定不進入烏克蘭後,致昕給了我跟子磊一個擁抱,安慰彼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身為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都會想深入前線,然而採訪現場就是有這麼多突發狀況。
為了在戰事變化快速之際,即時把現場故事傳回台灣,當下就不能陷在挫折的情緒當中,而是得果斷地調整計畫,繼續採訪任務。戰爭還未結束,我們也持續關注和報導戰爭的局勢,也希望若再有適合的時機回到烏克蘭將現場故事帶給讀者時,台灣記者不會被阻擋在外。
不只關注炸彈落下,也關注活下來的人
其實要在遠方了解一場戰爭,最快的方式是得知「數字」,像是多少人死於戰爭、雙方投下多少炸彈、哪個城市被拿下等,可是戰爭不光只是這樣,實際上有太多苦難沒辦法被量化。
比如一張波蘭接待家庭的合照,有的人是淺淺的微笑,有的人是不自在的望向鏡頭,這都隱約透露出戰爭帶給他們的影響與衝擊。實際走入當地才會發現,還有許多細緻的人性難以被外界察覺,但其中的故事都非常值得被記錄下來,讓世界上更多人看見。
每一個傷痛的文字下面,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我們還沒有派記者前往當地時,外國媒體已經有記者在現場,將即時消息傳遞給全世界。我作為編譯,戰爭爆發後幾乎天天看大量的外電,也就是外媒的新聞報導,整理出重點資訊並翻譯成中文,方便台灣讀者追蹤最新戰況。
不過,編譯並不只是翻譯而已,戰況政策、死傷人數、國際反應等一直不斷更新,同一時間每家外媒寫的資訊可能都不太一樣,為了避免傳遞錯誤或過時的訊息,編譯得多方核對資料,才能找到正確的資訊。看完大量資料,我敲一敲鍵盤,看起來就是幾行文字、一些數字而已,很難讓讀者感受到戰爭現場有多殘酷。仔細想想這幾行字其實都代表著活生生的人,是因為戰爭而死去的人,也是失去了家的難民兒童。
科技把兩個相隔遙遠的地方,拉得很近
這次編譯會碰上一個困難,在於台灣與烏克蘭有5個小時的時差,戰爭在我們睡覺休息時仍持續進行,編譯僅能整理前一天發生的事情,而非當下真實情況,這樣看來台灣與烏克蘭兩地隔著一條巨大的時空鴻溝,難以跨越。
不過,有天我無意間找到一個基輔獨立廣場的直播影片,當時的基輔不像其他城市被頻繁轟炸,大多時間只聽得見一些小小的風聲、車聲而已。但到晚上,我耳邊突然響起一陣非常大聲的空襲警報,當下我想:「怎麼可能台灣會有空襲警報?」後來才想起是我忘了關掉那個基輔直播影片。
網路直播科技把台灣與烏克蘭拉得很近,讓我不只看見,更親耳聽見烏克蘭人正在經歷的事情,感嘆明明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面對的生活環境卻是差這麼多。
浸在圖書館裡,挖掘烏克蘭新聞線索
我們有了記者去到前線採訪,我就在想,在台灣的我還能做些什麼,讓這份戰爭新聞報導更完整呢?可是一開始我跟大家一樣,都對烏克蘭非常陌生,於是我先給自己出一個功課,要求自己先用「閱讀」的方式去了解烏克蘭這塊土地。在現在這個時代,快速變動的資訊佔據了我們的目光,我當下選擇先把這些訊息通知關掉,抱著從頭學習的心態,來到圖書館翻閱烏克蘭或東歐相關的文學書籍。
有時候更珍貴的資訊還是隱藏在書本裡,我在書架上偶然翻到一本書的作者介紹,才知道安德烈.克考夫(Andrey Kurkov)這位知名的烏克蘭作家!這些日子以來,他頻頻為烏克蘭發聲,是烏克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於是我透過人脈,爭取到視訊採訪安德烈的機會,進而成為戰爭時期中,唯一一個採訪他的華語媒體記者。
延伸閱讀:〈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後,他在利維夫堅守文化前線──專訪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
用照片說故事、傳達人們和平的祈願
我們的目光經常被照片中的人物情緒與肢體動作吸引,若再加上與議題相關的物件與地標等作為象徵符號,就更能讓照片傳達完整的訊息、說出精彩的故事。
那天在聲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的活動現場,可以看到來自各國的民眾聚集在自由廣場,舉著烏克蘭國旗與自製手板表達訴求。因此我在拍照時,主要關注在人物的神情及旗幟、標語,此外也會試著以自由廣場牌樓做為背景,呈現台灣與國際一同關心戰爭情勢的意涵。我的鏡頭偶爾也會跟著在廣場上盤旋飛行的鴿子,希望照片中的鴿子能夠點出在場的人們祈願烏克蘭和平的願望。
用有「人味」的方式,讓讀者感受戰爭的真實狀態
專案經理的角色是公司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梁,此次我作為《俄烏戰爭日誌》Live Blog的小組長,負責統籌外派記者回傳的聲音和影像,帶領團隊分工完成「記者日誌」。在這次烏克蘭報導中,我們請記者透過影片、錄音,每天說說他們在哪裡、遇見哪些人、哪些事,這些材料會再由台灣團隊轉化為記者日誌刊登在各平台上。
我們的專案一開始就專注在「人」,試圖傳遞戰火下人們的多元而真實的切面。在遙遠的台灣,人們想到難民可能只能想像充滿愁容的面孔,但藉著現場記者的眼,我們看見現場的人臉上有疲憊、有悲傷,但同時也有和故人重逢的笑容,和想被作為一個「人」而非「難民」對待、看待、享受一個平靜週末的願望。我們希望用有人味的方式,讓讀者可以感受戰爭下,人的真實狀態。
延伸閱讀:〈橫跨8千公里的「支援前線」:我們如何做出《俄烏戰爭日誌》Live Blog?〉
為讀者提供地圖,走進故事中才不會迷路
一篇新聞報導不只可以用文字呈現,還可以用數字說故事。數據記者經常泡在一堆資料當中,這些數據通常非常複雜,一般大眾難以讀懂,像是歷史統計數據、金融報表等。數據記者會運用程式工具,看見其中的亮點,再把數字轉換成一看就懂的圖表。在俄烏戰爭當中,最複雜的資料就是地理位置。台灣讀者會經常聽見很多歐洲國家或城市,但卻難以指出確切位置,所以地圖資訊圖表就是這次專題必備的配件之一。
我的角色有點像是出門買菜的人,設計師像是大廚,我先為設計師都找好基礎地圖資料,例如行政區邊界、城市或車站經緯度、最新戰事範圍等,讓他們可以因應記者或編輯的需求,直接下廚設計地圖。原本讀者對俄烏兩地比較有距離感,經過圖像化後,讀者就能透過各種主題的地圖有些具體想像,更容易進入記者說的故事當中。
地圖一更新,代表又增加幾十萬名難民
我主要設計前線日誌所需的資訊圖表,戰爭變化非常快速,我跟專案經理、數據記者每天都會討論主題,端出配合當日戰事重點的圖表,像是俄軍佔領範圍、難民逃亡路線與人數等主題地圖,讓讀者一看圖就可以掌握最新戰況。
製圖時,我會希望圖表每天能隨著戰事發展有些變化,這樣才能傳達雙方攻防情況。然而,我又會突然意識到,這些變化可能代表的是俄軍擴大佔領範圍,或是每天又增加幾十萬名正在逃亡的難民,這並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幾乎每次製圖,都抱著這樣複雜而矛盾的情緒。
影片短短幾分鐘,讓讀者身臨其境
我的專長是動畫製作,一直都很想嘗試用影片說故事,過往《報導者》沒有影音記者,比較少影片素材可以發揮。再加上製作一支影片需要拍攝、剪輯、設計等大量人力資源,更得投注大量時間,像《報導者》這樣的小團隊實在難以負荷。
比起靜態照片,團隊一致認為動態影片更能令讀者感同身受戰爭現場的氛圍,所以即便影片製作成本很高,我們都還是要嘗試看看。我在短時間內設計出影片字卡、動畫樣式以及工作流程,大家現在看見的影片,是我跟剪輯來回多次測試,最終篩選出的最佳版本,希望讓讀者在短短幾分鐘內,也能清楚看見記者當時所在現場的狀況。
努力到最後一刻,傳遞來自8,000公里外的聲音
過去《報導者》比較少嘗試即時性這麼高的短影音內容,第一支影片雖然全長不到3分鐘,卻是大家辛苦加班到最後一刻才生出來的作品。
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溝通影片腳本、視覺風格、工作流程等等細節,會花上這麼多時間與人力,就是因為這些素材是同事去到8,000公里外的國家辛苦蒐集而來,我們這些在台灣的後勤團隊覺得不管用什麼辦法,都要讓讀者得以即時看見這些難能可貴的影像。
面對滿懷期待的讀者,我們誠實以對
文稿編輯是報導刊出的最後一位把關者,我們必須確認報導沒有錯字,也沒有錯誤資訊,還得提煉出文章最精華的部分作為標題。此外,我們部門也身兼團隊中與讀者接觸的第一線「社群編輯」,也就是俗稱的「小編」。
當《報導者》宣布要出國採訪的時候,許多讀者的興奮程度超乎我們意料之外,還有人誤以為我們有了戰地記者。這時社群編輯必須管理讀者的期待,避免讀者對整件有錯誤的認知。除了公開與讀者說明團隊的採訪計畫,甚至當採訪遇上突發狀況,團隊選擇與讀者誠實以對,轉告讀者實際情形,讓讀者知道台灣要做國際採訪,會面臨種種想像不到的限制,並不是一件順風順水的事。
讀者給出溫暖的作品反饋,也鼓勵了新聞工作者
雖然從社群、同業的外電報導就可以知道,俄烏戰爭專題會引起關注,但當各項內容推出後,得到大量感人的讀者回饋,那時才真正「體會」到,對讀者而言,「現場」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讀者們認為有台灣的記者替台灣的讀者見證戰爭當下,這些第一手資訊變得更有價值,讓他們不只是自己讀完而已,甚至會想要把報導分享出去,推薦身邊的朋友也來看。當看見讀者高度重視這些內容,讓當時近乎24小時運作的編輯台也有了些鼓勵,繼續盡力為讀者把內容做到最好。
戰火還未停息,大眾關注度也不該散去
戰爭議題到了後來,在社群上退燒的速度非常快,戰火不若初期猛烈,台灣人對這件事便不再那麼關注,可是戰爭只是進到下一個階段,並未停息,後續報導還是有其重要性。
我是一位社群編輯,同時也是每篇文章的第一個讀者,儘管議題不在熱潮上,每一篇報導都還是有許多地方,值得讀者細細思考與討論。雖然說這有點難,但我的工作就是要努力把大家的注意力再拉回來,繼續關心戰爭情勢對個人與國際社會的影響。
一棒接著一棒,把感動傳遞給聽眾
記者每天回傳音檔,說說他們在現場看見了哪些事情,身為Podcast製作人,我們比聽眾早一點聽到從第一線傳回來的聲音,初次聽到這些沒有修飾過的音檔時,內心就已經對戰爭前線發生的種種感到不捨。這些聲音的主題已經非常明確,我們只要簡單後製,就又再將這份溫度繼續遞交給聽眾,這麼一棒接著一棒,把這些珍貴的聲音傳送出去。
令人開心的是,我們的聽眾們不只「聽見」了來自戰爭現場的聲音,他們也「聽懂」了採訪團隊想要傳達的故事,紛紛留下了許多真摯的留言,而這些溫暖的反饋又讓我們再被感動一次。
Podcast:記者日誌 #1:報導者前進烏克蘭波蘭邊境,看見百萬難民的入口
讓聽眾聽見現場聲音,遠比任何事情重要
對聽眾而言,聽見現場真實的聲音,還有採訪團隊在當地的感受,遠比任何技術問題重要,所以儘管採訪團隊回傳的音檔偶有些瑕疵,都仍值得被聽見。
後來我們還運用了各個影片的環境音,如人的交談聲、救護車的警笛聲、行李箱的拖輪聲等,製作成專屬於《記者日誌》的片頭,讓這系列的Podcast更有一致性。可以如此完整地把這些聲音呈現給聽眾,就是因為採訪團隊回傳的音檔內容十分有故事性,在台灣的後製人員只要想著怎麼讓這些作品更加分就好。
聽聽專屬於《記者日誌》的Podcast片頭:記者日誌 #2:「我熱愛自由」唱一首波蘭抗爭歌曲,送給從烏克蘭來的人
各部門激盪出好點子,讓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
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專心做好產品、研究市場需求、擬定執行策略,調配公司人力資源,共同完成目標。新聞,就是《報導者》的產品之一,網路新聞有好多種說故事的方法,像是互動遊戲、語音讀報等,我的工作會去了解編輯台和讀者的需要,幫大家找到最適合的工具,讓報導呈現更吸睛。
不過,我找到了好的工具,還得跟各部門開會討論如何應用。這次戰爭報導,大家壓力都很大,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一個新的敘事產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同事們都前往現場採訪了,我們希望可以投注整個組織的力量,每個人都發揮所長,讓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
延伸閱讀:〈10 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俄烏戰爭日誌》Live Blog 敘事實驗背後的產品選擇〉
協助團隊成員,提出更有效的執行方法
工程師參與新聞專題製作時,常常會接到編輯與記者的網站功能需求,希望工程師協助開發。身為工程師的我,必須運用自己在程式的專業,幫助對方一起想到解決方案。
然而其他人不像工程師一樣熟悉程式運作,若工程師只照著對方想到的做法執行,可能會消耗許多成本,甚至沒解決問題。工程師不會只是個配合的執行者,有時候接到需求後,要往回推幾步,問問對方為什麼要用這個做法,清楚了解背後的原因後,工程師便能根據自己的程式專業,提出更有效率的解方,這是媒體團隊中,工程師真正的功能和角色。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