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對中元節深刻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童年的回憶,那天家裡挺熱鬧的,孩子總會期待祭拜後的祭品。出社會後獨自在外生活,連過年的氣息都越來越薄淡,更別說是中元節了!
搬來恆春生活後,每到中元節總會有很多朋友相約晚上去看搶孤,只是自己要在夜市擺攤討生活,一度很少好好觀賞搶孤活動。搶孤在這南國的半島中,似乎是一年一度必去觀賞的大盛事。現場萬人竄動,看著參賽隊伍在塗滿牛油的柱子上奮力攀爬,又有祭品搶奪的趣味活動,一切好不熱鬧。
近幾年自己開始參與搶孤隊伍的隨隊紀錄,總算對搶孤的文化有較多的認識。恆春搶孤由來的說法有二,一說是清朝時日本不斷侵略台灣,滿清政府便派欽差大臣沈葆楨,在福建廣招壯丁來台灣駐守開墾,許多單身壯丁最後客死異鄉;在恆春經濟好轉後,有財力的善心人士,避免這些壯丁的孤魂野鬼作亂,就會在中元普渡時集中祭拜。另一種說法,是自清朝恆春建城後,城內人口逐漸聚居,且大多是物質生活都較豐裕的人士,而居住於城外的居民,則是以漁民、佃農為主,在物質條件上,相較於城內人,則顯得清貧許多;在中元祭拜後,城中富人便將祭品分送給較貧困的民眾。
無論何種說法,由於在分送給民眾的過程中時常發生搶奪,甚至鬥毆、受傷的事件,經地方善心人士商討後,討論出豎立塗滿牛油的柱子,讓鄰里組隊報名,以競賽的的方式分配貢品。從原先的4柱演變到現今,共有36柱的盛大規模。
搶孤在成為攀爬的競賽後,也開始稱為「豎孤棚」。台灣現今保有搶孤文化的就只剩宜蘭頭城和屏東恆春,為帶動觀光,恆春鎮長期用心、用力的推廣這帶有濃厚地方民俗活動。
「海珍珠肖郎隊」的攻擊手隊長彭威華,已是第10年組隊參加「豎孤棚」競賽。這10年來他在工作之餘,都在思索與加強訓練「豎孤棚」攀爬的各種可能性,每年參加的隊員也經過篩選和認真的練習,來自各行各業青壯年好手共聚一堂,都把拿下「豎孤棚」的好成績視為生活中要事。
今(2018)年,搶孤活動現場雨勢特別大,但隊伍不受雨勢影響,迅速以疊羅漢方式扯下柱子高處上的布條,零失誤取得進入第二階段賽事的資格。第二階段賽程,隊員們先穩建地疊羅漢讓攻擊手攀爬到最高處,接著只能用兩條白布條來繼續攀爬和刮除牛油;而布條要打什麼樣的繩結,用什麼樣的方式攀爬,就是各隊大顯神通了。
賽程沒多久,彭威華就以穩捷的節奏接近棚頂,我顧不得樓梯上滿是採訪媒體,勉強擠過跑上棚頂記錄登頂時刻。有別於棚頂下熱鬧、帶有觀光的氣息,棚頂上的氣氛是莊嚴凝重的,待彭威華順利攻頂後,立刻在臉上抹滿牛油,再用白布條將臉部包起,以防止好兄弟認出。此時鑼聲震響,主辦單位宣告今年冠軍得主,再拿著象徵鬼神能庇佑好運的順風旗,向棚頂四方酬謝。這時能深刻感受到,中元節敬天地、謝鬼神、謙卑萬物的情懷。
慶功宴後沒幾天,「海珍珠肖郎隊」的LINE群組上,隊長已和隊員在討論訓練流程,為下一年的賽事開始做準備。從群組對話中便可感受到,在追尋榮耀外,更是對文化傳承使命感的堅持;從叔伯輩傳下,現在也準備要將自身的經驗,傳承給年輕的一輩。
想起大會手冊開頭就寫著「豎孤棚精神:承續先民人饑己饑、悲天憫人的優良傳統。目的:培養虔誠謙卑、體格強建的勇漢」。如沒有這樣默默帶著堅持精神,參與傳統民俗活動的這些人,也許活動停辦10年、20年後,就已追尋不出台灣文化的緣起,更別說在汲汲營營的生活外,還能緬懷先人的精神!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