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覽

沈昭良、沈裕融/「鯤鯓凝望」:從「河」而來的凌空遠眺與影像粼光
《逐流》、夜色裡的國聖燈塔、七股海邊、2021。(攝影/王文彥)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對台南人而言,此一傳說或許並不陌生──

相傳天界的天池大鯉因為誤食仙桃而被貶下凡間,此後就一直盤踞於台南一帶的海域。祂匍匐於水域深處,頭首深潛於安平,背脊向灣裡綿延,隔著台江默默凝望著對岸的赤崁城,那裡棲息著一隻展開巨翅的鳳凰。據說1624年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時,便刻意選址於鳳凰的頭部,以確保其永恆停佇。

這些傳說彰顯了水路對台南地形刻畫之關鍵性,以及它如何將地景風貌轉化為生動的動物形象,乘載著人們面對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環繞著經濟殖民與商業貿易等風起雲湧的敘事想像。潛伏於水下的鯤魚彷彿帶著一雙凝望著台南府城的攝影眼,祂見證著鳳凰城在大航海時代的貿易史、生態地景的變遷,以及人文和社會面貌的變革。

從流域外擴的史地編織
Fill 1
《漫遊》、二仁溪出海口、2021。(攝影/林韋言)
《漫遊》、二仁溪出海口、2021。(攝影/林韋言)

「我們從河而來:流域千年・文化共筆」這一展覽,毋寧是藉著隱然指向起源的歷史提問──「我們從何而來」,透過回望台灣自1624年荷蘭人抵達台南安平至今的400年,以此重探台灣歷史書寫與編纂的立基點。

展名以「河」作為應答,一方面不僅承襲著反對以陸地為歷史舞台的「地域」思維──即固著與穩定性──而轉向「流域」這種保有流動性與開放性,既向內聚攏凝縮,也向外擴延伸展的變動視野;另一方面,更循此一思考線索細探台南舊府城的水性脈動,展開一場被覆蓋於城市地表下的潛行流域考。這種交纏的水脈網絡不僅回應著大航海時代所開啟的人類與自然之生態互動,也讓水文地景在顯影中慢慢浮現出積累400年的時間肌理。

承續帶著歷史意識的深邃凝視,子展覽「鯤鯓凝望」奠基於「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的「潛行攝影計畫」,保有外擴的構思:以曾文溪流域為起點,逐步沿著支脈延伸至水域、河道與水庫;其次,在民俗與宗教慶典中,記錄著與水和大地進行內在對話的自由身影;而後在城市、鄉村與山野的人文地景中,撿拾著映射府城餘光的碎片風景;最後將這道凝視望向以身體作為時間容器,那些隸屬不同社群、不同生存處境下人們的鮮活身影。

Fill 1
《漂流》、永康、2016。(攝影/沈昭良)
《漂流》、永康、2016。(攝影/沈昭良)
Fill 1
《入口意象》、虱目魚小子、北門、2021。(攝影/黃郁修)
《入口意象》、虱目魚小子、北門、2021。(攝影/黃郁修)

這一凝望的視角起於對「神性之境」的多樣宗教祭儀,下探至「河道之域」的陸/海/空全方位地理式觀察,來到一張張將一切外在地理轉至精神內在生命光景的「常民之顏」,行經城市空間中看似平凡素樸卻充滿陌生性的「人間之地」,最後則在「雙溪之痕」中重探決定著府城文化發展的命脈──福安坑溪與德慶溪。盤旋於南美館透窗的空拍影像,與鯤鯓深邃的目光相望。

藉由這兩種不同地域出發的攝影視點之切換與運動推移,台南400年的文化顯影如是展開。

以多重層次深邃凝望

首先,「神性之境」藉由橫向式的照片拼組牆面,勾勒出流域孕育的宗教祭儀精神圖譜。楊錦煌《王船/刈香 - 水火交、天人會》聚焦於依著流域的王船祭典中遶境、刈香、陣頭等活動,其對聖性場域中彷彿進入出神狀態的靈動側寫,以及慶典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揉雜著迪士尼形象等異質交雜的特殊面貌;李岳凌《伏流》喻視著伏流脈動下那曾存的神人祭祀空間中,如今逐漸消散的宗教鑿痕;曾敏雄《絕色台灣》對庶民文化場域中隱然藉由色彩的衝突與綻放所透寫出的宗教性;陳伯義《大廟埕》將富含時間感的身體運動的重影與竄入天氣如墨韻線條流溢的煙、炮相互並置;張景泓《香路》透過1,200張空拍的影像,以拼貼的手法重構東山迎佛祖祭典中長達20多公里的影像摺疊路徑作為視覺動線的導引;林軒朗、黃煌智、謝佩穎的《戰祭》將目光望向鄒族在征戰前的祝福與勝利慶祝的戰祭;薛穎琦《熠燿宵行》及馬雨辰《蜂炮煙城》藉由隆隆的炮火與四射的火光點燃在慶典中相連的生命力;張景泓《水的記憶拼圖》水陸地景與宗教的交會;林文強《靈感 流動 西拉雅》對西拉雅夜祭中的西拉雅人對土地、祖先、敬神等祭儀的細緻觀察。屬於水與人共構的庶民宗教生活,帶出了蓬勃生機。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王船/刈香 - 水火交、天人會》金唐殿送王、佳里、2014。(攝影/楊錦煌)

「人間之地」在靜謐悠然的常民生活地上,尋找綿長的時間感中乍現的片刻微光。彭一航的《我搭上了通往曾文溪民生社區的時光機》探尋著不同工作型態的老店舖,這些長年積累在空間中擺設/收納的堆疊物件,提供了專一產業類型(別樣於現代超市)所獨有的視覺景觀;李雅妍《日常,片斷》以街拍呈現常民生活中飽含地域性的平淡影像,在偶然性中瞥見日常中的詼諧風景;沈昭良《巷弄》在府城小巷中進行宗教、住宅、商業等元素的城市觀察,《漂流》則捕捉著時光的凝滯與踟躇,彷彿被懸置的中介空間;余白(Hubert Kilian)《尋找南味》從當地人如何將日常元素拼裝於生活空間(竹竿與粉色塑膠曬衣鏈、廢棄鍋具與紅褐色塑膠盆器)的呈現,帶領觀者發現常民的舒活自在生活姿態;李立中《鴿子、鴿笭,與地方民俗》藉由鴿笭(綁在鴿子尾部,受風時會發出鳴響的器具)這一民俗活動,重探背鴿笭文化所可能開啟的殖民敘事,以及從鴿子的物種本能擴延出對於出離─回巢的認同想像,與彭一航《幽靈公園》中的黑面琵鷺保有動態感的塑像產生巧妙的對話關係;水島貴大(Takahiro Mizushima)《環島回憶錄/台南篇》則透過閃光燈凝結著在自然空間中回應鏡頭的怪趣身體姿態。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漂流》、中西區、2016。(攝影/沈昭良)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掌水人》吳尉章 李芷庭、掌水4年、麻豆、2022。(攝影/陳宗怡)

最後,「雙溪之痕」以1896年日治時期初期繪製的「台南城圖」作為參照的座標系,包含陳彥呈的《福安坑溪》,以及鄧毅駿的《德慶溪》展開沿著河流進行踏查的影像書寫,使影像與地圖的相對相應位址一方面產生某種程度的呼應,另一方面也藉由流動視覺意象,回應展覽所聚焦的河流視覺母題。這些影像中除了少數殘存著小山石水景/井,其他全然看不見水的柏油道路、小巷、操場、水溝等彎曲的空間,卻也暗示著如今雖不可見,卻極為重要的標的位址,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與水文之間的連結關係。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德慶溪》北門路博愛橋遺址、中西區、2024。(攝影/鄧毅駿)

面對台南歷經400年如此富有歷史重量且相對綿長的時間跨度,「鯤鯓凝望」究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外力條件下,展開一場保有靈活度,且富含與當代對話的攝影共構計畫?

在這場震耳欲聾的歷史盛宴中,不同世代、不同歷史經驗與記憶、不同國籍的攝影家,以自身生命作為重新丈量台南歷史的尺度,竄入時空的裂隙,成為這場歷史行動中的書寫者。這一道道交會的深邃凝望與影像的編輯與拼裝中,語意從自身向著外部滑移及展延,勾勒出「台南400」的可能輪廓。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