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台灣各行各業的民俗信仰中,散布最廣的除了土地公、海神媽祖之外,大概就屬關聖帝君。關公信仰的散布之廣,根植於官、民皆有的史事流傳,更有稗官野史、穿鑿附會的傳說。
關公人格、神格交互的衍繹,橫跨了釋、道、儒的宗教觀,內在信仰更包含「忠、義、仁、勇」的意涵,其中「義」字表達的人格內涵最為廣泛,而形成社會各階層的一種凝聚、向心的道德觀。「處事、做人全憑一點真心」,不就正也是關公「義」的展現?
在COVID-19疫情的肆虐下,台灣民俗性的活動減低了不少。但大溪關公生繞境的百年習俗,似乎也未減往年的熱情。事實上大溪的關公信仰,早已內化在9萬多人生活的山城、深植尋常百姓之家。
正如大溪社頭共義團總務廖紀龍所說:
「關公在大溪人的信仰,說祂是神,也更像是一位好朋友,每年祂的生日到了,大溪人很有默契地不用招來招去,就會自動的聚起來,辦理關公生主要的慶賀活動,2天繞境慶賀結束,大家就各自士農工商。」
大溪繞境的每個社頭組織──社團──按當代來說可稱為是百年前的職業工會。團本部就是工會辦公室,供奉著大家共同的信仰──關公、同時也是主廟祭祀的分靈。關公生日一到,大溪的這些社團就把團本部的分靈繞境迎回主廟,每年僅此一次。大溪社團與一般民間的神壇廟宇有著很大的差異,社團並不是神壇或廟宇,而僅是供奉著關公的「職業工會辦公室」,這倒也符合關羽神格化「聖」的信仰、與人格化的「尋常」。
後疫情下的關公生繞境,與往年稍有不同,信仰的口罩下,雖看不到虔誠的表情,但仍能看到敬畏的眼神。誠如關羽的名言「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疫情下的信仰,人、神皆能明白,是一種尋常。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