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覽

劉姿蘭/以攝影為媒:2023金邊攝影節,台灣、柬埔寨的跨文化對話與觀察
2023金邊攝影節,駐柬埔寨法國大使館的外牆展出近40幅攝影師Denis Dailleux的巨型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來自他的《Colors from Egypt and India》系列,展示在印度加爾各答所攝新作和長達30年關於埃及的紀錄書寫。(攝影/謝佩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金邊,柬埔寨王國的首都,法國舊殖民政權於中南半島的明珠之一。2023年12月,在攝氏30度高溫下,佛教國家的柬埔寨並沒有濃烈的聖誕氣氛,豔陽下金色主體的佛教建築與白色基調的大型公共建物閃閃發光,不時可見身著亮橘色僧衣的僧侶信步而行,進入乾季的東南亞城市風貌,有種特殊的慵懶步調。路上川流不息載客而過的三輪摩托車,默默地在車背掛上了一幅幅當代攝影的印刷廣告面板,宣告著金邊攝影節(Photo Phnom Penh Festival)的到來。經歷過疫情重創的2020與2021年,2022年金邊攝影節以較小規模重拾實體活動辦理,2023年更以台灣作為主題國,邀集各國藝術家親赴金邊參與活動,宣告其重回國際攝影活動網絡的企圖。

金邊攝影節的淵源與演進

創辦於2008年,金邊攝影節至2023年已走過15個年頭。法國資深攝影策展人克里斯汀.柯若勒(Christian Caujolle)先生,一位長期致力於柬埔寨當代攝影發展的藝術家,攜手柬埔寨法國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u Cambodge)共同開展了一系列推動當地攝影藝術發展的計畫,包含金邊攝影節以及攝影教育平台Le Studio Images。這些活動不僅為柬埔寨人民提供了必要的設施與資源,如展覽空間和攝影圖書,更促成了金邊本土攝影人才的培養。此外,藉由法國外交力量的支持,攝影節不僅促進了與法國本土攝影資源的連結,也為柬埔寨攝影創作者提供了赴歐洲交流和參與重要獎項的機會。

柬埔寨自1970年代起飽受內部動亂與外部政治勢力如赤柬與越南所侵擾,當地攝影發展起始於外國媒體對於在地動亂影像報導的需求,累積了豐富的新聞攝影能量。直到2000年後政局穩定、國家邁向現代化,柬埔寨攝影也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當代意識的視角出發,對於該國動亂的歷史記憶、國家復興進程下的社會現況及人民生命歷程,以影像做出更藝術性的詮釋與表達。2008年金邊攝影節創立於此社會脈絡下,得益於柯若勒與歐洲攝影界的深厚聯繫,以及法國外交力量的強力支持,攝影節最初由法國文化中心主辦,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當地創作能量的增強,於2014年轉由獨立非政府組織Photo Phnom Penh Association(PPPA)接手營運,由柯若勒擔任總監,索方・費隆(Sovan Philong)擔任副總監。

2022年起,節慶開始實施貴賓國邀請制度,交替展示來自歐洲與亞洲的攝影藝術,將金邊攝影節打造成一座連接東西方攝影文化的橋梁。2022年首次邀請瑞士作為歐洲貴賓國,而2023年則是以台灣作為首個亞洲貴賓國,展現台灣當代攝影的獨特風貌。

攝影動員城市地景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三輪摩托車(或稱嘟嘟車)是金邊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也是東南亞特殊的移動風景,載客車廂的背板上掛上攝影節參展藝術家作品,化身為城市中的行動展覽。(攝影/謝佩穎)

金邊攝影節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現出法國文化的影響。攝影節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利用攝影易於流動的特性,將影像藝術帶入非傳統的展覽空間,從而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攝影節的展覽方式善於調動城市空間,如因與金邊國際機場的緊密合作,一入境柬埔寨即可目睹Suong Mardy對生態多樣性的探索,其黑白攝影作品《Bird》以巨幅看板的形式在入境處迎接每一位入境的旅客。

儘管2023年的主題國是來自亞洲的台灣,但金邊攝影節與歐洲,尤其是法國的深厚聯繫依舊顯而易見。柬埔寨法國文化中心作為攝影節的核心場地,承辦了開幕活動、攝影書展、市集活動及專業交流會。Olivia Gay對法德瑞邊境社會生活的關注在其攝影作品《Origines》中得以展現,這些作品陳列於文化中心庭院牆面,民眾在此休憩也能一邊欣賞作品。與此同時,中心的藝廊空間則展出了國際上備受矚目的柬埔寨本地藝術家Kim Hak以攝影踏查家國地景人情的系列作品《My Beloved》。

本屆攝影節最引人注目的展覽之一是在駐柬埔寨法國大使館的外牆展出近40幅Denis Dailleux的巨型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來自他的《Colors from Egypt and India》系列,展示他在印度加爾各答所攝新作和長達30年關於埃及的紀錄書寫。這些展品與開幕活動的50部嘟嘟車展覽巡禮相結合,以藝術影像介入並徹底翻轉城市建物的角色形象。此外,攝影節還串聯了Bophana Center柬埔寨影像文獻中心,呼應中心宗旨展出蘇格蘭藝術家Alan Crumlish於1989年訪柬時對於該國復興歷程的歷史影像紀錄《The Road to Recovery》。

其他展出地點更擴及Factory Phnom Penh新創基地、Plantation旅館大廳與藝廊Sra’Art Gallery等地,展出共9位柬埔寨與法國新秀藝術家的作品,形式包含裝置、平面影像與動態影像,主題涵蓋多種對於柬埔寨地景、記憶、時間與生活常見之物的翻轉思考,例如Hul Kanha以複合媒材重新編輯影像、呈現人的身體與勞動地景間的關係;Chhen Kimhong對於公車站的系列紀錄與僧衣做為物的型態探索。人數與議題之豐富,顯示出該攝影節從首屆僅能蒐集到4位本地攝影家,在15年深刻耕耘後如何開花結果。

Fill 1
Bophana Center大廳處展覽一景,內容為Alan Crumlish於1989年訪柬時對於該國復興歷程的歷史影像紀錄《The Road to Recovery》。(攝影/黃郁修)
Bophana Center大廳處展覽一景,內容為Alan Crumlish於1989年訪柬時對於該國復興歷程的歷史影像紀錄《The Road to Recovery》。(攝影/黃郁修)
Fill 1
法國藝術家MissV(Véronique Framery)於新創基地Phnom Penh Factory中的裝置作品,以冰塊包覆攝影作品並任其於展示期間融化,藉以探討影像的時間性。(攝影/周志長)
法國藝術家MissV(Véronique Framery)於新創基地Phnom Penh Factory中的裝置作品,以冰塊包覆攝影作品並任其於展示期間融化,藉以探討影像的時間性。(攝影/周志長)
Fill 1
藝廊Sra’Art Gallery展出柬國攝影家Chhen Kimhong對於公車站的系列紀錄《Bus stop》。(攝影/黃郁修)
藝廊Sra’Art Gallery展出柬國攝影家Chhen Kimhong對於公車站的系列紀錄《Bus stop》。(攝影/黃郁修)
影像策展呈現台柬共同關懷

台灣館的場地選擇和布置同樣富有創意。位於Friends Futures Factory的台灣館原本是由幫助街童的非政府組織Mith Samlanh創立的中心之一,2019年轉型為具有多種功能的社區文創中心。這裡不僅有教育輔導、青年培訓、展覽和市集,而且地理位置優越,距離柬埔寨國家博物館僅100公尺。

台灣館與創意團隊Under the Canopy 2合作,搭建了以橘色布料為主色調的露天裝置,象徵當地僧侶的僧衣。這樣的設計不僅視覺上引人入勝,還巧妙地展現了五個不同的台灣攝影主題:張照堂觀察慧詰具現代開創性的黑白作品《歲月之旅》、楊順發關注海岸線景觀的《台灣水沒》沈昭良回應台灣政治歷史與社會發展歷程、現況的敘情式地景《漂流》、陳春祿將生活與文化記憶重組再現的《收藏童年》,以及李雅妍探問個人與家庭生命歷史的《擱淺的時間》。

雖然攝影節策展本身並沒有設定主題,但柯若勒總監的規畫仍能看出介於歐洲、柬埔寨與台灣之間的共同關懷,例如人群離散、環境變遷、地景記憶與個人生命歷史等社會議題。開幕夜,大會還舉辦了《台灣當代攝影群像》的戶外放映活動,並在法國文化中心的多媒體圖書室舉辦了台灣攝影書的主題書展,全面展示了影像多元形式的可能。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5
台灣館中庭搭建了以僧衣為聯想的橘色布料棚架,攝影家沈昭良作品《漂流》順著此裝置漩渦的流動向外擴散,邀請觀者進入其中。(攝影/謝佩穎)
青春的影像盛宴:金邊攝影節的新時代

金邊攝影節以其串連城市各角落的特色,展現盛大規模。儘管在國際攝影界中仍屬年輕,展覽數量與規模相較於其他資深攝影節略顯謙卑,但正是這種輕巧靈活的特質,使其更貼近市民生活,更貼近金邊都市的實際情況。2023年的參觀人次目標設定為8,000人,考量到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攝影節的知名度,這一目標顯得合理且實際。

然而,攝影節在社群媒體上的影響力卻遠超實體參觀人次。透過大量學生志工的參與,每個活動都能即時在社交平台上產出高品質影像,有效擴大了活動的觸及範圍。利用恐龍玩偶裝身影和限時動態等策略,攝影節成功引起廣泛關注,這種創新的互動方式尤其吸引了年輕族群。柬埔寨正處於人口成長的黃金時期,30歲以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50%以上,攝影節更承載著深遠的社會使命──透過攝影啟迪和關懷年輕一代(特別是弱勢和貧困的兒童),並提供在地兒少與青年創作者適當的影像教育與發展機會。

Fill 1
金邊攝影節開幕首週經常可看到恐龍玩偶裝人員穿梭在展覽之間,反映該國年輕群眾的喜好與活潑氣息。(攝影/黃郁修)
金邊攝影節開幕首週經常可看到恐龍玩偶裝人員穿梭在展覽之間,反映該國年輕群眾的喜好與活潑氣息。(攝影/黃郁修)
讓影像成為連結彼此的媒介

台灣作為2023年的貴賓國,其參與正可跳脫傳統以藝術傳播來形塑國族形象的手段。台灣與柬埔寨的實際距離並不遠,但地緣政治與文化上並不屬於相同的影響區域,加上國家發展階段的差異,雙方都對彼此社會的認識不足。

在柬埔寨目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對該國的影響深遠,對於台灣的認知也大多透過中共的視角與濾鏡。因此,此次攝影節成為台灣以藝術形式直接呈現自我形象的珍貴機會,不僅在現場展示,更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突破了實體影像的局限,將台灣的真實面貌傳遞給更廣的受眾群。而這些影像作品的留存,尤其是在法國文化中心多媒體圖書室的台灣攝影書,將為當地青少年留下深刻印象。

攝影節不僅成功展示了台灣的當代攝影藝術,更開啟了與東南亞地區的友好交流。儘管邀請台灣參與對主辦單位來說具有一定的政治風險,但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下,攝影節成功地展現了台灣的文化魅力。這不僅是台灣攝影在國際上的一次重要展現,也是為未來更深入的東南亞影像創作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ll 1
台灣攝影書展現場,當地民眾熱烈探索攝影書所擁有的多樣化結構。(攝影/黃郁修)
台灣攝影書展現場,當地民眾熱烈探索攝影書所擁有的多樣化結構。(攝影/黃郁修)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