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吳晟/始亂終棄話植栽──致行政院
2024年10月3日,中度颱風山陀兒從高雄小港登陸,帶來強勁風雨。圖為高雄市倒下的路樹。(攝影/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編按:作家吳晟長期倡議大量種樹以對抗氣候變遷,2021年即於《報導者》發表〈致農委會、台糖公司:「砍大樹種光電」的三大疑慮〉一文。本文為吳晟相關倡議之總結文章精節版,內文標題為編輯所加。

2013年7月,蘇力颱風強勁風勢,至少吹倒雙北地區3千多棵路樹。

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過境,挾帶了強風豪雨,造成的樹木災情更嚴重,以台北市為最,列管的9萬多棵樹木,超過1萬多棵受損,包括斷身斷枝、傾斜、及全倒。據多方報導,新北市吹倒1萬5千棵以上的路樹、公園裡也倒樹一堆;桃園、南部災損也很慘重;高雄市至少倒了1萬3千多棵路樹,陳菊市長連日視察各路段,表情凝重,直說「心在淌血」。

這是全國性災情。是風雨真的太大,還是它們的生存環境出問題?是天災、還是人禍?

強烈蘇迪勒颱風過後不久,某位台北市政府首長,來我們家2公頃的樹園;共進午餐時,問我:為什麼台北市每逢颱風,都會吹倒很多樹木,特別是行道樹。看你們這片樹園,上千棵樹,幾乎都好好的,沒什麼折損。

我回應說:因素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這位首長當面邀我;那請你來擔任我們的市政顧問,指導我們。

我以路途遙遠為由,委婉拒絕,但一直放在心上。不是職位,而是,這確實是全國性問題,是長年以來全國所謂的綠美化景觀植栽工程,普遍的嚴重錯誤所造成,絕非一時一地的少數個案。

匆匆又過了將近10年,顯然這些問題並未有多少改善,災情如故,有些甚至變本加厲。(編按)
本文刊登日期,為2024年中度颱風山陀兒10月3日登陸高雄小港、10月4日解除警報之後。根據4日媒體報導,高雄市政府初步官方統計,強風吹垮逾1,800棵路樹。

我願將多年關注、觀察心得,提供給行政部門、園藝商、景觀設計師、社會大眾作參考。

我以「始亂終棄」做總結,再作申論。

從「移植成樹」開始遍地埋雷

俗諺說:「樹頭若穩,毋驚樹尾做風颱」;樹倒,很大原因,當然是樹頭不穩、不牢固。

樹頭為什麼不穩?

我們家庭院,20多棵數十年齡大樹,樟樹居多,還有龍眼、芒果、台灣肖楠、桃花心木,歷經多次大颱風襲擊,吹折不少樹枝;但都「老身在在」,始終直挺屹立,不誇張,從未有一棵被吹倒或傾斜。

有三大重要基礎:

  1. 種植幼小樹苗,從小在地生長、在地扎根。
  2. 良好棲地,土壤厚實寬闊,根系和樹身得以自然伸展、同步生長,上下成正比,不會失衡。
  3. 排水良好、不積水,不讓根系浸泡水中。

基於自家庭院大樹的經驗,和長年對路樹的觀察,我一向主張,行道樹等綠美化植栽,種植幼苗(盆苗、袋苗),二、三年生最適宜,造價低、效率快,根系完整,即種即長,好照顧,存活率高。

但我們長年以來大大小小植栽工程,幾乎都是以「移植成樹」的種植方式。

園藝界私下流傳一句話:「樹種綁標」。就是說得標廠商植栽設計,指定樹種、指定規格(胸徑多少公分),往往是某園藝商「孤行獨市」。這就是為什麼園藝商「鍾愛」外來樹種,價格得以飆高,一棵胸徑10公分左右的樹,可以高達萬元的行情。

移植,其實很傷樹身。

俗諺說:「一年移栽,三年失力!」

一棵成樹移植之前,必須斷根、養根、包覆根球、修枝剪葉等等處理,損傷太多元氣,至少需要3、4個月休養期,才能移植;大部分工程,哪有這樣耐性的「美國時間」?離開母土,種植到陌生之地,還要適應期,拚盡全力復原,至少需要3年,哪有餘力成長?

趕工、粗率移植,容易枯死;若是種植棲地不良,損傷更大。

人工移植之後,根系尚未釘根,必須倚靠支架撐住樹身;即使根系順遂伸展,蔓延到牢固,足以撐住樹身,承受颱風搖撼,至少3、4年以上吧。

但一般園藝工程,保固期只有一年,驗收之後園藝商即無責任。常見固定的支架經年累月無人拆除,反而造成環狀的傷害,成為樹的殺手。我們經常看到綁著支架奄奄一息的植栽,或綁著支架、繩帶深深陷入樹身,幾乎勒斷樹幹的景象!總之,無人管理。

如果種植袋苗,即種即長;3年,大約已超過6、7公分左右胸徑的移植成樹!最重要的是,根系和樹身同步成長。

對水泥的偏愛,侵蝕樹穴和綠化帶
Fill 1
台北市人行道上的樹穴,周圍未能預留未來樹幹與樹冠的成長空間。(攝影/林彥廷/資料照片)
台北市人行道上的樹穴,周圍未能預留未來樹幹與樹冠的成長空間。(攝影/林彥廷/資料照片)

人行道是人行道,另闢植栽綠帶種植行道樹,二者各自獨立分隔,各盡其職,應該是綠美化景觀工程,最基本、最起碼的常識。

但我們遍處見到,全國最荒謬、最離譜、也最普遍的行道樹設計,竟然為了節省空間,二者混在一起,將樹木種植在人行道上的小小樹穴內。

就是說,先全面完成道路土木工程,車道、人行道,都已鋪滿鋪好水泥、柏油,人行道上每隔一段數公尺距離,留一個洞,俗稱樹穴,種植樹木。

絕大多數樹穴規格,周圍直徑約一公尺,不只太小,沒有預留未來樹冠成長空間;甚至也未預留樹幹成長需求;在都會區,還常見到樹穴有鐵圈圍住,或周邊砌疊石磚花台,加以「保護」,無異扼住、勒住樹脖子。

尤其大部分植穴太淺,底部少土壤、多砂石級配,乃至堆積廢棄物,易積水,根系不夠深、不夠廣,不易牢固。

正常情況,一棵樹根系伸展,和樹身成長,上下成正比,才能撐住樹身。但樹穴太小太淺,周邊都是水泥、柏油,過度水泥化,受盡封鎖限制,根系沒有呼吸空間,又容易吸熱造成高溫,傷害樹根,生長條件困難。

如果種植榕樹、鳳凰木、黑板樹、小葉欖仁等等成長快速、強勢竄根的樹種,大約10、20年,樹頭即占滿樹穴,浮根就會隆起,和周邊水泥拼鬥,你死我活,掙破路面求生存;若是種植非強勢竄根的樹種,更容易被封鎖枯死、或倒伏。

樹穴占據人行道,行人根本難以行走,若再竄根破壞路面,更易絆倒;自行車、嬰兒車、輪椅,更不可能通過,完全失去設置「人行道」的意義。

不只是行道樹,在全國各級學校、行政機關、廟宇、商業大樓、車站、乃至公園⋯⋯,我們到處看到鋪滿水泥的廣場,留幾個小小樹穴種植樹木,象徵一下;或是將原有空地上的樹木,砌上花台圈圍起來「保護」,周邊空地全鋪上水泥,不留綠地。在水泥重重封鎖、壓制下,這些景觀植物的成長狀況,可想而知有多艱苦。

台灣民眾普遍崇尚水泥,不喜歡綠樹綠地,因為需要整理太麻煩。媒體報導,很多遊樂園、公園遊戲場,幾乎沒有樹蔭,完全暴露在大太陽下,熱得發燙,孩童吃不消,根本無小朋友敢親近。

彰化縣田尾鄉全國最大公路花園,善於爭取建設經費,動輒數千萬、上億元,名為公路花園,到處水泥路、水泥廣場,漫長夏季、熱氣騰騰,遊客稀少,因為不願頂著烈日買花。

以往多數街區大都有一、二排綠樹;農村居家的院落,尤其是店仔頭、廟口,也都有一、二棵老樹。1980年代後,家家戶戶有了電風扇,又有了冷氣,快速盛行砍樹鋪水泥,乾脆不要綠樹,也不留綠地,省得整理草地、清掃枯枝落葉。

建築法規有很明確的「建蔽率」,空地比例條文,但有多少人遵守?我們看到,幾乎所有新建的整排樓房「販厝」,屋前一排空地,檢查過後,立即鋪水泥、搭起遮雨棚;甚至作假,水泥先鋪好,再鋪上一片草皮,等拍照檢查過後,草皮隨即拿掉,搭起嚴密的遮雨、遮陽棚,當車庫。而後,家家戶戶裝上大捲門,什麼也看不見。

這就是為什麼氣溫節節飆升,體感溫度最高已超過人體常溫,逼近41℃,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都會街區,因為沒有綠地吸收雨水,每逢豪大雨、強降雨,即造成水患的根源。

多年難改的植栽錯誤問題

每次颱風過後,是一次綠美化景觀植栽工程,尤其是行道樹大檢驗。除了「樹穴」或綠帶太「儉省」、太窄小等不當設計,還可發現很多植栽錯誤。

例如很多路樹,而且是大喬木,種植在台電輸電電線下方,樹冠和電線交纏,怎麼辦?不大大修剪,可以嗎?種植之初、為什麼沒有考慮?

從許多倒樹發現,粗率移植、種植的情況,例如「土柱」包覆在塑膠袋中(俗稱包尿布)。

為了避免泥土散落或根系受傷,移植前,斷根處理時,「土柱」都會包覆塑膠套、黑網、尼龍繩;種植時,應將這些不可分解的塑膠黑網製品,予以拆除,讓根系正常生長。

但我們常看到這些包覆物並未拆除,直接種下去,以致根系完全無法伸長出去。大概怕一拆除,土柱即散掉,種下去不多日就會枯死吧。不拆除、直接種下去,既省工又保險,反正只要不枯死,拖過一年保固期,就沒有他們的事。

也有些倒樹,樹根被切斷的跡象很明顯;或是不當修剪,長出一堆不定根枝條,斷裂樹身等等現象。

每年4、5月間,各級政府行政機關,包括學校,都會編列經費,做「防颱」措施,其中之一便是修剪樹木。

數十年來,這項「政策」,一直、一直受到民眾詬病、批評,甚至痛罵之聲不斷。但依然故我、我行我素,至今各處路樹持續發包修剪,各級行政部門,聽不見痛罵聲連連。

可見台灣官僚體系,有多麼「神經麻麻」、多麼僵固,難以改變。

民眾有哪些批評呢?我歸納一下,總結3項:

1. 修剪理由:

人為種樹,人民日常生活環境種植的樹,當然需要經常性維護,適度修剪。但這是為了維護樹木的健康、調適樹木生長條件,防範可能造成對人、車的傷害,以及市容美學的營造。

我們的行政部門,至今還是一成不變,一律為了「防颱」的理由,多在每年3、4月間「發包」修剪樹木;而每次颱風過後,全國各縣市,樹木倒伏、折損的情況,有減少、有改善嗎?

2. 修剪時間:

樹木生長,具有共通特性;依樹種不同,也各有相異特性;最基本的區分:「常綠樹」與「落葉樹」,適合修剪的時期,各自不同。但我們一概不論,集中在春季、夏初修剪。

每年3、4、5月間,春光明媚,萬物蓬勃生發,正是植物光合作用最旺盛的成長期,卻為了「防颱」大肆修剪枝葉,傷身敗軀,弱化體質,停滯了、阻礙了樹木生長,反而更容易倒伏、摧折。

4、5月修剪,6、7、8月間,所謂防颱季節,正是豔陽高照、酷熱難當,最需要綠蔭的時候,很多路樹,卻被修理得不成樹型,少有綠蔭。

氣溫飆高、天氣愈熱、樹剪得愈禿的怪象,常在網路引起一片哀嚎、幹譙。

3. 修剪方式:

這是最受詬病、一再被痛罵的批評。

各級行政單位,所有綠美化植栽工程,甚至除草工作,沒有專人負責,都是委外,發包給景觀工程公司(也有環保公司得標,不可思議)。

樹木修剪,不只必須具備普通植物學知識,也是一門專業學問與技術,乃至美學涵養,很細緻的功夫,需要專業「師傅」。看看日本、英法歐美許多國家,修剪樹木何其慎重。

我們的樹木修剪,卻是任何工人都可為之。幾乎都是採取大刀闊斧、通稱「強剪」的方式,時常可見斷臂斷肢、或「理光頭」,枝葉被修剪得光溜溜;乃至最殘忍的「砍頭式」,攔腰鋸斷,既傷樹體又破壞景觀,對樹木的傷害何其大,更不要說什麼城市景觀、市容美學了。

關鍵點:「樹權」歸誰?

我見過非常多不可思議的「植栽工程」,最受震撼的是西海岸台17線彰化二林段,綿延數公里,鋪滿水泥的公路兩旁,每隔數公尺,有一小小樹穴,樹穴周邊砌上花台。種植什麼呢?竟然是種植櫻花,可想而知,早就全部枯死;年年路過多少年了,猶然是空空如也、或是長滿雜草的「死穴」。

2024年5月12日,某媒體即時新聞:台南市6個行政區種樹3萬8千多棵,但也有高達4,610個行道樹是空穴;亦即樹木早已死亡、並已清除;以及1,035個樹穴只剩樹頭,尚未挖除。

死亡原因,或是老死、或是棲地環境不佳,或是染患褐根病、或是倒伏⋯⋯,也有居民刻意凌虐致死。

總之,這個數量確實驚人,不知是累積了多少年的「成果」?有誰負責?

那麼,全國呢?

至今,可能還沒有哪個中央行政部門,做路樹調查,統計看看,全國交錯縱橫、大大小小道路,有多少人行道已遭破壞、不能行走?有多少行道樹已枯死,什麼原因?留下多少空空如也的「死穴」,多少年無人聞問、無人理睬;還有多少枯樹、傾倒木,尚未處理?是哪個單位的權責?

沒錯,哪個單位的權責?正是全國植栽問題,最主要的關鍵所在吧。

一窩蜂亂亂種、種錯樹種、種錯所在、種錯方法、亂亂修剪,畢竟都是「技術性」問題。最大的癥結,應該是權責歸屬,哪個地方、哪條道路的「樹權」,歸誰、歸哪個單位管理,非常混亂,很難分清楚。

以我們小小溪州鄉來說,依土地所有權,劃分植栽管理權,各自為政:

  • 濁水溪北岸河床、堤岸,歸屬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 貫穿全鄉灌溉水圳,莿仔埤圳及其支流溝渠河道兩旁,歸屬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 通過溪州鄉高鐵車道下方空地,歸屬台灣高鐵公司;
  • 通過溪州街區3、4個村莊、台一線公路兩旁,及高速公路、國一兩旁,歸屬交通部高工局;
  • 台糖土地數百公頃,含溪州糖廠、糖廠事務所舊址,歸屬經濟部台灣糖業公司;
  • 120多公頃溪州公園(含花博區、森林區、苗木區),歸屬台糖土地,彰化縣政府承租、管理;
  • 明道大學校區及宿舍區,歸屬台糖土地⋯⋯;
  • 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廟宇、私人工廠、居家⋯⋯各自所有權;
  • 其餘,溪州森林公園、公墓、公所、鄉道,管理權責,歸屬溪州鄉公所。

所有樹木種植、修剪、清理,都是各單位自行決定,外包給園藝商、景觀工程公司⋯⋯。沒有專職人員負責、督導、維護。

(連溪州「公園」森林區,都經常放任小花蔓澤蘭等藤蔓叢生、攀爬,纏繞、包覆滿園樹身,以致一棵一棵枯死;枯木、枯倒木遍布,久久無人處理。)

為樹請命:行政大改革,組成專門委員會、招聘綠領人才
Fill 1
台北街頭的行道樹。(攝影/Ann Wang/ REUTERS)
台北街頭的行道樹。(攝影/Ann Wang/ REUTERS)

2024年520,新政府執政團隊上任,總統府6月19日即宣布設立三大委員會,率先登場的是「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可見賴總統新政府,對「氣候變遷」的議題非常重視。

「氣候變遷」涉及層面確實非常廣泛!我不是任何層面的專家學者,不敢妄議。我只確定:藉由「綠化」緩和「暖化」、緩和「熱島效應」;「種樹,拯救極端氣候!」;「對抗氣候變遷,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種樹。」絕對是全球無可爭議的共識。

但全國哪些地方可以種樹、必須種樹、種什麼樹、怎麼種?誰來規劃、推動、協調、執行?種了之後,誰來負責常態性管理、維護?

長年以來,全國種樹政策,行道樹等等所謂綠美化景觀工程,各單位各自為政,問題確實太多太多了,請容我野人獻曝,提出一些建言。

我曾多次建議中央、行政部門,組成種樹專門委員會,全面實際調查、彙整,從根本徹底檢討;最最重要的是,行政大改革,設置獨立的植栽綠美化行政機構部門,統一事權、樹權,專責執行。類似負責治安的警政署,各縣市設置警察局、分局、分駐所,招聘專業人員,例如園藝系、森林系等相關科系畢業生,我們可以稱為專職的「綠領階級」、「綠領師傅」,重新擬定法規。

俗諺云:「講一牛車,不如做一畚箕;講一畚箕,不如做一湯匙。」

千萬毋再因循苟且,淪為編列多少預算、解決一時一地一事,就算了事;或淪為堂皇有餘、務實不足的空泛論述,徒有「政策」,欠缺真正「對策」,不可能有大改革、新格局,百年願景。

不妨參考鄰近日本及英、法等歐洲國家,尤其是新加坡的植樹綠化管理,可以借鑑。

2022年9月,有一項文學機緣,我首次拜訪新加坡,盤桓數日,特別留意、觀察全國到處青青翠翠的植栽綠美化,最直接的發現是,完全見不到一棵枯木、奄奄一息(綁著支架)的枯倒木、空空的樹穴、沒有花木的花台、樹根隆起嚴重破壞路面⋯⋯等等台灣常見的「景觀」。

我四處觀察,多方請益我們的外交人員及在地人士。

還有一項機緣,有位新加坡資深建築師,改行攻讀農業博士,特地來吾鄉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公司,做實務研究,我們多次交談,他問我農業耕作,我請教他新加坡綠美化植栽政策,並參考一些雜誌報導。

我粗淺了解,新加坡全國植栽綠美化的「人事結構」,由總理之下「國家發展部」的「公園局」和「都市規劃局」專業人員,統一負責規劃管理,定期巡查、養護。

新加坡法定機構,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於1990年6月6日,法源是新加坡國會訂立的《國家公園法令》,負責執行新加坡全國綠化政策,分4個部門:規劃與資源學、園林營運學、濱海灣發展及新加坡花園城市私人有限公司。除了擬定及協調綠化地段的規劃,負責建設及管理公用綠地,也負起監護管理自然保護區。

2020、2021年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規劃了許多方案,目標是在未來10年、2030年之前,將新加坡從「花園裡的城市」,升級為「大自然裡的城市」。

綠化工業區是新加坡實現「大自然裡的城市」願景,關鍵政策之一,旨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不只能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打造為更具吸引力、更適宜的工作環境。

行道樹的種植,是有系統的管理與維護,每棵樹都有編號,建置網站、App記錄全市「樹籍資料」、「樹木地圖」,精準追蹤,民眾隨時都能查詢每一棵都市林的狀況⋯⋯。

漫步在新加坡任何一處街道,總有著巨大高聳參天的林蔭,遮擋著赤道的豔陽。

「所有開發案的最後審查權,都在國家公園管理局園林署。」並規劃所有植樹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機會,參與綠化工作,「希望能為新加坡人創造更多具有包容性的綠化空間,將社區參與的精神,推廣到全島各地⋯⋯。」

多種樹、多愛樹,多做功德

我一直懷抱著「台灣,值得更美好」的信念,盡微薄之力,維護自然環境。數十年來,身體力行種樹、護樹,不厭其煩,近乎苦口婆心,不斷「宣導」綠樹的重要性:多種樹、多愛樹,多做功德。

總結一句話:「對抗氣候變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種樹!」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