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北歐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被譽為全球最穩定的區域,丹麥、瑞典、挪威三國文化相近、語言互通,就連生活方式、穿著打扮和價值觀都趨近一致,彼此之間幾無隔閡,除了偶爾無傷大雅地挖苦對方,絕大多數都屬於同一陣線。
身居全球最高物價城市、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民,有許多人的週末消遣,是駕車當天往返位於瑞典的購物商城。亦有為數不少的瑞典人,每天心甘情願通勤全歐洲最長的行車、鐵路兩用大橋隧道,白天在瑞典城市馬爾摩工作,晚上再回到丹麥哥本哈根睡覺。相互間邊境上的檢查站,長年來可謂「形同虛設」。
這不光是「申根協議」(歐洲國家間的條約協定,其簽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間的邊境檢查點。)所造成的效果,早在1996年這3個國家正式成為申根國家之前,寬鬆的邊境查照作業,即是不成文的默契。就算偶有不法之徒因此受惠(白天在A國作案,晚上即順利逃往B國),為各自的治安帶來困擾,卻也從未引發邊境的緊張氣氛。
直到2015年秋天,歐洲爆發難民危機,敘利亞、阿富汗流離失所的人民大舉湧入歐陸,當中有人則是借道希臘、義大利(相對容易取得難民身份),再利用「歐洲無國界」的狀態,輾轉移居他們心中最嚮往的難民天堂──斯堪地那維亞(難民在此可享有更好的福利)。在不堪此波超乎政府及社會應變能力的難民潮下,挪威、瑞典、丹麥才又宣布恢復從前那套「有效的」邊境檢查。
自此3國邊境匝口雙向兩側又出現了久違的車陣。挪威政府原本只訂出10天邊境檢查期,因難民湧入的情況略顯失控,又一路延至今年3月中;這段時間,挪威人前往瑞典的一日購物之旅,便不再是那般輕鬆便利了。至於恢復有效邊境檢查的目的,正是要阻止在其他國家取得居留身份的難民,透過申根國的便利措施進入自己的國家。
事實上,邊境檢查僅是斯堪地那維亞「緊縮難民政策」的一環。簡而言之,丹麥、瑞典和挪威都希望提高入境的難度,讓難民們知難而退,畢竟這波難民潮後續的收容和管理問題,已超過3國所願意負荷。挪威甚且得以加稅方式,支應容納更多難民後的財政開銷;繼丹麥宣布難民身上擁有超過一萬丹麥克朗(約5萬台幣)的財產,需繳交居住難民營的費用,挪威也祭出數十項限縮難民申請條件的規定,使得這一段時間不少難民的申請案,皆因新規而被打回票。
60年代,挪威在北海發現石油,從此脫胎換骨,甚至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金援大國,自信心一日千里,除了每年鉅額的援外預算,他們更進一步展開雙臂擁抱各國難民。歷年「全球物價最高城市」頭銜,讓人以為奧斯陸冷峻高不可攀,它極不親切的生活消費,確實嚇壞外國旅人,但它寬大為懷的難民政策,則又為自己贏得難以計價的「人權之都」、「和平之城」美名。
在此時空背景下,奧斯陸已然成了一座外簡內繁的城市。城市景觀看似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卻群聚著種族、宗教、信仰各異的多國人。一條無形的界限,將奧斯陸區分成東西兩側,城西屬於當地人清爽、潔淨卻百物奇貴的奧斯陸;東半部另屬於中東、非洲、亞洲外來移民,一個雜亂、擁擠但滿是便宜貨的奧斯陸。
然而東西兩邊表面上的和諧,已愈來愈掩飾不住海面下的暗潮洶湧。2011年7月22日,挪威人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因為不滿政府日益寬鬆的移民政策,先是在挪威政府辦公大樓引爆炸彈,繼之又前往一小時車程外的工黨青年度假營開槍掃射,總計造成77人死亡。其犯案動機,正是為抗議當時主政者的寬容主義(尤其針對穆斯林)。縱使多數挪威人未必認同布列維克的暴力手段,但當瑞士政府打算立法禁止國內興建清真寺尖塔(有政治漫畫將這些尖塔圖繪成飛彈)時,立刻也有5成的挪威民眾豎起拇指表示贊同。
右傾的挪威管理學院(BI)教授顏森曾說他極其不解,究竟有哪個國家可以每年接受大批移民,卻任由他們不事生產?鄰國瑞典右派政黨2010年國會大選主打的競選廣告,是一群身穿全罩式面紗的穆斯林婦女,推著嬰兒車和瑞典老人爭搶鈔票的短片,企圖激起瑞典人的危機意識,將左派徹底掃地出門。挪威人檯面上雖然批評這部廣告有失厚道,私下倒也不否認它確實吐露了某些北歐人的心聲。
直到布列維克出現,挪威人原以為外來移民(難民)所導致的國安憂慮,是外在的恐怖攻擊,結果他們終究發現,因多元種族帶來的內部失和,才是最麻煩的問題。
一個強調包容,多元,甚至可以容許不同信仰價值共處一室的社會,依舊免不了產生布列維克這類怪胎,這是最讓挪威人傷心欲絕之處,很多挪威人對於外來移民有著強烈的反彈和不耐,但仍以絕佳的自制力,努力克服心態上的障礙,避開歧視,接納異己。既有的理想主義者確實相當偉大,遊走在理想和利己主義之間的挪威人也所在多有,更有為數不少的挪威人,必須花費很大的力氣壓抑自己,至少看到膚色不同的人從身旁走過,可以無需流露出嫌惡的眼光。
歐洲難民潮的影響,應當不僅是邊境恢復檢查,或者提高難民居留門檻造成的道德挑戰,而是難民的量變(人數激增),是否將為一個曾經高舉人權、多元和包容的社會帶來深沈的質變。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