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勞勃瑞福在《真相急先鋒》(Truth)中,飾演美國 CBS 電視台知名新聞主播丹拉瑟。喜愛電影的人很難不注意到他對新聞工作題材的熱愛,早在1976年的《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中,他就與達斯汀霍夫曼,分別飾演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伍華德與伯恩斯坦。只是相隔 39 年,兩部同樣改編自真人真事並處理美國總統醜聞的作品,角色際遇卻如天壤之別。當年的伍華德因揭發水門事件內幕而導致尼克森總統下台。丹拉瑟卻因在《60分鐘》節目裡播報小布希涉嫌逃避兵役,讓他自己提早告別主播台,結束了新聞主播的生涯。
時序倒回1970年代初,勞勃瑞福正因《刺激》和《往日情懷》如日中天,躍身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小生。1972年水門事件爆發時,他正在為新片《候選人》宣傳,並準備演出《往日情懷》。在媒體對水門案的抽絲剝繭中,他卻注意到了政治醜聞背後更值得被拍成電影的題材:兩名年輕記者如何以小蝦米對大鯨魚之姿,冒險直搗被重重黑暗勢力所包庇的政治醜聞。他主動接觸了伍華德與伯恩斯坦,並在1974年買下兩人所著的書《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拍攝版權,親自擔任監製與男主角,首度在金髮碧眼白馬王子的銀幕形象之外,展現了他對電影編導、製作的眼光、才華和企圖心。
在那個沒有電腦、網路和Google的年代,水門案的記者進行調查採訪,必須以手工業的方式耐心翻查紙本電話簿和圖書館檢索卡,鍥而不捨地不停打電話,或者直接殺到對方家去敲門,當然更包括深夜在地下停車場,與神祕的「深喉嚨」見面玩猜謎遊戲。
在全片的最後一個畫面裡,兩位記者在報社奮力打稿,電視則正在播出尼克森宣誓連任就職。早在水門案水落石出之前,勞勃瑞福就已經決定電影中的故事到這個畫面為止。他認為,後來發生的尼克森辭職等後續,大眾終究都會很清楚,並不需要電影來多作說明。他想讓大家看到的,是新聞報導背後所不為人知的故事:這兩位記者如何克服彼此個性差異與行事風格的不對盤,卻互相截長補短地形成絕佳合作拍檔與默契,在各種最有限的破碎資訊中拼湊聯想,軟硬兼施地向採訪對象打探消息並要求求證,進而揭發了美國史上最震驚國人的政治醜聞。
勞勃瑞福當時一度難以獲得片商投資的孤獨堅持,如今成了走在時代前端的真知灼見。由亞倫派庫拉執導的《大陰謀》,不僅是水門事件在大銀幕上最重要的相關作品,更成了好萊塢第一部深度刻劃媒體記者工作的影史經典。
好萊塢拍記者的電影很多,但大多只是為了敘事結構的方便,透過記者追查新聞的角度來看政治或社會議題。《大陰謀》真正讓兩名記者躍上銀幕成了主角,扳倒全球最大強權的領袖,宛如現實世界裡的超級英雄。在地下停車場裡與「深喉嚨」周旋的伍華德,儼然晝伏夜出迎戰黑暗勢力的蝙蝠俠。那是一個記者仍被尊重且具有影響力的光榮年代,絕不會聽到有人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2011年,為紀念《大陰謀》問世35週年,勞勃瑞福與伍華德、伯恩斯坦等相關人士接受《奧斯汀紀事報》訪問。勞勃瑞福回憶,當時水門大廈被闖入的新聞被爆出時,他與採訪他的影劇記者們聊到此事,大家都認為絕對背後牽連深遠,而且跟白宮脫不了關係。他問媒體打算怎麼處理這新聞,得到的答案卻讓他震驚:「反正尼克森一定會當選,沒有人想要選錯邊,到時候被秋後算帳。大家只想看誰打破全壘打紀錄這種新聞。而且骯髒手段兩黨一樣都在幹,永遠只會留在檯面下不見天日。」
伯恩斯坦則表示,在水門報導紅遍全球之後,許多記者都開始以檢調自居,但其實那從來就不是他與伍華德的想法和做法:「對我們來說,好的報導真的只在於『你所能得到的最好版本的真相』。」
然而在當今這個世紀的媒體環境,閱聽大眾很難再對「最好版本的真相」懷有尊重,因為大眾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新聞讀者期望報紙帶給他們正確的報導,但我想如今這種期望和需要已經越來越少了。太多的讀者、評論者想要的並不是最好版本的真相,而只是想要強化他們自己的認知、偏見與意識形態,只是想要爽。」
當記者清楚自己所能取得並報導出來的終究只是「最好版本的真相」,這象徵了媒體記者清楚認知自己能力與權力的極限,以及所謂真相的模稜兩可與終究難以論定。懷著如此認知的媒體必將謹言慎行與步步為營,就如《大陰謀》中由傑森羅勃飾演的報社主編班傑明布萊德利,不斷以「沒有故事」、「未經求證」等理由,駁回伍華德與伯恩斯坦的報稿,在未經謹慎判斷之前,絕不讓這條新聞登上頭版頭題的版面。
然而要緬懷昔日新聞工作者的情操很容易,那個年代的報社記者可以在相對較少外界干擾的環境裡,靠著有肩膀的主管力挺而挑戰高難度的冷硬題材。與《大陰謀》同樣在1976年問世,由薛尼盧梅執導的電影《螢光幕後》(Network),卻預示了媒體的另一種下場。片中描述一名因收視率下滑而被迫辭職的電視新聞主播,在主播台上對著全國觀眾聲稱,將在告別主播台那天在主播台上自殺,不料收視竟因此起死回生。主播要所有觀眾跟他一起打開窗戶向外怒吼:「我受夠了,我再也不要忍受了!」憤世嫉俗的瘋狂言語被吹捧成末世先知,搖身電視台擁抱嗜血辛辣路線中的搖錢樹。如今再看這部電影,很難想像早在39年前就已經有電影精準預測了未來數十年媒體的演進。
相較於《大陰謀》中的華盛頓郵報即使不透露線報,都仍堅持要有兩名消息來源證實才願刊出,當代媒體已經可以任意以「消息來源指出」、「據了解」、「一名不願具名的受訪者透露」等模糊字眼,釋放任何自己想要炒作的聳動訊息,再將證實的責任丟給倒楣的當事人,以及高手在民間的網友人肉搜索。因為媒體面對的競爭者已經不是一同追查同一路線的同業,而是比賽誰講話更不負責任的網友。
昔日在《大陰謀》中飾演滿腔熱血菜鳥記者的勞勃瑞福,在《真相急先鋒》中成了受人敬重的新聞主管,卻難堪地由於力挺製作人追求的「最好版本的真相」,竟讓自己也跟著掛冠求去。在《真相急先鋒》裡,勞勃瑞福飾演的新聞主播丹拉瑟,與凱特布蘭琪飾演的《60分鐘》製作人瑪麗梅普斯,即使身為高階主管,他們面對的環境卻早已無法負擔追求「最好版本的真相」。在獲得線報並漫天灑網追查求證的同時,他們必須在已被廣告置入佔滿的節目時段中,為搶時效而播出並未真正成熟完備的採訪報導,並因此留下遭人攻訐的把柄。
在斷章取義的文化中,任何瑕疵都可以被無限放大,大到讓「最好版本的真相」也成為暗黑無光的日全蝕。凱特布蘭琪振振有辭的爭辯,無助於改變她黯然下台的事實。在勝者為王的現實世界裡,丹拉瑟與瑪麗梅普斯成了新聞工作者挫敗的血淋淋案例。當當權者與監督者同樣留下可供質疑的汙點,民意選擇了放大後者的汙點來掩蓋前者。英文片名《Truth》因此成了最大的反諷,因為在追求真相的爭論中,真相早已淪為大而無當徒然引人訕笑的奢求。
這個時代的媒體記者已經沒有天真的本錢,因為最好版本的真相已經不是報導者自己說了算,而必須與閱讀者共同建立。而閱讀者中包含了最高標與最低標,報導者與閱讀者必須共同選擇,要讓真相的版本往哪一個方向進化。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