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月28日宣布請辭,距離他上任那天,已經過了7年8個月之久──他才剛刷新日本史上首相在位時間最久的紀錄。政治是殘酷的。到2019年為止,任誰都深信不疑,安倍首相會成功辦好2020東京奧運,直到2021年秋天任期屆滿時才功成身退,並以一位偉大的領導者之姿,留名歷史。
安倍任期內經歷6次國會大選,全數勝選。「安倍獨大」勢不可擋,不論黨內外,幾乎沒有對手存在。但如此無敵的安倍晉三,卻敗給了意外的敵人── COVID-19(亦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這次閃辭,或許會被後人定調為「新冠辭職」吧。
安倍首相辭職消息傳來時,我的腦中最先浮現的,是「子年(鼠年)魔咒」這個字眼。日本政治界一向喜歡將某些可能只是出於巧合之事,繪聲繪影地稱之為「魔咒」。
日本原本就有著「改元(更改年號)魔咒」的說法。因為,早從明治時代開始,執政者若是遇上年號更改,多半都會在半年內失勢瓦解。
1912年7月30日,日本年號由「明治」改為「大正」。當時的西園寺公望內閣,在半年後的12月21日宣布總辭,主因為內閣與陸軍的對立衝突。1926年12月25日,「大正」改為「昭和」,隔年發生昭和金融危機,總理大臣若槻禮次郎在4月20日被迫總辭。到了30年前的1989年1月8日,由「昭和」進入「平成」時代,竹下登內閣也在同年6月3日,因政治人物收賄的「里庫路特行賄醜聞」及導入消費稅,總辭下台。
幸運的是,2019年4月,日本由「平成」進入「令和」,過了大半年,安倍首相依然不動如山,看似成功克服了「改元魔咒」。但是,除了「改元魔咒」,其實日本政壇還存在一個每12年出現一次的「子年魔咒」。因為許多執政者一遇上子年,就會不知何故地崩盤倒地。
時間拉回到1948年,當年發生兩次政權轉換。當年3月片山哲首相辭職,改由蘆田君首相接任,但緊接著也在10月下台;1960年,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也退下首相職位,改由池田勇人內閣掌政;到了1972年,佐藤榮作首相下台,田中角榮首相上任。「子年魔咒」的威力到此還沒結束。兩輪之後的1996年,村山富市首相退位,橋本龍太郎成為首相。2008年則是福田康夫首相下台,接續的是麻生太郎內閣。然後就是2020年, 「子年魔咒」再度發威,推倒了安倍內閣。
除此之外,還有「奧運魔咒」之說。也就是每逢日本主辦奧運當年,日本首相就會換人的說法。日本至今共主辦過1964年夏季的東京奧運、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共3屆奧運,分別將池田勇人、佐藤榮作、橋本龍太郎送下首相寶座。2020年的東京奧運很遺憾地未能如期舉行,但在原本的預期中,主辦奧運應能為執政黨帶來正面加分作用,而非將首相推下大位,「奧運魔咒」為何發生,難以解釋。
若說到與奧運的牽連,就會想到1988年由大友克洋導演製作的傳奇科幻動畫名作「阿基拉(AKIRA)」。這部動畫設定東京將在2020年舉辦奧運,畫面出現了倒數計時的看板以及「中止」、「粉碎」的塗鴉,預言2020東奧停辦,在日本及台灣的動漫迷界喧騰一時。如今看來,安倍晉三辭職,或許真將讓東京奧運走向被「粉碎」的命運。我認為隨著安倍首相辭職,2021年的東京奧運,99%是不可能舉行了。以目前日本和世界各國的疫情狀況判斷,除非奇蹟發生,我們應是無法看到奧運。許多日本人也如此認為。只是安倍首相一直希望在明年9月任期屆滿前,盡可能實現東京奧運,再卸下首相職務;也因此,日本政壇一直沒人能將「還是停辦奧運吧」這句話說出口。
但隨著安倍首相的辭職,顯而易見地,下一任首相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將是:「決定在哪個時間點,以何種方式,宣布取消東京奧運」。對於長期以來,以奧運奪牌為目標、全力備戰的選手來說,這是無比殘酷的決定,對於身為日本人的我來說也是遺憾之至,但這卻是一個無能為力的現實。
導致安倍晉三辭職的主因,是「潰瘍性大腸炎」這項難以根治的棘手疾病,不僅是安倍的長年宿疾,更在近期出現病況惡化跡象。身為日本重要政治家族的安倍家,長期為疾病所苦。2007年,安倍晉三的第一個首相任期,只維持不到一年即宣布辭職,就是肇因於「潰瘍性大腸炎」惡化。這項疾病會因為病患本身的壓力或疲勞增加,造成疼痛加劇,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難以為繼。過去安倍晉三多以藥物控制病情,在2012年他回任首相,二度執政時,已記取教訓,妥善管理個人健康,持續使用藥物控制,終於能挺過首相的繁重工作。
不過,今年年初以來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日本擴大並走向長期抗戰。大約在6月,日本政界就傳出安倍晉三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的耳語。8月之後,安倍的氣色明顯變差,也幾乎不再公開會見記者。一般預期安倍應該差不多要對外說明了,但大家猜測的內容,僅止於「宣布將暫時休假,進行短期治療」之類的宣告,幾乎沒人察覺到,竟會是閃電辭職的消息。
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曾擔任日本外務大臣及自民黨幹事長,在1980年代,與竹下登、宮澤喜一並稱「安竹宮」,是當時撐起日本政壇的三大巨頭。
竹下和宮澤皆坐上首相大位,安倍晉太郎也是備受期待的總理人選,但他卻在1991年因胰臟癌辭世,壯志未酬。當時擔任祕書官一職、跟隨在父親身邊共事的安倍晉三,對此也是無限遺憾。這一次,安倍晉三自己的健康出狀況,醫院判斷「經由手術或持續治療,可望恢復健康」,但他若持續擔任首相一職,難保不會和父親一樣遭受癌症侵襲。我想,或許他是希望在體力尚可之際,就讓出首相大位完成交棒。
另外,在收看安倍晉三辭職記者會時,我想到的是,或許安倍已經在心裡,將這個決定報告給他的外祖父岸信介了吧。為何是向外祖父報告呢?一般認為,比起父親安倍晉太郎,外祖父岸信介更受安倍晉三尊為政治導師。在政治立場上,安倍晉太郎偏向自由主義,但安倍晉三本人的風格,卻與被稱為「昭和妖怪」、保守派類型型的國家主義者岸信介,更為接近。
台灣讀者可能會對安倍晉三和外祖父的姓氏岸,感到好奇。安倍晉三的母親安倍洋子,是岸信介的長女。家中無男子的岸信介,特意將長女嫁給了政治前途光明的安倍晉太郎。為了避免岸家無後,安倍晉太郎的小兒子,也就是安倍晉三的弟弟,就改從母親本姓岸,他就是岸信夫眾議院議員。
岸家及安倍家其實與台灣關係匪淺,其中不可不提到岸信介和蔣介石之間的「友情」。岸信介在1957年,登上首相大位當年即來台訪問。195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建交,因顧慮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未有首相訪台。正因如此,岸信介的訪台,受到台灣方面的高度歡迎,6月2日抵台當天,包括當時行政院長俞鴻鈞等350多人聲勢浩大地前往迎接。這是蔣介石與岸信介的首次見面,或許是因為雙方有著共同的反共立場,兩人意氣相投。
岸信介之後回顧對蔣介石的第一印象:「經歷風雪侵襲,更臻成熟持重的風範」。會談中蔣介石也提到了,「以德報怨」是「留日時期習得的武士道精神。這是東洋思想的基礎,同時也深具日本精神」,讓岸信介深受感動。岸信介也表達了支持「反攻大陸」之政策,這次見面可說是一場雙贏的會談。
岸信介成功實現了美日安保條約修改後,於1960年卸任首相。但他仍是日本政界重要的長老級領袖,隱然發揮著政治影響力。他也持續維持與蔣介石之間的友好關係,1969年岸信介的機密訪台,可說是雙方關係高峰。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後,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在8月率領日本弔唁團來台致哀,安倍晉三的弟弟、岸信介的孫子岸信夫也是團員之一。他對媒體揭露了1969年的那場機密訪台行程。
「外祖父(岸信介)與蔣介石關係密切,當年中華民國即將退出聯合國之前,他特別來到台灣,建議蔣介石,『是否不一定要退出聯合國?以不同於中國的國名,讓台灣以台灣之名留在聯合國』,希望能促使台灣繼續留在聯合國。」
不過,蔣介石並未贊同岸信介的要求。其原因是台灣人所熟知的,蔣介石「漢賊不兩立」之主張。一直到1971年台灣正式退出聯合國之前,岸信介仍持續設法改變蔣介石的想法,卻未能成功。儘管如此,兩人的交情,仍牽起岸家及安倍家與台灣的關係,延續至今。
在我任職於日本《朝日新聞》政治部時,主跑自民黨。在日本,同一個政黨的不同派系,會分配由不同的記者負責。我負責的路線,並非安倍首相所屬派系,因此鮮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這位政治家。唯有一次,在一場餐會讓我正好坐在安倍鄰座。那是在2010年,由出身台灣、在日本具有高知名度的評論家金美齡所舉辦的家宴場合。
當時安倍晉三還未回任首相,受邀出席金美齡的家宴,正好與我同桌。當天的聊天內容已十分模糊,但清楚記得安倍提到,「到了台灣會覺得心情放鬆平靜。卸下首相一職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去台灣了。」2010年安倍晉三訪台時,也曾與李前總統會面。安倍晉三對台灣抱持特殊情感,是毋庸置疑的。
安倍第二次擔任首相時,也沒有隱藏他的親台傾向。2018年發生花蓮大地震時,他錄製手寫「台灣加油」的影片致意。台灣爭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時,他也率先表達支持。雖然在台日外交上沒有重大突破,但近年來不論是日本政府、日本媒體,都將台灣視為真正的朋友,明確主張深化台日關係之重要性,這樣的台日友好氛圍,安倍晉三可謂功不可沒。
當然,若以長達7年半的時間軸來檢視,台日關係上仍有些實質進展不足的部分。其中一大關鍵,即為台灣對於福島等5縣的食品進口禁令。
安倍原本期望,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能解除福島等5縣的食品進口禁令,雙方可開啓有關「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自由貿易協定」(FTA)等重要經貿議題的台日對話。然而在台灣輿論反對下,民進黨政府無法果決地解決食品禁令問題,使得安倍政權內對於台日關係發展,出現了消極以對的氛圍。當時,也正值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低點,加上國民黨及執政黨內的強烈反對,蔡政府對於日本食品解禁,自然難有作為。2019年雖然蔡政權趨於穩定,但當時日本國內的氛圍,關切於包括習近平訪日等積極改善中日關係的行動上,對台接觸的積極度轉趨薄弱。
近期,安倍晉三再度出現重視台灣的舉動,包括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WTO,以及追悼李前總統等,這些都發生在習近平訪日行程取消之後。安倍晉三的首相工作,若能如預定地持續至2021年,這段期間,或許有可能與穩固的蔡英文政權,發展出許多合作政策,然而,安倍首相已決定交出大位。蔡英文總統與安倍首相互相友好,卻始終失之交臂,錯過了進一步強化雙邊關係的時機點。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安倍家及岸家,他們與台灣的關係,今後仍會繼續延續下去。如同岸信介即使從政壇第一線引退,依然是日本政界的親台派核心,持續發揮影響力,我想安倍退下首相職位後,也依然是親台派的重要人物。
岸信介時代所成立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目前由與安倍晉三友好的古屋圭三擔任會長,他也是日本最大規模的國會議員聯盟之理事長。而安倍辭職首相後,仍為國會議員,或許他也會擔任日華議員懇談會的領導角色。
雖然安倍晉三的首相職務即將結束,但他身為政治家的工作並未停止。65歲的安倍,年歲未老。我期望他在調養身體,恢復健康後,未來能繼續致力於支持台日關係發展。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