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故事」是個溫柔的溝通方式。我們透過「說故事」可以討論一些生硬,甚至可能引起紛爭的話題。
好故事善用隱喻手法(metaphor)來傳達俱有象徵意義的訊息,將真正的意涵藏在表面事件底下,透過虛構的事件來探究我們真實的社會、文化、人性、情感的問題。例如,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表面上是在講迷途的主角胡迪試圖在將巴斯光年帶回家的冒險過程中替自己贖罪,但故事更深層的意義是「嫉妒,源自於內心的恐懼。」
電影改編自導演申利(John Patrick Shanley)獲得普立茲獎及東尼獎的百老匯舞台劇《誘.惑:一則寓言》(Doubt: A Parable)。Parable 意指「有寓意的故事」,也常指宗教裡的寓言故事。
劇名加上「A Parable」即暗示「故事中發生的事件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事件背後的涵意。」這幾年和家人朋友談到電影劇本創作的時候,我時常引用《誘.惑》。 而日前在和同事討論到劇本的其中一場戲時,讓我聯想到台灣近來發生的一件事情。
《誘.惑》是一個虛構發生在1964年的紐約布朗區的一所天主教教會學校內的故事。校長Aloysius修女懷疑神父Flynn對教會學校內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男童Donald Muller,做出越矩的行為,於是想方設法地將神父Flynn從教區趕走。
一日,年輕的修女James發現Donald Muller從Flynn神父的辦公室回到教室後,表情舉止怪異,口中還有酒的氣息,於是將此事報告給校長Aloysius修女。Aloysius修女決定邀請James修女和Flynn神父至她的辦公室來對質。
等等。都已經面對面與Flynn神父對質了,進入辦公室後,Aloysius修女怎麼沒有馬上質問Flynn神父:「Donald從你的辦公室回來時,James修女聞到Donald口中有酒味。你是不是染指Donald?」要知道在好萊塢拍片所費不貲,怎麼沒直接進入衝突核心,反而花費6頁劇本的時間去談論耶誕節歌曲和糖這類瑣碎的事情?直到這場戲的第7頁開始,對話內容才引導到黑人男童Donald Muller上。
當Flynn神父被質問是否有拿酒給Donald喝時,他澄清是Donald自己偷喝祭酒被校工McGuinn先生抓到。Donald怕自己聖壇輔祭男孩(Altar Boy)的工作被剝奪,懇求Flynn神父替他保密。他因為疼惜Donald,答應了Donald請求。
而這場戲結束時,Aloysius修女依然沒有直接質問Flynn神父是否真有染指男童。如此安排的用意何在?導演在這場戲的最後兩頁半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原來,衝突早已開始。我們從James修女情緒失控的陳述中得知Aloysius修女打從心裡討厭指甲過長、喜好甜食、使用原子筆、聽輕快音樂的人。Aloysius修女時常用來評斷一個人善惡的「經驗」,其實來自她的偏見(bias)。
電影才剛過了一半,此刻我們尚不知Flynn神父的犯行是否屬實,但Aloysius修女的偏見卻已是貨真價實。
是的,《誘.惑》這則寓言真正的主題並非在深究「神職人員的墮落」,而是在探討「偏見」。更正確的說,是「像Aloysius修女這種類型的人的偏見」。
對議題已經有偏見的人,總是刻意忽視客觀的事實,壓縮了理性地,溫柔地討論議題的空間。即使被侮蔑的人提出再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清白,有偏見的人都視而不見。
不覺得耳熟嗎?
「頭髮染成金色,一定是壞學生。」 「身上有刺青,絕對不是乖小孩。」 「當初衣服就穿得多一點,就不會被性騷擾。」 「喜愛玩射擊電玩的人,可能有暴力傾向。」
還有,「同性婚姻家庭不會幸福,不應合法。」
當同性戀朋友解釋「愛才是幸福家庭的核心」時,反同婚人士大力反駁,忽視許多家事案件中受傷的小孩也是來自異性戀家庭的事實。「一男一女的父母才是幸福家庭核心」這種推論,完全是根據自己有限的經驗和對性別的偏見。
他們高喊「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孩子的未來幸福」,就是將「同性戀」與「下流」、「犯罪」、「骯髒」等負面的字眼放在同個籃子裡,其實他們根本在意的仍是「性別」。
「遺產移轉到同性戀身上,能接受嗎」、「修改民法後,會造成有人嫁娶摩天輪的亂象」、「我們只是自己性器官的管理者,使用的主權在異性伴侶上」、「你用你的法,我用我的法」。這類充滿偏見的言論反映了反同人士對「同性戀」的貶低與歧視。
即使「男男婚姻」、「女女婚姻」只如加了3顆糖的茶,聽輕快的歌曲,使用原子筆,留得長了點的指甲,完全沒有實質妨礙到別人,反同婚人士仍不能接受同志享有法律保障的基本權利。拚了命地出來阻擋,試圖將同性戀族群踢出我們的社會,眼不見為淨。
指甲長,就代表人一定不注重清潔嗎?同性戀組成的家庭,一定不幸福嗎?異性戀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比較快樂嗎?如Flynn神父說的,「重點不是指甲的長短,而是指甲的清潔」。而我相信在同志議題上,重點不該是「性別」,而是「愛」與「人權」。
許多電影都會將主角丟到與主角個性、主角的渴望最相對立的世界去接受考驗。例如在《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裡,不敢離開珊瑚礁的小丑魚馬林被丟進看不著邊際,充滿危險的大洋裡。《誘.惑》則是將尋求開放、改革的Flynn神父放入由保守勢力主導的白人小孩教會學校裡。
而現在,LGBT 與認同「同性婚姻權利應受法律平等保障」的角色們就是在這個「追求平權」的劇本裡被丟進了有「歧視」、「偏見」、「守舊陳腐」文化的社會裡接受考驗。
但我想跟大家分享劇本第61頁裡Flynn神父對James修女所說的一段話:
「修女,有人會對妳的人性下手,會告訴妳,妳心中的那道光是一個弱點。別相信它。它是殘酷人們的老伎倆,用美德之名來除去慈悲。愛並沒有錯。」 “There are people who go after your humanity, Sister, that tell you the light in your heart is a weakness. Don’t believe it. It’s an old tactic of cruel people to kill kindness in the name of virtue.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love.”
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同性婚姻合法」後會對社會造成任何的影響。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那些反對合法的人,因為他們審判異己,不見自己心裡可能充滿「偏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