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看世界
在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母親的角色很少是單一的。幾乎所有的媽媽,除了「媽媽」這個角色以外,同時也是妻子、媳婦、女兒,甚至是職場上的工作者。媽媽們往往在兼顧這些眾多的身分,還想要保有自我,而一旦當這些身分無法兼顧時,常常最先放棄的又可能是「自己」了。
描繪母親或母愛的繪本題材永遠歷久不衰,「愛」就像雋永的經典。5月是溫馨的母親節,我們來透過7本繪本,看看世界上母親的新形象和新定義,媽媽一定是「完美的」嗎?你了解暴怒的媽媽和受傷的媽媽藏著什麼心事嗎?
即使在不同的國家,不同文不同種的人文背景下,母親在扮演自己時,可能因衣著與裝扮、型態,而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但是任何的女性,當她與孩子在一起或把嬰兒抱在懷裡時,縱使有不同的膚色、說著的不同語言,縱使穿著盔甲,她們卻又不可思議地展露出溫柔的眼神。
在比利時知名作家兼編劇海倫娜.德爾福格(Hélène Delforge)與插畫家昆汀.葛利本(Quentin Gréban)合作的《母親》中,以短文故事搭配寫實的筆觸,描繪世界各地不同族群32幅母親與孩童的姿態。有帶著孩子努力工作的母親、也有讓孩子踩踏在自己腳上的母親、擁護自己夢想卻又要兼顧孩子的母親,還有穿著時髦正緊盯孩子吃東西,語帶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不管要耗多久時間就是要你吃完!」的焦慮母親。
這本繪本裡,每一幅圖都代表一種樣貌的女性,她們無須被美化,一個眼神或一個手的動作,都能傳達出身為母親的那份堅毅,我們也能看到現代的母親不再只是單一一種典型的形象或面貌了。
日本的後藤龍二和武田美穗合作的《老媽,你好嗎?》,以小學四年級孩子的心聲大膽吐露出對媽媽的不滿。從孩子的「不滿」行徑中,可以看到日本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也能看到日本孩子的壓力,大人有大人的忙碌,孩子每天除了上學,還要上空手道、足球、鋼琴、英語會話等額外的課程。這本書裡,陳述孩子的生活,也讓我們看到當代家庭生活的模式與教養觀。
繪本主角想對媽媽說的第一件心事:「請不要再喋喋不休的問我:『知道嗎?』」媽媽以權威性的方式,總要在交代事情之後,加上「知道嗎?」當作助詞,也等同是替她的命令作了加強性的語調。日本社會自律性極高,日本媽媽肩負把孩子「教好」,以免出去有失「家教」而受到指點的責任。所以從媽媽對孩子說話的口吻中能嗅出大人的權威感,以及對孩子不夠信任的心態。孩子的回應,有時候只是場面話,有時候可能也只是一種迂迴。而老媽的口頭禪,最後也會變成孩子的口頭禪,這就是家庭教養的「身教」了。
孩子的第二件心事:「請不要再隨便清理我的房間了!」媽媽總是嫌孩子的房間亂,甚至未經同意就將孩子的東西丟掉。這種權威性的作法,在西方社會或強調個人主權的社會較少發生,但是也有媽媽是出於一片為孩子「打理」的心意,殊不知孩子的房間就是他自己的小宇宙,他所收藏起來的每一件物件,都是他成長歷程的見證,媽媽丟棄的其實全是孩子的自我。
孩子暴露出的真實感受,無非是希望大人能懂得尊重。「老媽,請別為我擔心,我的房間就交給我吧!」最後,孩子對媽媽說的這句話,是解放了自己的壓抑,也希望彼此之間能達到和解。
得到「林格倫獎」的韓國作家白希那,擅長以手作人偶的造型,加上特殊的打光背景和攝影技法,製作別出心裁的繪本,她以媽媽為題出版了《奇怪的媽媽》。
白希那的繪本故事通常都帶有點神奇色彩,這本《奇怪的媽媽》也設計出現了貌似神仙、虛幻但非常可愛的虛擬嬤嬤,在奇幻中又將職業婦女的媽媽,與生病的孩子刻畫得栩栩如生。像是聽到孩子生病的消息,媽媽四處打電話求助,恨不得能夠呼風喚雨的焦慮,在書中一覽無遺。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單親家庭的媽媽,身不由己的困惑,撐到最後下班拖著疲憊與焦急趕回家,外面又下著傾盆大雨,只有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心中的大石才得以放下。韓國的職業婦女如此,其他國家的婦女何嘗不是,事業與家庭兩頭燒,其實沒有國界之分。
什麼叫完美?媽媽也是人,她也有喜怒哀樂,作為一位母親,一定要完美嗎?
媽媽應該是怎樣的模樣?幾乎所有人都在課堂中畫過家人的畫像,你所畫的媽媽,是什麼樣子呢?是從臉開始畫,還是著重在她身上的物件,還是她的生活呢?在畫她之前,你是否曾經好好觀看過她呢?
榮獲今年(2022)「台北書展大獎首獎」的繪本《怪獸媽媽》,是台灣創作者貓魚的作品,她把媽媽化作是一隻大怪獸,因為是怪獸,所以能張牙舞爪也能奮不顧身,那也許正是創作者把母親自詡為怪獸最佳的寫照。怪獸媽媽從懷孕就開始無限擔憂,但是又想帶著孩子遨遊豐富的世界,這是典型的媽媽心聲,想把全世界的美好都獻給孩子。
我曾採訪貓魚,她提到自身的成長經驗讓她體悟當媽媽的焦慮。「愛」有時會變成一種控制慾,不由自主的希望孩子能聽話、能照著媽媽的意思行事,媽媽就像一隻大怪獸,因為愛所以把所有事物都吞噬了。這繪本無疑是對愛的一種反省。
同樣在這幾年於國際大放異彩的林廉恩,她的《母親記事》以超現實的筆法,描繪自己開始成為母親後,擺盪於傳統與現在之間,既想要保有自我,卻迴盪於傳統的枷鎖中。
繪本中,母親肚子的臍帶拉引出一座空的鳥籠,還有已經飛出的小鳥。在一打開的蝴蝶頁,印入眼簾的是一位媽媽背著襁褓中的孩子,她面對著鏡子,與鏡中的自己互相撫摸了頭──這是身為現在台灣母親的角色,唯有自己能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能疼惜自己。整本書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她也一步一步的學習善待自己。
同樣以母女為題,法國作家史帝芬.塞凡(Stéphane Servant)的《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描繪媽媽處在家庭與自己兩端,以強烈震撼的畫面展現母女之間的相繫與羈絆。在花草叢林的世界中,母親既像戰士,會哭、會怒吼、也會受傷,她也是一座需要家人對她悉心灌溉的花園,在家庭與她個人的人生中,自由的綻放。媽媽不一定要力求完美,在傳統與現實的掙扎下,她是需要勇敢的。
在法國社會中,他們嚮往悠閒自在的生活模式,每個人有自己的空間和時光,媽媽也該保有她自身生命的地位。書中以女兒的角度與目光,帶著一盞明亮的燈,追隨著不斷變化的媽媽。母女間時而親近、時而有所距離,彼此在生命的探索中飛翔,毫無畏懼,因為「不要害怕,我的母親對我說」。而身為女兒的孩子,總有一日也許亦會成為母親,她會「朝著你的道路,永遠不會忘」。
如果有人問:「誰是世界上最容易暴怒的人?」「母親」這角色絕對有可能得到前幾名。德國作家尤塔.鮑爾(Jutta Bauer)在《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以簡單的圖像,畫出情緒暴衝、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因為暴怒,把被驚嚇的小企鵝噴飛。這本繪本並不是要破壞媽媽的形象,因為,這樣的場景很有可能在某些家裡不小心出現過。
大人雖然是大人,但是可能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因為大人的暴怒,其實很受傷,就像繪本裡的小企鵝,嚇到身體支離破碎。媽媽需要被體會,孩子也需要出口。這是一本給媽媽看的繪本,媽媽其實經常在反悔與自省中,只是別人不一定知道;這也是一本給孩子看的繪本,如果你曾經因為被媽媽的暴怒而身受其害,你也許能從繪本得到力量。希望母子或母女都能在書裡找到同理心,把那些曾經支離破碎的感情修復起來,這也是親子共讀最好的療癒繪本。
「媽咪在學習怎麼當我的媽咪,而我也在學習怎麼當媽咪的小孩!」母親應該是什麼樣貌、這角色該扮演什麼功能,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好好地扮演好現在的自己;無論是任何人,彼此都在為他所愛的人而努力,這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了。
媽媽也是人,她也應該擁有她自己的情緒和夢想,謹以此文和這些繪本,對所有女性道聲感謝。無論你是母親還是為人子女,我們一起學習互相尊重。
文字/黃惠鈴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畢業。 曾在媒體與出版工作,曾獲一些獎,出過一些書與繪本,曾在大學兼任繪本與兒童文學課程;多次規劃舉辦創作工作坊、講座論壇和展覽、擔任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編輯退役後,勤於企劃與筆耕,樂於分享經驗,簡單過日子。
設計/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