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本文為《媽媽不只是媽媽》部分章節書摘,經采實文化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內文部分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編。
作者金雅緣在成為母親之前,一直都過著標準模範生的人生。學生時期時,比任何人都要用功讀書;工作時,也比任何人都還要認真;生完後孩子後,仍拚命努力當一個「好媽媽」。然而某天,突然發現要當一個「好媽媽」,必須要先跳脫出所謂「好媽媽」的框架。唯有不再執著於「好媽媽」的標準,才能真正享受當媽媽的人生。目前,她是韓國NAVER親子論壇的駐站部落客。
本文擷取書中三個章節,從全職媽媽到職業媽媽等不同的人生階段,思索「成為母親之後,自己好像被分裂了,該怎麼把自己拼湊完整?如何踏出第一步?」作者想提醒的是,不是要去一直懷念過往的生活,而是成就一個比過去精采的自己。
「為母則強,別擔心!」歷經30小時的陣痛後,生完老大的那天,懷裡抱著孩子的我,一看到娘家媽媽就忍不住哭了起來。淚水裡夾雜了初為人母的喜悅、焦慮和害怕。母親像是理解我的心情,對我說了這句話。
每次問她:「媽,妳還好嗎?」
她的回答總是:「嗯!我沒事,我可是媽媽耶!」
小時候我經常聽到媽媽這麼說。
生完老大後沒多久,我得了乳腺炎。整個人忽冷忽熱,全身像被針扎一樣痛。但餵母奶又不敢隨便吃藥,還真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痛。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躡手躡腳起身準備離開,但孩子身上像是裝了「媽媽雷達」一樣,立刻嚎啕大哭了起來。身心俱疲的我抱著孩子一起哭,腦海裡浮現了母親生病時頭上綁著白頭巾的樣子,邊哭邊喃喃自語著:「媽妳騙人!哪裡沒事了,明明就很有事!」
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想起我的母親。我的母親雖不曾買過昂貴的衣服給我們,卻也不曾讓我們穿得邋裡邋遢;一到夏天,她會把西瓜最鮮美多汁的紅嫩果肉留給我們,把最不甜的地方留給自己;需要她時,她會立刻飛奔到我身邊,我話還沒說出口,她就知道我心裡想說什麼。
每次覺得很感謝她時,我總會大言不慚地對她說:「等我長大會好好孝順妳的!」而她總是會回我:「妳少來!我才不敢想咧!」
聽她這麼說,其實心裡很不是滋味,便開始跟她鬥起嘴來,但終究還是講不贏她。最後只好語帶妥協地說:「好吧!那我有小孩之後,也要跟妳一樣對孩子這麼好。」在心中默默希望自己能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媽媽。
然而,母親卻不希望我像她一樣。休育嬰假期間,某天,她突然問我:「雅緣,妳之後會回去上班吧?」
聽到這句話的我,像是被人踩到地雷一樣,整個人氣炸了,立刻反問她說這是什麼話啊?難道沒看見孩子還這麼小嗎?明明她自己也是親手把我們3個孩子帶大的,我的孩子才剛滿1歲,她怎麼能在這時候叫我回去上班?問我這種話?我氣沖沖地對她大發雷霆,但母親並沒有因此讓步。
「正因為媽是過來人,才不希望妳跟我一樣。我以前也認為女人結婚後就應該在家裡當賢妻良母,但活了大半輩子後,才發現人生不該只是這樣,我很後悔從來都沒有好好為自己而活。」
母親說得一點也沒錯。不過,她居然要我不要活得跟她一樣,甚至說她很後悔,這實在令人無法置信,也不想相信。但看得出來她是認真的,問她覺得最後悔的是什麼?她回我:「太努力想當一個好媽媽。」
某週刊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詢問媽媽們是否為了要當一個「好媽媽」而感到壓力?有90%的人回答確實有壓力。問她們當媽媽後,是否覺得不快樂?結果有超過80%的媽媽,在當了媽後覺得不快樂。
我認識的一些媽媽們也是如此,她們雖然想當一個「好媽媽」,但卻一點也不快樂,專家認為原因出在「好媽媽情結」。所謂「好媽媽情結」,是一種完美主義強迫症,為了當一個令人稱羨的完美好媽媽,不斷拼命努力,卻又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而感到焦慮。或許是因為這樣,2016年針對媽媽們進行問卷調查,問媽媽們認為成為一個「好媽媽」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回答「耐心」的比例居然高達48%,比「滿滿的愛」的37%還要來得高。看來想當一個好媽媽,耐心似乎比愛更重要。
小時候,媽媽偶爾會把我抱起來坐在她的膝蓋上玩飛高高。有一次玩飛高高時,她說過這麼一句話:「什麼好媽媽不好媽媽的都是你們在說,為了當一個好媽媽,簡直快把我逼瘋了!」
當時的我,並不理解母親這句話的意思,現在總算懂了。當了媽之後,身旁有太多人都想教妳如何成為一個「好媽媽」。不管在公園裡遇到的鄰居也好,還是逢年過節才會見面的親戚朋友,甚至連路上不認識的歐巴桑,明明沒詢問她們的意見,也硬要湊過來說幾句。
「一定要自然產,自然產對媽媽、對孩子都好。」
「孩子喝母奶比較不會生病,抵抗力會比較好。」
「孩子哭了不能馬上抱起來。」
當了媽之後,開始有一堆人會告訴妳,該怎麼當媽媽,媽媽該怎麼做才是對的。
就連專家們也爭先恐後地想教妳成為「理想中的好媽媽」。1909年瑞典兒童教育學者愛倫凱(Ellen Key)曾在《兒童世紀》(The Century of Child)這本書裡提出了親密育兒理論,認為母親和孩子必須建立緊密的情感連結。但到了1920年,行為主義學者們又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主張母嬰分離育兒法,認為應當採取嚴格教養方式,藉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行為主義學者約翰.華生(John Waston)認為雖然要尊重孩子,但也必須對孩子嚴加管教。他更進一步指出肌膚接觸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建議不要擁抱或親吻孩子,也不要讓孩子坐在膝蓋上玩飛高高的遊戲。
不過,美國的小兒科醫師班傑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隨即又在1946年提出了另一項理論反駁,他認為孩子哭鬧時,必須立即回應孩子的需求,鼓勵媽媽們相信自己的直覺,以輕鬆自然的態度育兒。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該做的事情別問孩子意見,否則尊重會變放縱」;另一派的教授學者卻主張「理想中的好媽媽應讓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不要強迫孩子和自己一樣」。
隨著時代變遷,專家們心目中「理想的好媽媽」也不斷跟著改變。即使時代背景相同,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兩派理論。每個人心目中的「好媽媽」都不同,就連老一輩們認為的「好媽媽」,也和現在不一樣。
某個炎熱的夏天,我正滿頭大汗地為孩子準備副食品,父親看到後對我說:「幹麼把自己搞得這麼辛苦?我們以前是沒錢買才會自己煮,市售的副食品比較營養,別弄得這麼累,用買的就好了!」
我聽完後大聲反駁道:「吼!時代不同了,現在哪有人用買的啊!那是老爸那個年代才這樣吧!」
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所謂的「好媽媽」,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只是拿自己的標準加諸在別人身上,並非真正的標準答案。就算真的有標準答案,也不要太執著於當一個「好媽媽」。至少不會到老了,才後悔地對女兒說:「千萬不要活得像妳媽一樣。」
因此,妳不需要努力當一個「好媽媽」,更不必因為無法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而感到自責。
此外,身為媽媽的妳,也不必太過勉強自己,真的不行就直接說出來。在我休完育嬰假打算回職場上班時,曾拜託過媽媽幫我帶小孩,她這輩子從來沒有拒絕過我的請求,居然頭一次果斷地拒絕我。
「別人的媽媽捨不得女兒太累,都會幫忙帶孫子,妳難道就不會捨不得嗎?既然這樣,幹麼還叫我回去上班啊?」我像個孩子一樣無理取鬧地對媽媽說。結果,她是這麼回我的:「我現在只會捨不得自己太累。」
哼!真是無情!但我卻欣賞這樣的她。第一次覺得她不只是我母親,而是一個「完整」的人。現在的她,不會再逞強假裝自己沒事。當她說「我沒事」時,我相信她是真的沒事。
老二出生後8個月,甲狀腺數值逐漸趨於穩定。每次帶他到醫院回診,聽到醫生說:「看來之後不大需要擔心了。」心裡像是卸下一顆大石頭。然而,某次回診時,醫生突然問了我一句:「妳什麼時候要回去上班?」
天曉得我為了趕上預約的門診時間,隨便把頭髮紮起來,頂著一張素顏就匆忙地帶著兩個小孩衝進診間,卻聽到醫生突如其來一問,腦袋頓時一片空白,彷彿像是進到異次元空間。再加上看到醫生穿著高跟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樣子,站在她面前的我,顯得更加狼狽不堪。
「嗯!是也該回去上班了!」
我有點敷衍地回答完後,就離開診間了。
兩個星期後,回診時醫生又問了我同樣的問題:「妳什麼時候要回去上班?」「醫生妳還沒生小孩吧?妳大概不懂看到孩子生病,做母親的心情有多麼難受?才會問了我兩次同樣的問題,」我稍微有點不悅,表情凝重地回答。
「小潔的病情已經穩定,看來沒什麼大礙。」
醫生像是早已預料到我會這麼回答,開始對我說:「如果想要完全停藥,順利的話至少還需要3年,也就是說要等到孩子3歲時,再重新進行檢查後才能決定是否停藥?但很有可能檢查結果出來,還是必須終生服藥,難道媽媽妳一輩子都不工作嗎?」
罹患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的孩子,有一部分可以完全痊癒。但也有少部分的患者無法完全康復,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會導致內分泌疾病,必須終生依賴藥物控制,這一點我其實心裡很清楚明白。
雖然不希望結果會是如此,但早已做好心理準備。不過,我倒是從來沒有想過,要是孩子真的無法完全康復,那我到底該不該回去上班?
「小潔目前甲狀腺數值已經穩定下來,如果能一直繼續維持現狀,應該不需要太過擔心。雖然還是需要每天按時服藥,但以她的情況來說,並不需要寸步不離地守在身邊照顧。只有當媽媽能以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孩子才會認為自己跟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長大。」
基於這個理由,醫生勸我考慮回公司上班。
「同樣的道理,我希望妳不要因為孩子生病,就不願回去上班。唯有當媽媽能活出自己,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時,孩子也才會打從心裡覺得自己的病情並無大礙,這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幫助,」醫生繼續說道。
聽完醫生這番話後,我陷入了一陣沉思,向醫生說了聲謝謝,便準備離開診間,離開前,醫生又對我說:「我也跟妳一樣都是媽媽,我也有孩子,所以我能體會妳的心情,心裡想的念的都是孩子。但像這樣整天圍繞著孩子打轉,並不是真正為孩子好,媽媽這個角色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不是嗎?」
「媽媽這個角色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醫生最後的這句話,不斷在我腦海裡盤旋,時不時就會想起。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分多了「媽媽」這個角色。在那之前,我從來就沒有學過該怎麼當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當媽媽,但孩子一出生後,抱著眼睛都還睜不開的孩子餵奶、幫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覺⋯⋯所有育兒大小事,瞬間都變成了我的「工作」。正因為什麼都不會,所以拼命努力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媽媽,孩子就是我的全世界。
一頭栽進「媽媽」這個角色後,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當媽之前的我是怎樣的?」坦白說,這個問題我連想都沒想過。
一開始當媽媽難免會手忙腳亂,但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建議還是要找回原本的生活重心。當因為育兒瑣事覺得身心疲憊,忍不住在心裡吶喊:「可不可以讓我稍微喘口氣休息一下?」就代表需要停下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一天三餐裡,至少有一餐的時間,讓自己能夠靜下來好好享受美食;至少要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可以不被孩子的哭聲打擾,好好地安穩睡上一覺。同時,也要試著找回那個「當媽前的自己」。
現在回頭想想,那時候之所以帶孩子會累到崩潰大哭,似乎是因為覺得失去了自己。
常聽到很多人說,父母的保存期限有限,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長大後就不再需要媽媽,當媽媽的要提早做好心理準備。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使我現在已經快40歲了,每到週末還是經常喜歡往娘家跑,娘家媽媽經常對愛跟她撒嬌的我說:「不管孩子多大,在媽媽的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我想就算妳到了60歲,在我眼裡一樣都還是個孩子。」
對孩子而言,他們這輩子不可能完全不需要母親的幫忙。媽媽應該要思考的,並不是孩子長大後不再需要媽媽時,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而是從此時此刻起,去思考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該如何讓自己的人生繼續前進?無論是「當媽之前的我」,還是「當媽之後的我」都一樣重要。
去年,公司成立了專案小組,只要是專案小組的成員,就必須先暫時放下手邊原本的工作和業務,全力支援專案。
心想這次專案進行的方式應該也跟之前一樣,便問部長這次的專案預計何時開始?要到哪個部門支援?
結果部長告訴我,這次的專案是屬於長期企劃,因此除了支援專案工作之外,還要同時兼顧原本的工作。
如果專案是短期企劃,得先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集中火力完成新任務後,再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上。然而,如果專案是屬於長期企劃,就要自己從中取得平衡,找到可以同時兼顧兩種工作的方法。
「媽媽」這個角色其實也一樣,當了媽媽之後,一輩子都是媽媽,可以說是人生中歷時最久的一項「長期專案」。要讓這項專案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在「當媽之前的我」和「當媽之後的我」中取得平衡,不再只是以「媽媽」的身分而活,而是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去年年底時,曾和一位學姊一起吃午餐。聊天時,她說我最近看起來好像很輕鬆自在的感覺。但其實前一晚才因為老二半夜臨時發燒幾乎整晚沒睡,再加上剛好公司的事情還沒處理完,想說反正今晚大概也是沒法睡了,就乾脆把筆電擺在床邊一面加班工作一面照顧孩子。
不用照鏡子也知道因為熬夜的關係整張臉有多腫,但她卻說我看起來「輕鬆自在」?我想她大概是在跟我開玩笑吧,於是也搞笑地用筷子指浮腫的臉問:「妳是說我嗎?」
「嗯!我指的不是妳的臉,而是妳的心,感覺心情很輕鬆自在的樣子。」
她說得一點也沒錯。雖然生活還是一樣忙得不可開交,但相較於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心境上變得比較安穩自在。即使生活再忙,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怡然自得,從容不迫地融入步調繁忙的生活節奏。可能是因為孩子長大了,進入到下一個育兒階段,但更正確地來說,應該是因為和老公之間的關係也跟著昇華進化了。
在字典裡查詢「雙薪家庭」這個名詞的解釋定義為:「為了負擔家庭生計,夫妻雙方均有工作收入的家庭。」
雖然大部分的夫妻的確是因為經濟考量因素,才會選擇雙薪,不過,即使外出工作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字典名詞解釋或是社會大眾的目光,都只把重點局限在「賺錢」這件事上。
雙薪家庭夫妻雙方雖然都從事經濟活動,但除了賺錢之外,還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存在。像是女性可能自己本身也想工作,也有自己的職場生涯規劃。然而,還是有許多人仍有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認為雖然雙薪家庭是因為經濟考量,不得已才會兩個人外出工作賺錢;但「育兒」和「家務事」一樣還是太太一個人的事情。
因此到最後很多女性會在婚後辭掉工作,選擇當家庭主婦。並不是兩個人一起賺錢分攤家計就是雙薪家庭;當「育兒」和「家務事」也是兩個人一起分攤時,才是真正的雙薪家庭。
不過,最大的問題點還是在於以男性為主流的職場結構。大多數的男性之所以可以在職場上全心投入,是因為家裡有太太幫忙處理家務。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先生和太太之間的關係也有問題,必須重新檢視夫妻之間的關係。
社會心理學家亞莉.霍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hild)在1980年代時,曾針對美國雙薪家庭夫妻進行深入訪談調查,並將研究內容集結成冊出版,書名為《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The Second Shift:Working Parents amt the Revolution at Home)。書中指出性別革命之所以尚未完成,一半的原因出在職場結構體系,另一半的原因出在家庭。
過去30年來,女性意識抬頭,社會型態急遽變遷,女性開始大量投入就業市場,進而從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然而,男性對於家務的參與意願卻始終偏低。
這本書出版距今已逾30年,但當時雙薪家庭的夫妻所面臨到的問題,與現在並無兩異。雖然現今雙薪家庭比例大幅成長,每兩對夫妻就有一對夫妻是雙薪家庭;但共同分攤家務的夫妻比例仍停滯不前,五對中只有一對夫妻會共同參與家務勞動。
就連我也一樣,直到不久前都還是認為「工作賺錢是我的責任,照顧孩子和做家事也是我的責任」。而老公的想法也是一樣,認為「工作賺錢是他的責任,但照顧孩子和做家事只是在幫老婆的忙」。
雖然他會陪孩子玩,也很會做家事,不過僅限於他有空,或是還有體力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裡,都還是由我負責處理家事和照顧孩子。
因此,如果遇到老公和我兩個人同時都需要加班的情況時,低著頭默默離開辦公室下班趕去接小孩的人是我;當孩子生病時,請假在家照顧小孩的人也是我。
將家庭與工作放在天秤的兩端時,我的生活重心偏重在家庭;而先生的重心則比較偏向工作。霍希爾德認為許多雙薪家庭的夫妻,仍處於傳統性別分工觀念及平等意識觀念之間的「過渡期」階段。雖然已經打破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狹隘觀念,但到目前為止,男女還是無法真正完全平等。
當夫妻關係不平等時,女性很難在職場上發揮原本應有的實力,而男性則是無法在家裡扮演好爸爸的角色。於是,我決定把自己的重心再稍微多放一些在工作上,老公也開始嘗試調整改變,盡量多花些時間留在家裡陪伴孩子。
這樣一來情況就改善許多了,我會因為意識到老公其實也是孩子的爸,對他更敬重;老公也會因為意識到我也是員工,跟他一樣要上班,對我更體貼。當兩個人同時需要加班時,不再是用「爸爸」、「媽媽」的角色來區分責任歸屬;而是以「工作」的急迫性決定誰要加班。兩個人也都下定決心盡量避免加班,有時候真的有忙不完的事情,也會等哄睡孩子之後,再爬起來在家裡加班處理工作。
某一次,剛好遇到我那天要加班,老公正打算要下班去接小孩,結果他們部長突然臨時說要開會。老公說他當時其實有猶豫了一下,但還是鼓起勇氣對主管說:「抱歉,今天輪到我去幼稚園接我兒子下課。」雖然部長接著問:「那他媽媽呢?」老公回:「孩子的媽也要工作,我也是孩子的爸。」說完就直接下班了。坦白說,聽老公說完這件事後,心裡除了很感謝他之外,同時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心想:「老公應該又黑掉了!」但其實雙薪家庭應該要有更多像老公這樣的爸爸,也應該要有更多的太太支持老公的做法,為他加油打氣:「我老公好帥!」然後好好擁抱老公。
「女性要兼顧工作與家庭並不難,難就難在社會觀點也必須跟著改變才行。站在女性的角度而言,育兒和工作本就不該是二選一的選項,應該要全盤納入生涯規劃中來考量。」
這是女權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曾說過的話。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差點都想跪下來膜拜,對這句話很有同感。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不是光靠我一個人就辦得到;而是需要丈夫、家人、職場環境與社會的支持才辦得到。
不過,現在這句話可能需要稍做修正,不只是女性會面臨工作與家庭的課題,男性也會面臨到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問題,對男性而言,同樣也需要納入全盤的生涯規劃考量。
這個時代育兒不再是女性一個人「單打獨鬥」的事,而是與另一半共同承擔面對,一起兼顧工作與家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