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將在2019年U18世界盃中奪下睽違9年的世界冠軍,也是中華隊史第3個U-18冠軍。這場精采刺激的比賽中,9局下半救援投手陳柏毓頂住壓力,撲熄對手美國的反攻,成功守住戰果拿下勝利。
9局下半令人屏息的關鍵時刻,也出現在永遠的「中職先生」恰恰、彭政閔引退賽上。中信兄弟1分落後下,2人出局正好輪到恰恰上場,全場2萬多名觀眾起立吶喊,期待他能一棒追平,讓19年輝煌的職棒生涯再添一筆傳奇紀錄。可惜2好3壞滿球數後,恰恰以內野滾地球出局。
你知道嗎?其實,棒球原來不是打9局的。
19世紀初期,棒球運動其實是一種以哪一隊先得21分者獲勝的比賽。
但隨著投手愈來愈厲害、比賽時間也愈來愈長,加上當時根本沒有夜間照明設備,為了加快比賽節奏,在1856年,由史上第一個棒球俱樂部紐約「尼克巴克俱樂部」(KnicKerbocker Club)出面開會討論棒球規則,決定將比賽定為9局,比賽中每隊上場人數9人,讓每一個人有機會上場打擊3次。
這個規則一直延續至今。美國第一支職棒球隊辛辛那提紅人(Cincinnati Reds)已經成立150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MLB)也已近120年,仍舊使用這個古老的規則。
目前除少棒國際賽是打6局,原本U-23世界盃棒球賽(23歲以下成棒和職棒球員參賽的比賽)、和U-18世界盃棒球賽(18歲以下選手參加的比賽)及世界棒球12強賽、亞奧運比賽和職業比賽均採9局制。
棒球運動風行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洲與中美洲國家,亞洲則是東亞的日本、韓國與台灣,但在美日,職棒都出現受歡迎程度逐年遞減的趨勢,尤其是日本早已被職業足球J聯賽(J1リーグ)超越。分析原因,可能都出現在球賽長度過長、動輒超過3小時,難以吸引年輕人,因此棒球迷年齡逐漸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
近年來棒球有多種改革都跟比賽長度有關,包括突破僵局制、故意四壞直接上壘,投手暫停次數等。
MLB明年(2020)將實施「一名投手至少投完3名打者才可退場」規定,一人左投將成為歷史,背後原因都是希望加快比賽節奏,尤其是在投手分工愈來愈精細的時代,每換一次投手至少就要花掉1分40秒左右,換愈多次時間就拖愈久。
此外,世界棒壘總會今年初已經公布國際賽新變革,明年的U-23與U-18都將改為只打7局, 未來,打9局的國際賽事只剩12強與亞奧運會出現。
國際賽若改為打7局,估計大約可以減少約40分鐘,有機會讓棒球比賽在2小時30分鐘內結束,這樣與足球比賽長度就差距不大,被很多棒球研究者認為將有助於吸引年輕球迷。
歷史上第一個棒球俱樂部「尼克巴克俱樂部」,在1845年訂了一套規則,這便是棒球史上有名的「尼克巴克規則」(Knickerbocker Rules),雖然只有短短的20條規則,但幾乎就是現代棒球的起源。
「尼克巴克規則」內容包括,3好球出局、不能把球丟到打者身上、3出局換邊、打者擊出界外球跑者不能進壘,幾乎都是棒球運動發展超過150年來仍未被改過的規則。
諮詢專家/陳子軒(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