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成立,戰敗遷台,曾長期執政51年,已深根台灣70年的百年政黨,年初大選總統國會失利,黨內改革聲浪再起。2005年連胡會到2016年馬習會的11年間,國民黨曾自詡為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最佳平衡者,但2019年面對國內及國際的「反共」大浪打來,卻被擱淺在「親中」沙灘上。如何拿捏社會信任、兩岸路線和國共關係,成了國民黨迫切的困境,黨主席補選在即,國民黨真能脫胎換骨嗎?
註:此篇報導為作者林怡廷與《報導者》特約合作,作者個人以《無聲之戰》系列報導獲得普立茲中心支持贊助。This series was supported by the Pulitzer Center.
1月15日,一群國民黨青年在位於八德路的國民黨部,發起一場包圍中常會的「青黨行動」。
那是1月11日大選國民黨在總統、國會皆敗,黨主席吳敦義口頭請辭後的第一場中常會。這個國民黨最高決策機制,被這群黨青視為首要被改革的對象,現場引發衝突。
前青年團團長林家興、李厚穎等人高喊「老賊下台」。自從2000年第一次失去執政權開始,國民黨每次敗選都被要求改革「黨名」、「路線」和「年輕化」,但現場憤怒的青年們高舉的標語訴求:「國家路線,不容模糊,紅統滲透,必須清除」、「清黨,反紅統」,卻是第一次浮上檯面。
無獨有偶,1月底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月初武漢撤僑包機事件,引發爭議的居中協調者是中國台商徐正文。徐身兼國民黨中央委員、北京市政協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等多重身分,坐實外界對國民黨的「紅統」印象,被開鍘停權。
「除了論資排輩的宮廷文化,太多黨職人員在對岸有商業利益,導致台灣社會無法信任國民黨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時的兩岸立場,更是解嚴世代的年輕人無法認同國民黨的根本原因,」現為民間智庫《新共和通訊》編輯的林家興直言。
「現在不是國民黨要給年輕人機會,而是年輕人是否給國民黨機會,」黨齡約4年、37歲的律師匡伯騰也很在意黨內的買辦文化,他認為「國民黨需要感動人心的論述」的說法是治標不治本,黨的核心價值和黨員行為若不一致,產出再多漂亮論述都難以說服理想青年,「新任黨主席如果處理買辦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國民黨就沒救了。」
從過去抗拒綠營的「親中」標籤,到現在一些黨青在內部醞釀「反共清黨」,也讓誓言爭取年輕人的兩位補選黨主席候選人先後表態。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首先開槍「國民黨需要撕掉又老又紅的買辦標籤」,立委江啟臣也在近日明言「想透過國民黨平台做生意請離開」。
「反買辦文化」儼然成了新任黨主席的改革共識。但黨內也有黨代表不滿高漲的「反共」氣氛,認為「買辦」是綠營的抹紅標籤,國民黨不該隨之起舞,有人揚言乾脆裁撤大陸事務部和台商黨代表。
到底「政治買辦」的定義是什麼?會不會汙名化台商?
兩位黨主席候選人接受《報導者》採訪時都強調,國民黨要規範的是黨職人員、幹部或黨籍從政者,台商黨員正當做生意當然沒問題,但利用黨職謀取商業利益就不能接受。
2005年連戰首次訪中倚重的兩岸幕僚、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認為,兩岸民間的經貿行為緊密,並非由國民黨員壟斷,說買辦太言重。只是國民黨和中國有互信互動,也有相當多台商支持,讓大眾容易有遐想空間。
「我相信會有人藉由政治關係謀取經濟利益,但多半應是避險為主,程度多嚴重我滿懷疑的,這確實是觀感問題,但不見得是真實狀況,」馬紹章說。
然而,2011年開始赴中交流,每年會去對岸一、兩趟的黨青透露,因為黨內不少人去中國用黨職身分要經濟利益、特許權,涉台官員言談中的輕蔑令他難忘。一位市議員也不諱言,他到中國參訪時常聽聞其他同志拿項目、做仲介,《報導者》採訪多位國民黨中青生代都直言,黨內在對岸有商業紅利的人牽涉層面太多,盤根錯節,處理難度很高,但唯有正視這個積習,才是國民黨能否在台灣存續的關鍵。
此刻氣氛令人想起1923年孫文選擇國共合作,而後國民黨卻被共產黨滲透,蔣介石於1927年發起的「清黨行動」。
但今日的國民黨,面對的已不是邏輯簡單的「漢賊不兩立」,而是兩岸及國際局勢更複雜的處境,以及經歷民主化和本土化後,台灣認同及民主價值已是主流的社會結構。這個新結構讓2005年連胡會後,長達11年兩岸大交流的主角國民黨頓時失語,民進黨卻撿到槍。
然而,到底國民黨內在兩岸事務的涉獵有多深,兩位候選人信誓旦旦的改革目標,真的做得到嗎?
記者與《新共和通訊》根據國民黨網站及最新選舉公報等公開資料,共同檢視18屆到20屆(2009~2019年)的中常委,和最新一任中常委參選人的背景經歷。
根據資料,分析出10年來共9任的中常委中,每一屆都有約3~4成是兩岸背景相關── 一種是在中國經商或投資的台商,或擁有兩岸相關協會的身分從事交流活動的重要成員──而且趨勢逐年上升。從2009年到2012年間約2~3成(22%~33%),到2013年突破4成(44%),這屆是近5成(47%)。在中國經商或投資的台商中常委也從5~6位,到2013年後成長到9位,這屆則有10位。
根據統計,國民黨過去10年(2009-2019)共9任中常委中,擔任5任以上的「多年中常委」有26人,其中兼具兩岸背景(台商或設有兩岸交流協會)有12人占比46%,這說明了兩岸背景和「多年常委」的相關性高。根據最新選舉公報,7日將和黨主席補選一起舉行的新一任中常委選舉,48個參選人中,有20位是台商或有從事兩岸交流協會相關。
而根據《20屆中央委員選舉公報》檢視,目前這屆210位中央委員裡,有40位以上、佔五分之一有兩岸背景。其中可歸為幾種類型:
●台商
一直以來,台商是國民黨的重要支持者,這次的代理黨主席林榮德就是知名台商冠軍磁磚董事長。由於在中國各省各縣市都有台協,組織明確,每年大選會動員回台投票,是和黃復興同樣具有高度動員力的群體,在黨主席選舉很有影響力。一位中生代幕僚觀察,「任何有志於黨主席大位的人,都不可能忽略台商。」
●兩岸交流協會
從連戰「國共和解」到馬英九「兩岸大開放」的大背景下,國共交流頻繁。由於中國重視「對接」,一般是以「協會」非個人互動,因此2008年後,各種「以兩岸交流之名」的協會如雨後春筍,許多國民黨職人員身兼此類協會的身分,作為邀請、接待中國官員用。
一位民意代表透露,近年廣為人知的村里長帶選民去中國的落地招待團,便是對岸以議員或協會為單位給配額,一次20人即可出團,立委規格更高。知情人士透露,有的國民黨中常委以協會接待對岸高官,習近平「打奢」前,一年幾百個官員名額來台,考察費每人人民幣3~5萬元(約新台幣13萬~21萬元),再把行程包給旅行社賺價差。這位也帶過團的民代坦言,未來這類落地招待團應該禁止,可以自付團費、頂多被請吃飯,禮尚往來。
●特許認證到農產品仲介
知情人士觀察,2005年國共和解,國民黨許多高層拿到在中國批地、產品認證等特許權。也有做兩岸農產品仲介,譬如在整條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成立公司承包業務,或以農產品認證標章獲利。甚有知名的市議員,常跑中國幫忙牽線做農產品仲介。
●金融投資、文創孵化器
但國民黨中常委和中央委員,真的有實際的兩岸政策影響力嗎?
據了解,主席制的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合議制不同,中常會幾乎是虛職,馬英九時期甚至成立中山會報做好決定,隔天交付中常會直接通過,中常委是沒有實權的橡皮圖章。一位曾列席中常會的前黨務主管直言,很多人甚至沒來開過會。
但沒有實權為何還要拿中常委或中央委員?
這位前黨務主管透露,由於中共講究以對等頭銜層級交流,也特別禮遇國民黨,因此在擁有黨職身分到中國好做生意,是黨內皆知的「潛規則」,因此每到中央委員及中常委選舉,換票聯盟、逢年過節送禮,中央委員需要的黨代表連署書甚至可以賣錢,甚至傳言有人花幾百萬拿到一個中常委。
「居黨內要職在對岸有商業利益,倫理上當然有問題,對岸擺明也是你的政治身分才給些方便,如果不幫忙講話可能就拿不到特許或落地招待團的配額,分際很難抓,這麼想賺錢,專心從商就好了,」前黨務主管直言。
另一方面,中央委員和中常委會反向影響黨員結構。
一位學生黨代表觀察,主席、黨代表、中央委員和中常委都必須掌握黨員票,有人會反過來綁樁,上層影響下層,結果是黨員結構愈來愈偏離台灣主流民意。根據國民黨網站公告,這次黨主席補選的投票人數34.5萬,黃復興黨員占8萬近3成。2月底統計時,40歲以下的年輕黨員竟僅約9,000人,佔3.16%。
國民黨還有一個軟肋,就是黨產。黨內不少人憂心,北京會利用在中國有經濟紅利者,回頭影響國民黨。
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國民黨黨產被凍結,一個月3,000萬的基本開銷很仰賴台商的政治獻金,有些地方黨部是靠台商支持,「中共是否可以趁虛而入?這些影響都是無形的,國民黨愈弱就會愈紅,愈紅也會愈弱,這是惡性循環。」
一位中生代兩岸幕僚觀察,多數台商希望兩岸關係平順好做生意,想解決實際問題,但也有人對黨的兩岸論述有意見,多少會有點影響力。但江啟臣認為,台商是否影響黨內兩岸政策,除非有明確證據,不宜斷然論定因果關係。郝龍斌則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兩岸路線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不是誰來影響就可改變這麼簡單。」
前黨務主管估計,這次大選國民黨可獲得政黨補助款約2億多元,平均一個月2,000多萬,除了退休黨工18%還無解外,國民黨募款勉強可以營運,「國民黨需要更多小額募款,但前提是要取得社會信任。若不利益迴避,依賴單一財源如財團或台商,社會更不信任,那就是飲鴆止渴。」
他認為,2005年連戰的破冰之旅,開啟了兩岸交流大方向是國民黨的成就,卻因過程產生畸形現象而抵消,現在因敗選願意面對積弊也不是壞事。「兩岸交流確實有風險,需要些防禦機制和限制。九二共識沒有錯,是買辦文化錯了,不可能完全禁止,就把管理辦法拿出來,紅線劃清楚就好了。」
有人提議紅線不是100也不是0,如三等親在中國做生意都要公開申報,若申報不實就要黨紀處分;也有人認為應禁止落地招待團的交流,保持對等尊嚴。
而民進黨有沒有買辦呢?
一位綠營幕僚觀察,和國民黨不同,在地方首長、民意代表等是當然中常委的制度下,民進黨中常委多半是有政治實力的專業政客。即便基層黨員在對岸有生意往來,但基本上不大能主導黨內方向。
一位國安人士,和密集往返兩岸人士都跟記者證實,中共確實有意透過不同管道接觸、統戰一些綠營助理或幹部,但很多民進黨黨工、官員被拒絕入境中港,大體上民共關係沒有國共關係這麼水乳交融是事實。
郝龍斌認為相關規範細節需討論外,「利益迴避、杜絕政治買辦」應不分黨派,國民黨可以先做起,未來若當選黨主席,會將訂好的黨內準則交付立院黨團,在國會推動立法。
然而,正視買辦文化取得社會信任後,兩岸路線上國民黨又要何去何從?
2019年,蔡英文先是反擊習近平一國兩制,而後支持香港反送中,最後再提中華民國台灣,結果是總統國會完全執政、票數創歷史新高。近日疫情處理的對中強硬態度,讓民意滿意度持續飆高,贏得了美國、台灣人民甚至香港人的「信任」,國民黨卻四大皆空。
國民黨的囚徒困境是,過去因經濟紅利和獨家交往權不願得罪北京,卻失去台灣社會和年輕人認同,無法執政讓共產黨更看不起。另一方面,民進黨和台灣意識愈強,國民黨愈弱,焦慮的支持者基於商業利益和民族主義又更傾中,最後成了惡性循環,國民黨在進退維谷的十字路口。
一位從2009年就參與國共論壇到2016年的兩岸幕僚觀察,從對岸接待國共論壇的規格和檔次可見,國民黨愈來愈不被重視。「和共產黨有辦法交流是國民黨的優勢,現在卻成了劣勢,」這位幕僚直言,「中共是實力原則,愈百依百順不得罪,離民意愈遠無法執政,他們愈看不起。國民黨要證明實力,不是在意中共高不高興。」
匡伯騰則質疑,這幾年國民黨的價值觀也被「中共化」。
「為什麼反而是民進黨比較關心中國、香港的民主人權?國民黨的戰略應該是要向對岸輸出民主,現在是被反向輸入專制。如果國民黨和支持者為了攻擊民進黨,每次兩岸有矛盾就一面倒向共產黨,立場就不免會被國人質疑,國民黨不應該像是中共台灣分部。」
然而國民黨一旦強硬,會不會打壞國共間的信任?
「國際談判不用信任,但兩岸關係特殊,需要有信任才能談判,」馬紹章認為,兩岸還沒有走到敵我對立的地步,不應先自我設定,「台灣主流社會情緒反共會伴隨著反中,對國民黨和台灣都不好,只對民進黨好。」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吳崑玉則觀察,2004年陳水扁連任,連宋都有訪中以改善兩岸關係的布局,但北京的邏輯是:認為兩岸關係是國共內戰的延伸,兩岸事務是國共之間的事,所以國民黨優先,「共產黨最終還是只能跟國民黨談,也因此國民黨的國家主權定位和價值觀都不該含糊。」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深耕70年的中國國民黨,到底想把台灣帶往哪裡去?
郝龍斌和江啟臣都表示,捍衛中華民國、維持現狀本來就是國民黨的論述,只是被民進黨借殼。
江啟臣主張九二共識有時代功能,重點是回到原本精神:兩岸互不承認存在的主權爭議先擱置,務實解決交流產生的事務性問題,並且更積極關注大陸民主化;郝龍斌則認為,「憲法一中」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就跟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一樣都不能偏廢,只是目前兩黨都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下和社會溝通。目前國民黨不是執政黨,兩岸路線應是民進黨提出,他認為國民黨可以慢慢尋求共識。
「雖然目前台灣主流民意是『不統』,但民意會變,國民黨不需要放棄『統一』,但要堅持民主自由體制,」馬紹章認為,在中國旁邊、又是中共不可放棄的核心利益,是台灣的命格,但統一可以有想像力的提法,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國民黨在現狀可以接受「中華民國台灣」的現實,再追求和民進黨不同的願景和路徑。馬紹章的看法,和林家興等青年認為國民黨應反共反極權、「捍衛民主台灣,追求自由中國」的「藍統」路線類似。
「民主統一中國」在台灣是否有選票市場?還有待觀察。唯一確定的是,在台灣人自我認同上揚、習近平促統壓力更大、中美關係變化的趨勢來看,夾在中間的國民黨在這四角關係中取得平衡的空間很小。
「民進黨就是反共反中,中華民國台灣很容易講清楚,民眾黨只要兩岸一家親就可以,國民黨路線最難拿捏。但無論如何,不能讓外界認為國民黨因為經濟利益成為中共代理人,」一位國民黨中生代語重心長。
(註:《新共和通訊》對本報導的資料研究及數據分析亦有貢獻)
本文作者林怡廷以「無聲之戰(The Silent War)」報導計畫獲選為普立茲中心普賽芬妮.米爾獎學金 (Pulitzer Center Persephone Miel fellowship)2019~2020年度獎助記者。此項目2010年成立以來,每年資助一位非英語系國家記者從事該國/區域的重要議題深度報導,林怡廷是第一位獲選的台灣記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