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台灣石化業沒有走上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規劃的「不再興建五輕,朝高值化發展」之路,從此五輕、六輕、新三輕一路擴張至今。30多年之後,我們走進主管石化業的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辦公室,曾文生的宣示似曾相識:「新四輕從長計議,高值化非做不可。」這一次,台灣石化業能夠轉型成功嗎?
2015年年底,五輕正式關廠前夕,我們在高雄一家餐廳採訪當時的高雄市經濟發展局長曾文生等官員,了解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煉油廠汙染整治的規畫與態度。曾文生是工運大老曾茂興之子,也曾擔任台灣勞工陣線幹部,在2014年高雄氣爆後規劃高雄石化、金屬材料聚落發展,深受時任高雄市長陳菊信任倚重。2018年4月,他進入中央擔任經濟部次長,負責督導對台灣發展相當關鍵的能源、國營事業及水利署。
為瞭解政府對於石化業未來發展的規畫,以及詢問「六輕20週年總體檢成效」、「高雄煉油廠未來用途」、「新四輕到底會不會蓋」、「大社工業區會降編成乙種工業區嗎」、「國道七號會不會變成石化通道」、「大林蒲遷村,然後呢」等各界關心課題,我們日前再度訪問曾文生,但場景已從高雄餐廳換成位於台北福州路的經濟部。
石化議題複雜且多半具有歷史因素,曾文生帶著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發展組長凌韻生、工業區組科長陳建堂、民生化工組科長朱允方等官員共同受訪,經濟部相關單位、台灣中油公司也提供書面回覆作為參考。這場訪問進行了兩個小時,曾文生從高雄經驗一路談到中央政策,其他官員進行補充,書面回覆則提供了執行面與數據資料。
從1968年中油一輕完工投產以來,台灣人民已經與石化工廠共存了超過50年、近2萬個日子。1975年石化業產值占全體製造業的比重高達50.2%,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整體檢視這段石化歲月,從早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無限風光,到2010年六輕大火震驚台灣社會,再到2014年高雄氣爆後整體形象跌至谷底,石化業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然而,即便是在高雄氣爆後的最惡劣氛圍,經濟部仍強調,石化業在2013年產值高達1.92兆元,占整體製造業產值的13.8%,且與其他產業關聯性高,能間接帶動產值7.29兆元,從業人數更是超過30萬人,不可輕易偏廢。
既然石化業不可能一夕之間消失,因此,協助石化業轉型,擺脫高耗能、高汙染的負面形象,已成為經濟部的當務之急。綜合曾文生訪談內容,經濟部近年一方面推動「高值化」既定方向,另一方面則擬定「循環經濟推動方案」並報院核定,成為既定政策。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特聘教授陳政任指出,在台灣缺水缺電的情況下,上游的乙烯產量絕對拼不過資源豐富的中國,因此應走精緻化路線,著重石化末端產品的生產,在少量資源下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他分析,目前台灣電子業用到的許多化學品都還是進口自歐美,國內廠商可全力發展與半導體相關的電子化學品,以替代進口自國外的部分。
但石化業者並非一致看好。前國光石化董事長、現任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很早就質疑,台灣目前缺技術、缺地、缺原料,「要怎麼高值化?」陳寶郎說,如果高值化真的好賺,廠商馬上就一頭栽進去、自己想辦法去做了,根本不需要政府鼓吹。目前政府無法幫廠商解決資源及土地的問題,廠商仍然只能單兵作戰,短期內高值化難成火候。
無論如何,「高值化」已是政府推動石化業轉型的核心思維。1980年代就已被行政院長孫運璿正式提出的「高值化」,歷經大火、氣爆等重創後終於走到真正執行與落實的階段。石化業是否真能在「高值化」轉型目標下浴火重生?經濟部全力推動的「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是否符合各界期待?仍有待各界進一步檢視與監督。
以下為曾文生及相關單位對於各項問題的訪談記要。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 :經濟部工業局2018年規劃以3年時間全面體檢六輕,請問這項「六輕20年總體檢工作」希望達到什麼成效?
曾文生(以下簡稱曾):我先講管理產業原則,我覺得有個事情,外界可能認為政府不負責任,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我們一直講產業自主管理,當時(高雄氣爆)我在(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弄管線的時候,參考美國API(美國石油學會,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標準,它在制定所有管線安全,不斷強調自主管理。我發現一件事情,人家講自主管理真的有道理,我們後來引用它的精神,例如高雄市府當時要(石化業者)送所有管線的管理維護報告,必須董事長、總經理簽名,所有權人跟經營者兩大代表都要簽名負責。
台塑六輕也好,每一個石化廠都好,當它發生工安事故時候,總經理、老闆多久才知道?這是最核心的事情。發生事故他們(總經理、老闆)有責任嗎?這個機制若沒建立,很多稽核工作永遠在做貓抓老鼠的事情,但機制建立好,當企業主開始要簽名負責後,差別很大。
我們講自主管理,是要讓這件事情可以被課責,課責落實到具體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一般石化廠要出大事故不容易,但是它會跳機,跳機就燃燒塔開始燒,多少時間以內老闆手機會響?總經理手機會響?有沒有在通報群組內?這很關鍵。第二件事情,你們開經營會議,環保工安(部門主管)坐得上桌嗎?我們做這事情,就是要讓他們上桌,他們報告會在經營團隊報告出現,那個意義差很大。否則政府哪有這麼多兵去查?你要查到什麼時候?
大企業也有它的科層組織,第一步要先抓好,影響就很大。經濟部就是push產業有這樣的sense,六輕就是其中一環,我們要讓廠商自我管理變成他們的日常,這是國際經驗。
報:但問題就出在台塑等業者過去沒有做好自主管理,也沒有建立課責機制,外界才會要求政府加強監督。
曾:應該這樣講,我講的自主管理是內部check-balance,只能完成90%,但還有一個外部的check-balance在,是行政部門介入。其實行政機關可以花時間集中心力,比方說環保問題,或是工安潛在風險,可能隨時間演進有新型態跑出來,政府機關要趕快建立管制方法,例如有些新的有害物質,機器查不到,國外可能有例子,我要去追新問題出來,業者自主管理,我再來抽查,否則我每天重兵壓陣不會解決問題。
問:六輕總體檢最新進度?至今已體檢出六輕哪些問題?
凌韻生(以下簡稱凌):去年(2018)先體檢5個廠,指標先跑一次,其中台灣化學纖維公司芳香烴二廠、聚碳酸酯樹脂廠因違反空汙法相關規定,由環保局分別開罰新台幣20萬元及10萬元。現在指標確定下來,就擴大到六輕全廠,今年(2019)大概就22個廠,總共會有58個廠安排進廠體檢,風險危害比較高就優先進去。
報:五輕所在的高雄煉油廠,早已被公告為全國最大土壤汙染控制場址,高煉廠關門後,必須耗費多少經費與時間,才能完成汙染整治?五輕整廠輸出國外計畫是否已確定告終?
曾:五輕拆除案正由文化部文資局審議會評估中,因為五輕正好就是在高煉廠第一期整治範圍內,若它不整治後面也無法整治,整個整治期程會卡到,我們也希望能找出好的解決方法。
一、依高市府環保局於105年12月16日核定之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控制計劃,中油公司已編列新台幣112億元預算,進行高廠地下汙染改善作業,規劃於17年期程內進行地下環境汙染改善,並採上游處整治、中/下游處汙染阻絕與圍堵等方式,以全面性、整體性的策略來改善地下汙染環境。
二、五輕工場原規劃以整廠輸出為優先考量,但因五輕已無法達到現代輕裂工場之經濟規模要求而找不到合適買主,已改為標售案處理,以國際標、公開招標、最高標決標方式辦理。最後由馬來西亞的一家廠商得標。目前遭遇之瓶頸為五輕設備尚待主管機關釐清是否具有文化資產價值而須保留,於釐清前本案先保留決標。
報:針對高雄煉油廠未來用途,後勁居民及學者倡議轉型為生態公園,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則表示將研議成為賽馬場,請問經濟部與中油的規劃方向?未來如何與後勁居民、高雄市長溝通高煉廠用途?
曾:台灣生產石化、金屬等材料的核心聚落在高雄,高雄氣爆後,我在高雄市經發局長任內主張把材料產業聚落重整,也就是讓石化業的管線遠離市區,將高耗能的材料產業移到新園區做好循環再利用,所以規劃大林蒲遷村。未來材料產業聚落不能只做末端生產,希望提高附加價值,所以研發很重要,就想說能否在中油高雄煉油廠那塊地方做「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
高雄煉油廠連結國際容易,附近有機場、高鐵,它還有文化景觀保留區。在對面宿舍區,國際學人有地方住,規劃之後國際學生也很容易來,一個基地還有兩個捷運站能合理開發,希望以後可以連結國際重要材料有關的開發中心。這原本是高雄市府在倡議,現在經濟部變成正式計畫,已經努力超過兩年,目前「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已經報院核定,成為既定政策。
與居民溝通則是動態過程。有的時候倡議主張是希望有更好結果,你說它(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專區)若能帶動地方發展,合理地規劃,對環境影響小的,人民會不會接受?我認為反對比例不會很高啦。我覺得還是從產業發展角度看,但環境影響相對變少。它要使用空間也不是大規模使用,怎樣有效在那地方建立新的、帶動地方發展的新火車頭,這是我們的構想。
經濟部沒有正式評估過賽馬場的經濟效益,但回頭從土地面積效益來看,現在規劃的方式可能會好一些。
高雄煉油廠現階段業務區都市計畫方案中,已劃設一定比例之公園綠地銜接廠區內半屏山綠地,未來工場區亦整體構思銜接半屏山自然公園,規劃生態池及生態公園系統,串聯業務區之公園綠地,未來若配合土水整治期程,融合生物多樣性與歷史氛圍的生態公園期望將逐步實現。未來在進入正式都市計劃變更階段前,將召開座談會進行說明溝通並廣蒐民眾意見,納入規劃討論評估。
報:1993年經濟部給大社鄉公所的公文,承諾大社石化工業區隨五輕遷廠,如今大社工業區卻從關廠改為「降編」無煙囪的乙種工業區,經濟部及廠商則爭取降編為甲種工業區即可。請問經濟部當年的公文是否有效?大社工業區未來有無汰舊換新機制?
曾:我的理解是這件事很特別。它(大社工業區內的業者)是土地賣斷的私人企業,當時經濟部有無權承諾(大社工業區遷廠)?從法規來看,我們遇到難題是這樣,我可以答應把你家賣給別人嗎?這不代表我們否認大社工業區主張的合理性,但我遇到最核心題目是行政機關要有法律依據。
報:但對大社在地居民來說,經濟部就是代表政府承諾,政府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曾:如何合理解決,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現在是僵局。當時經濟部有這個承諾,於是高雄市府用都市計畫手段,要讓狀況有所變更,才會提降編這事情。也就是「你現在存在我尊重,但你不能夠用新的方式或新的設備在這邊繼續存在」,這是降編的邏輯。
報:無論如何,未來石化管線不會再經過高雄市區?
曾:對,斬釘截鐵確定。我認為在高雄空間上,中央跟地方政府要一起努力,市民也要有共識,要有空間移轉,盡量不要讓管線經過市區。
我講我親身經驗,高雄氣爆時,日本交流協會願意幫忙,很神奇,日本專家來看到台灣狀況傻了,他們回去努力找類似案例,日本有個城市有一條丙烯管線經過市區10公里,除此之外日本管線都沒進去市區,理由很簡單,他們石化業幾乎都在海埔新生地上,這些石化產業都沒離開岸邊。台灣(石化)產業空間應該調整,設計一個聚落,對城市安全影響降到最低。我們要挪出空間來,這是政府責任,業界也要配合。
報:2014年高雄氣爆後,政府曾構想在大林蒲外海填海造陸成「大南星計劃」,將仁大工業區遷廠於此。如大林蒲能順利遷村,有一說要規劃大林蒲原聚落加上臨海工業區變成「循環經濟園區」。在《空汙法》明訂高雄空汙總量管制後,請問若完成填海造陸並順利遷村,將石化廠大量聚集於此,高雄的環境涵容量能否承受?
曾:這牽扯空汙總量管制的最大可能性,既有廠商會有空汙量,你把廠關掉,交接那一段,舊廠還在排放、新廠也已運轉,這時候怎麼辦?我有把握,新廠排放就是大幅下降,像是石化廠環保單位他們都會進去查,未來高雄市環保局標準也會加嚴。至於交接期的挑戰,透過調度、規劃都能解決,不會所有廠一起來(排放)。不過,這些(排放)當然會有影響,尤其大林蒲居民,他們的抱怨,我們都無話可說,我上次晚上去溝通也是被罵。
一、未來大林蒲遷村後將規劃設置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其即期望能夠結合鄰近的臨海工業區,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循環再利用,優先將廠商在製程中所產生的廢熱、廢水或廢棄物轉而提供予其他相關廠商再利用。可減少能源及原物料物資的耗用,強化產業發展對環境良善發展。
二、此外,未來園區將加強要求進駐廠商的排放循環使用,俾減少末端汙染排放。即依照總量管制的規定,以避免影響高雄地區的環境容受能力。
報:國道七號的起點為仁大工業區,終點為大林蒲。當地居民認為這是一條「石化國道」,除了以地下石化管線輸送,將來也可能以化學槽車利用這條石化國道輸送,請問國道七號的建造是否有其必要性?其功能又是否為石化業服務?
曾:我跟你說,石化不要靠車送,能有管線一定不要靠車送。當年高雄煉油廠怎麼跑到半屏山兩邊?一個是為了左營,另外為了防空,當年選擇是這樣,那現在選擇絕對不是。國道七號絕對不會拿來送石化原料,不然你限制槽車上去,影響真的沒那麼大。石化最核心有效的設計就是用管線,只要不經過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安全係數絕對比槽車好多了。
目前小港前鎮地區的大量貨櫃車必須行經市區道路,才能接上國道一號,從而往來全台各地;待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二期及三期陸續完工後,車流量便會大幅上漲,必須及早設置國道七號來因應新開闢的港區帶來的車流量。若是國道七號不興建,將衝擊高雄未來都市交通,並造成高雄港區與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延宕。
報:政府對於台灣石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為何?經濟部在2012年成立「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小組專案辦公室」,當時宣布投入3.2億元強化石化產業前瞻研發能量,預計在2016年將石化產業附加價值由現行的14.6%提升至17.5%,並在2020年提升至20%。請問當前石化業高值化轉型成果?碰到哪些困難有待突破?
曾:不能說有困難,我這樣講,這個方向(高值化)廠商是有意願,它真的投資做研究,過去對於石化業來講,研發相對比例比較低,這幾年有提高,也選擇題目,政府當然有引導支持,它們也會選擇,我現在做這個產品,延伸出去有什麼高值產品我可以做。
台塑雖然是PE(聚乙烯)、PP(聚丙烯),但是是世界第一,多賣100塊美金,人家還是要跟它買,雖然比較貴。看起來是泛用塑膠,但我賣就比較貴,可以慢慢取代原本ABS特性,那其實就是高值化,我們也承認這種把品質做到最好的高值化。
一、石化產業政策說明: (一)經濟部已於101年3月30日由行政院核定頒布的『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方案』,確立強化既有強項產業的產業鏈完整、加速石化產業研發比率及產品附加價值率二大石化產業高值化主軸。
(二)蔡總統上任後,經濟部也依據106年2月20日「總統府經濟策略顧問小組第二次會議」結論,重新擬定「石化產業發展綱領」,並於106年7月3日由行政院核定實施。該綱領之主要發展原則包括:
A.石油之應用研發應以材料發展為主。 B.穩固既有大宗石化產品的經濟規模基石,持續推動石化產業轉型高值化,發展綠色創新材料。 C.不增加整體環境負擔,並朝循環永續方向發展,促進潔淨、安全、健康、科技之生活環境。
二、石化業高值化成果: 第一期程(103年至106年)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計畫都已達成其既定的政策目標,主要KPI達成項目有三:
(一)石化產業投入研發比率:開始推動產業高值化,整體產業的研發比例(研發投入金額/營業額)自103年的0.69%成長至106年的約1%,漲幅約1.45倍。 (二)石化產業產品附加價值率:103年石化產業附加價值率為11.08%,106年的附加價值率來到19.8%。 (三)石化產業投資金額(含高值化項目):石化產業投資金額103年至106年每年持續維持在800億元以上,其中高值化投資金額比例逐漸升高,由103年的20%上升至106年的30%,106年來到約250億元。
三、遭遇困難說明: 廠商積極投資高值化產品的開發,也在多項產品取得相當顯著的研發成果,但囿於國內社會對石化業的成見,這些產業高值化成果要商業量產時,都面臨到無法取得社會共識,以致建廠時程延宕,本部未來除持續督促現有廠商應加強工安環保投入外,對於新設廠商亦要求須以最新製程及汙染防治設備,以提升社會觀感進而落實各項投資案。
報:媒體報導中油2018年10月與印尼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簽約,將在印尼合建輕油裂解廠,請問在國外興建輕油裂解廠是否已成為既定政策?
曾:台灣的石化業者在國外早就全面布局,例如李長榮在中東,長春在裕廊島的規模更大,對業者來說,哪裡有原料有生產優勢就去了,它並不跟中油完全綁定。過去業者去大陸投資的很多,東南亞投資也比比皆是,這是全球布局,台塑到美國也很久了,台塑到美國發現廠旁邊就是頁岩油,無意間的發展優勢,原料就近取得。
台灣石化業現在是否百分百依賴中油?不。但跟中油合作,高值化東西大家願意討論,可能性也高。例如石化原來純度夠高,能做半導體材料,你做得到就是很高價值鏈可以產生,其實我們都試著努力這些事情。我們半導體產業如果都在而且領先,國際半導體供應商就開始來台灣設研發中心或生產中心,有沒有可能帶動相關發展,是經濟部要努力的。
台灣廠商出去的有,留在國內跟中油發展高值化也有。中油走出去確實都有跟印尼、印度接觸,但還沒定案。
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其中石化製品更是東南亞經濟起飛過程中會帶動大幅度需求成長的必要材料(民生及工業),因此中油公司先國內業者前往布建及構築完整的石化產業鏈。在此前提下才會衍生中油的海外投資計畫。
報:但中油一直有興建新四輕的想法,是否要繼續在國內興建上游的輕油裂解廠?
曾:中油就是會講說,四輕能更新也很好,就開始編理由。我去環評會,台電那時候為了蓋深澳(電廠),說居民反對天然氣,現在要改蓋天然氣了,它卻說不出來(興建天然氣電廠的理由),我也很想打它。你(台電)這一段要講清楚,深澳廠區很小,天然氣的管拉不到,但你講成天然氣比較危險,所以居民反對天然氣,那(燃煤電廠蓋不成)以後要不要蓋天然氣啊?
興建新四輕必須先通過政策環評,你沒做,後面都言之過早。而就產業發展來講,第一,石化原料基礎在石油的煉量,等你蓋好(新四輕),台灣若跟世界潮流發展電動車,還需要那麼多石油?還有你哪來的石化煉量,這是另外一個要算的。我們不從環境面講,光從產業跟財務面就要想半天了。
四輕更新要從長計議,考慮財務面可行性跟產業發展趨勢。國際供應最近很怪,新加坡有神奇事情,汽油價格比原油價格低,等於是蛋糕加麵粉的價格比雞蛋低?傻眼,不知怎辦。這市場真的在動,是不是短期現象還不知道,奇怪現象已經跑出來了。亞洲過去發展投資就是這樣,對未來預期樂觀投資就進去了,等反方向起風了,廠都建了,一定會往後退。我若在台灣投資,面對全球產能過大,要不要投資?附加價值高的也是好策略。
朱:我補充,乙烯都是氣體,做出來就盡量變成固體或是液體,若它用便宜價格做成聚乙烯、聚丙烯來賣,產業一定會被影響,所以要高值化,不要再做聚丙烯,跟它對衝,珍貴的乙烯應該讓它附加價值多一點,才有競爭力。另外汽柴油需求,如果從原油輕裂出來一定有汽柴油,世界趨勢是盡量不要做汽柴油,盡量做石化原料來源。若還要新四輕,要跟國際比較,不是跟自己比。
如果真的台灣都沒有乙烯,可能從美國自己運過來,可能會變成液體,運輸比較方便,送到再還原變成乙烯,大家在研究這技術。未來趨勢就是很變動,中油當然是針對它自己本身的需求,可能還沒考慮其他的。
「石化產業發展綱領」已明白表示,未來台灣石化產業:
A.將不再新增新的輕油裂解廠。 B.既有的輕油裂解廠及其下游的石化製程將加速引進綠色製程(汰舊換新),另引進國外頁岩氣等新原料及新技術以取代新建輕裂(或汰換),也是跳脫以原油為原料之評估選項。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