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家兒的SOS
【寄養家庭老了】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阿公阿嬤成主力,寄養體系現危機
家扶基金會資深寄養媽媽鐘秀容,是26個孩子的媽。(攝影/蘇威銘)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台灣社會面臨高齡化的問題,協助安置受虐等失家兒的寄養家庭,也有高齡化的現象。不僅新加入寄養家庭者父母親以46~55歲為主,原有的寄養家庭父母也慢慢年長,有些人感覺倦怠或體力下滑不佳,只能卸下重任;這造成了寄養家庭總戶數減少,衍生的問題便是失家兒童最終只得安置在機構等場所,失去「家」的感受。

寄養家庭老了,失家兒安置、照顧工作拉警報。這群代理父母的年齡形同孩子的阿公阿嬤後,會造成什麼困境?《報導者》實際走入高齡寄養父母的家庭,分析寄養體系的銀髮衝擊。

下午4點半,高中二年級的小雲(化名)剛背著書包進房門,鐘秀容看到孩子下課,上前問:「肚子餓了吧,先吃點點心?」小雲還沒回答,卻因看見有人來採訪,臉上顯得有些害羞;鐘秀容觀察到小雲的反應,立刻告訴她:「不好意思的話,先把房門關上沒關係。」旁人看來,她們的對話就像祖孫倆。

鐘秀容是家扶基金會的「資深寄養媽媽」,67歲的她年歲已相當於孩子們的「阿嬤」,但不捨得若自己退休、原生家庭已無依靠的寄養孩子們又要面臨寄養家庭的轉換,堅守在寄養家庭行列,她說:「在自己體力允許下,盡力給她們一個家。」

10年來,55歲以上寄養父母增1~2倍

像鐘秀容這樣的「阿嬤級」,幾乎已成為台灣目前寄養父母的主力。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內,55歲以上的寄養家庭的媽媽,人數就從188人增至598人;寄養爸爸則由319人增至684人。新增寄養家庭戶數則逐年減少,10年減少了50戶。

高齡化的問題,讓新加入的寄養父母普遍年齡已偏高、服務年限縮短;而原本的寄養父母服務了漫長時光後也屆退休之齡、需要交棒。讓家庭數量不足的狀況,雪上加霜。

67歲高年級模範生,是26個孩子的媽
Fill 1
阿公阿嬤、寄養家庭、寄養體系
擔任寄養媽媽23年,67歲的鐘秀容是寄養家庭的高年級模範生。(攝影/蘇威銘)

67歲的鐘秀容,擔任寄養媽媽23年、已經照顧過26個孩子,相對於年輕的父母,他們這輩人確實相對能提供較多的空間及時間。她和先生開成衣廠,家裡原本就有閒置的空間,加入寄養家庭行列前,頂樓就出租給上班族,加減補貼開銷;擔任寄養家庭後,頂樓便作為孩子們的房間,讓孩子們擁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鐘秀容提到,20多年前台灣的成衣業已是夕陽產業,訂單紛紛移往東南亞、中國等地,她和先生決定關廠。休息後沒多久,她剛好前往高雄探視好友,發現好友正擔任家扶基金會的寄養家庭,專門照顧年紀較小的孩子,於是在朋友引薦下前往家扶基金會了解狀況,了解到有許多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有的從小流離失所、缺少愛和照顧,因而觸發她的母性。

觸法少年、性侵少女,都是她的寶貝

加上篤信佛教的信仰支持,鐘秀容決心投入寄養家庭工作,「我不敢照顧年紀太小的孩子,所以跟基金會督導討論後,以照顧國高中孩子為主,至少比較好溝通。」從那時起,鐘秀容沒有放下過她的使命。

23年來,鐘秀容的「孩子們」,有遭受性侵、父母親吸毒或坐牢的。她形容,這20年的人生,好比一部又一部的連續劇,孩子們給她的回饋有辛酸、也有感動。

隨著時代不同,她這個「媽媽」也不斷有新的考驗。鐘秀容回想20年前,照顧的寄養學童回到家只能看電視,而今幾乎人人有手機,孩子們當然希望有手機玩遊戲或上網、聯繫好友等,鐘秀容也認為,「與其禁止,不如透過管理來引導。」

為了和孩子們沒有代溝,鐘秀容經常參與基金會的各種課程,讓教育方式更加跟得上時代的變化。她說,隨著時代不同,孩子們的需求會變化、也更聰明,禁止他們拿手機反而引起反彈,因此,她會讓孩子們下課返家後有一個小時的使用手機時間,如果考試成績好,還可以延長些。她笑說,現在的孩子,要花更多「腦力激盪」,想方法和他們相處。

每回看到鐘秀容承受很大的壓力,她的兒女都勸說她退休。「但我很樂觀,我希望在我體力跟能力範圍內,盡量幫忙,讓自己的人生留下最好的Ending。」

但最讓她難受的,不是孩子本身的狀況、而是他們原生家庭的磨難。「當看到孩子與原生家庭的父親會面卻又被打,我心情很激動,」鐘秀容回憶,有次因為家扶基金會找不到寄養家庭,希望她幫忙照顧一名4、5歲的小男孩,「這個男孩來我家半年多時,有次前往與父母親會面,沒想到回來後,我發現他又被家長打,手腳都有被打的痕跡,他的父母親可能情緒無法控制,我當時覺得很心痛。」鐘秀容不忍孩子這麼小就遭遇這種情況,心想一定要盡自己能力好好照顧這個孩子,她一直到照顧這個男孩到7、8歲。

最深無奈:結案後再相遇,卻是孩子犯大錯

當然也有讓她傷腦筋的孩子。她提到,有名國中男生經常半夜跑出門,且會失蹤1、2天才回來,那段時間她常向警察局報案孩子失蹤,也常打家扶的緊急電話,請求後援。

這個孩子因父親吸毒被關、母親離家出走,爺爺一人無力照顧3個孫子,因此,弟弟妹妹與爺爺同住,他則輾轉被送至鐘秀容家。鐘秀容先想辦法和他拉近距離,每當他失蹤回來後,她從不會唸他或規定他不能外出去遊樂場,「我的法寶是,無論他翹家多久,回來後我會先給他擁抱,甚至問他是不是去打電動?在哪裡都有吃飯嗎?」甚至煮頓飯讓他先飽餐一頓,漸漸地,他卸下心防,告訴鐘秀容他窩在遊樂場時,因沒錢吃飯常餓著肚子。

後來這個孩子告訴鐘秀容,自己心理不平衡,因為「為何弟弟妹妹能留在家中,我卻要到外面寄養?」鐘秀容滿是心疼,最後跟他約定若一個月沒亂跑,就送他一台手掌型電動。果真,這孩子沒再亂跑,鐘秀容開心地送出禮物,也告訴他至少這個家是安定的,也不用煩惱下一餐在哪裡。孩子也慢慢去感受鐘秀容的關心和照顧,甚至開始懂得幫她照顧其他寄養的孩子。

不過,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名國中生的父親出獄後,寄養也就結案,原本鐘秀容希望等孩子的父親找到適合的工作,再讓他回到原生家庭,但小孩還是心急著想回家和弟弟妹妹一起。過了一陣子,有天,這孩子跑來按她家的門鈴,雖然規則上,結案的狀況,寄養家庭就不能再和孩子接觸,但她聽出孩子有點不太對勁,請他上樓。

「我心都涼了半截,因為我看到他的穿著跟樣子,就知道是那種跟在大哥旁的小弟,」一進門這個孩子便拉著鐘秀容的手,一邊哭一邊說:「阿姨妳要救我!」了解後才發現,孩子捲入了一起殺人案件。他告訴鐘秀容,回家後因父親沒工作,情緒不穩常打他和弟妹,他自己跑出門,還接觸了黑道,沒想到在教唆下犯下大錯。

鐘秀容先是拿了一本佛經給他,希望他好好唸經,平穩自己情緒,「畢竟承擔了一條人命,就得受懲罰。」因為孩子並非主謀,她告訴他要勇敢面對,出獄後更要重新來過。這是讓鐘秀容最無奈的一次,感受到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肩負壓力,但看到等著寄養的孩子,又不忍放手
Fill 1
阿公阿嬤、寄養家庭、寄養體系
面對每位寄養兒可能遭遇的「狀況題」,寄養父母往往要花很多心力解決,也承受很大壓力;對高齡者來說,更要用心跟上時代。(攝影/蘇威銘)

另個棘手的個案,甚至讓她一度萌生退意。有名個案的父親因不滿小孩被帶走,四處動用關係、打探消息,惡意中傷鐘秀容不肯將孩子還給他,鐘秀容那陣子備感威脅與壓力,「我兒子要我不要做了,我也暫停了一陣子。」等事件風波過後,家扶基金會的督導打電話想說服她,並請她有空到基金會,多了解正等著寄養的孩子。

「去了就上當了,當看到這麼多孩子等著寄養,我又覺得不忍心了,」鐘秀容笑說,每個孩子家庭都有不同的問題,不幫忙真的於心不忍。就因為放不下,讓她繼續了寄養家庭的任務。

「我兒子常希望我能真正的退休,只要有一位結案,就希望我不要再接個案了,」但鐘秀容卻如同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為了能和青少年有共同的話題,不僅上家扶基金會提供的課程,例如如何與青少年互動、溝通等,也不忘了解Facebook、YouTube等網路世界,「他們會試探我,問我英文或網路用語,」當然最重要的是能和這些孩子們站在同一立場,貼近他們的內心和需求。

鐘秀容笑說,以前開成衣廠忙到反而沒時間照顧兒女,「根本無法和孩子們好好溝通,」而今兒女看到媽媽對寄養的孩子們如此用心,常開玩笑說「很吃醋」。

寄養家庭高齡化的2大危機

寄養孩子的各種狀況,儘管有風波或阻礙,沒有讓鍾秀容打退堂鼓;但上了年紀、體力衰退,確實讓她感到吃力。再加上住處將面臨都更,恐無法繼續提供失家的寄養學童獨立空間居住,也讓她面臨退休的選擇。

鐘秀容說,現在體力確實是問題,因此很少照顧年紀小的孩子,而面對青少年就得和他們比機智,要花心思與他們溝通,尤其面對每位寄養學童可能遭遇的「狀況題」,往往要花很多心力解決,也承受很大壓力。但「每次去家扶基金會上課,了解到新進的寄養家庭流動快且不好招募,」她又覺得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只能希望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至少當自己走到人生最後時,對得起自己,我很盡心盡力在做,在幫助他們。」

和鐘秀容有著相同心情、用心跟上時代的高齡寄養父母,在家扶基金會裡不在少數。但不可諱言,部分高齡者因為觀念和背景,會有親職教育脫節的問題。

1.愛孩子變寵孩子,影響身心成長發展
Fill 1
阿公阿嬤、寄養家庭、寄養體系
負責寄養家庭工作20多年,在家扶基金會新北市分事務所社工督導范淑芬的經驗中,部分高齡寄養家庭父母,會有觀念上較固著的情況。(攝影/蘇威銘)

家扶基金會新北市分事務所社工督導范淑芬說,曾有一名60多歲的寄養家庭母親,接手照顧1歲的罕病孩子,照顧到孩子2歲時,因為潔齒的觀念和社工出現溝通障礙,「原因是這時應該開始教孩子潔齒及訓練自己吃飯,這名寄養媽媽認為孩子年紀小又可憐,堅持每餐餵孩子吃飯,雖然將孩子照顧得非常妥貼,但某種程度卻也讓孩子生活自理學習能力下降。」

後來孩子有齲齒的問題,社工要求帶孩子到牙科檢查時,這名寄養媽媽卻認為,「乳齒很快就換掉了,不用檢查。」范淑芬說,「這名寄養媽媽確實有愛這個孩子,但即便不斷在基金會上親職教養課程,在相關知識與能力上,仍舊非常固著。」

范淑芬坦言,部分年紀較高齡的寄養家庭父母,會有觀念上較固著的情況,也許這個寄養家庭母親在照顧1歲孩童時盡心盡力,但孩子逐漸長大到2歲、3歲需要生活教導時,可能就不適合,主因是她的教養知能與接受新知的意願太低落。針對這種狀況,基金會便會評估其適任性或是透過其他教育訓練,觀察其改變的情況。

「當然像鐘秀容來說,雖也是高齡寄養母親,但她會不斷求知、求進步,會是基金會希望其留任的對象,」范淑芬表示。

長期從事寄養家庭研究與實務的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張貴傑則認為,家庭的樣態,例如父母年齡、學歷等,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沒有太大影響,「真正影響的則是教養方式,因此,最重要的是寄養家庭用何種方法教養孩子。」

2.新進者年齡也偏高,寄養類型受限

寄養家庭高齡化最大的警訊,是對寄養體系的衝擊。張貴傑指出,現今寄養父母年紀超過50%為高齡,會讓寄養家庭的類型受到局限、寄養童的選擇性減少,「例如很多高齡寄養家庭較不敢嘗試帶幼兒,但以目前寄養家庭類型來說,卻是最缺少能照顧2歲以下的。」

持續高齡化的現象,會讓寄養家庭無法挹注新血,新進的家庭持續減少,僅仰賴舊有的寄養家庭持續服務。整個體系必須源源不斷「補血」,才能擋住高齡化趨勢。

據衛福部統計,2017年曾提供服務的寄養家庭父母的年齡超過50歲以上者佔了6成7、45歲以上者佔了8成6;同年新增的寄養家庭爸爸45歲以上佔了8成1、媽媽也占了7成1。

難補新血的原因

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處長周大堯分析了45歲以下寄養父母較難招募的原因,第一是台灣社會邁入晚婚晚生,生育孩子通常在30歲之後,45歲以下的族群,自己家裡的孩子都尚未成年,無法分身照顧寄養童;另一個因素是空間問題,基本上選擇的寄養家庭,都希望讓寄養孩童有自己生活空間,但在都會區,多數人居住的房屋在使用上通常剛好夠用,挪不出空間讓寄養孩童居住。

Fill 1
阿公阿嬤、寄養家庭、寄養體系
在社會結構變化下,年輕寄養父母加入的比例較過去少,尤其是都會區,更因居住空間小而難以有新血加入。(攝影/蘇威銘)

此外,經濟因素也是考量,雖然各縣市政府提供寄養家庭費用,但補助有限。寄養家庭每月照顧每個孩子的費用,以新北巿為例,2020年1月起,照顧2歲以下嬰幼兒每月25,000元、2歲到12歲為23,000元、12歲以上25,000元。

周大堯表示,光靠寄養費來照顧寄養孩童,以現今的物價,確實不太可能,對於較年輕的父母親來說,經濟因素也是考慮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考量是,很多人會擔心寄養孩童是否有行為偏差或疾病等問題,較難照顧。因此,很多人雖然抱持著愛心,以捐款方式協助他們,卻不敢投入寄養家庭行列。在多重原因之下,年輕寄養父母加入的比例較過去少,尤其是都會區。(延伸閱讀:〈為何青壯世代對擔任寄養家庭卻步?聽年輕救援老爸怎麼說〉)

重新檢視寄養爸媽退休時機

台灣從1981年開始試辦寄養服務,到了1999年制度化,當時訂定寄養家庭父母,依照一般的退休年齡、也就是65歲退休。不過,近1、2年來,衛福部、縣市政府與民間團體針對寄養家庭不足的問題,已討論是否可以延長寄養家庭父母的年紀。

周大堯表示,目前衛福部授權各縣市政府自行評估,而家扶基金會也認為年齡並非評估寄養家庭的唯一因素,並不堅持應限制在65歲,主要原因包括,這些寄養家庭已有豐富的照顧經驗,倘若他們以往的照顧服務紀錄和健康情形良好,尤其在目前寄養家庭不足的情況下,以基金會的立場,當然希望他們能繼續服務。

鬆綁65歲上限,強化評估留下優質高齡寄養家庭

目前針對65歲以上高齡寄養家庭的狀況,家扶基金會會由承辦人員進行是否適任的評估,再由專家學者招開審查會,評估其居家空間、是否有不良紀錄、行政配合情形、健康狀況等,若評估適任便可繼續服務。

周大堯也說,寄養服務確實需要照顧經驗的累積,新進的寄養家庭對孩童來說不見得較好,如果經過評估均沒有問題,基金會認為年齡不是寄養家庭的門檻與標準。

在年輕家庭「補血」逐年縮減的情況下,留下適任的高齡照顧者,是目前社福單位更實際的方法。

范淑芬表示,新北巿針對超過65歲高齡寄養家庭的做法,是評估照顧者的體力以及照顧品質,若狀況不錯會先讓他們繼續;同時也正在研擬新的辦法,希望取消年齡限制,譬如若超過65歲,每2年進行一次評審會,召集醫師、律師、社工師等討論寄養家庭條件是否能繼續提供服務,若條件可行,就不會受到年齡限制。會希望朝此方向規畫的原因是,這些服務已久的寄養家庭照顧品質好,且目前確實面臨招募不易的窘境。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表示,很多已65歲的長者身體狀況好且照顧經驗豐富,甚至有意願繼續擔任寄養家庭,針對此問題,2019年7月衛福部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召開會議,決議地方政府可鬆綁對於寄養家庭父母65歲的年齡限制,但仍應經過專業評估,盼能透過鬆綁,讓照顧品質優良的寄養家庭,繼續為社會服務。

張貴傑也認為,年齡並不是教養差異的關鍵,但上年紀確實可能讓體能下降影響照顧意願、或無力照顧幼齡寄養童。 未來亦可讓高齡寄養家庭退居二線、當成寄養家庭養分,讓高齡者成為年輕家庭的生命導師,也讓高齡化社會下,年長者不會只有「退休」及成為被服務者的選項。

索引
67歲高年級模範生,是26個孩子的媽
寄養家庭高齡化的2大危機
重新檢視寄養爸媽退休時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