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裡不只醫師辛勞,護理師也是靈魂人物,而急診室護理長更是得替急診前線醫護人員解決所有的問題──要快速篩檢病人、建立病人輕病和重症分流的程序、安撫醫護高壓力下緊張的情緒,甚至在緊急時刻還要「變」出各種就醫或檢查的空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以下簡稱「部桃」)的急診護理長黃欣萍正是如此,在COVID-19疫情期間,她和所有護理師得在高溫戶外穿起隔離衣,長時間無法吃飯、上廁所,協助病人做PCR篩檢,還曾經長達21天沒有回家。為了減少病人和同事遭到病毒感染的風險,還替醫院蓋起各種臨時「組合屋」,做為戶外篩檢和臨時重症病房。
以下是黃欣萍護理長的專訪。
急診護理師和其他科護理不同在於,急診護理師經常面對突如其來的急救場面,必須更加冷靜判斷。而且急診是一個團隊,互相補位很重要,什麼都要會做,我們就像是「八爪章魚」!
急診工作機動性很高,護理師膽大心細,要能舉一反三。因為來到急診的病患,並不是每一個都能清楚說出自己的關鍵病情,甚至有的可能因為病況表達含混不清,這時我們急診護理師的「檢傷工作」就扮演很重要的關鍵。進行檢傷分類時,必須在短時間內將患者分類、分科別以及分級別,對疾病的判斷要維持高度警覺。
比如說,如何判斷出心肌梗塞病人?急診護理師要想盡辦法詢問患者症狀,引導他們自己表達出來,像是患者如果手扶著前胸說不舒服,就要追問他:「胸口悶悶的嗎?那背部也覺得痛嗎?」得時時刻刻保有高度敏銳度。如果病人說胸痛、背也痛,就要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快速啟動團隊評估進行心導管或置放支架手術。
急診分很多區塊,內科、外科、輕症區、重症區等。病人通常來得快,即便在輕症區的護理師也要快速幫患者打針、發藥;重症區通常會有好幾名病患需要接上呼吸器,讓病人維持呼吸和穩定生命跡象,等待移至加護病房,我們就要保持警覺,因為插呼吸器的病人可能隨時會有呼吸不穩的生命危險。
至於外科區的急診護理師,動作更必須迅速,碰到車禍斷腿也要保持鎮定,協助處理傷口。如果碰到車禍導致患者兩處以上器官損壞,就要立即啟動醫院創傷小組,一刻都不能耽誤。
醫護人員面對來到急診室的病患,第一件事就是「檢傷分類」,依照就醫病患的危急程度,區分就診的順序,確保急重症病患能優先受到妥善治療。
急診檢傷分類共把病人分為1到5級,數字小愈危急:
- 第一級病人:復甦急救
- 第二級病人:危急
- 第三級病人:緊急
- 第四級病人:次緊急
- 第五級病人:非緊急
疫情期間,急診多了防疫區。即使患者快篩陰性,也要保持警覺,在PCR檢驗還沒有確認結果之前,都不能替患者做侵入性檢查,以免口沫等噴濺,導致病毒傳播。
從2020年台灣COVID-19疫情開始,到今年(2022)Omicron病毒引發的疫情高峰,為了讓來到急診的患者有更好的照護,我絞盡腦汁。最後在急診外,蓋了好多「違章建築」,搭建這麼多空間就是讓病患分流,除了因應大量湧入急診的民眾,也是避免確診者直接進入醫院內,造成病毒傳染。
急診外面的空地,都被我拿來蓋組合屋、戶外重症區等。我每天從院內2樓通道俯瞰,就能看到這些新增的違章建築,每一間都有它們重要的用途:例如組合屋可以讓等待採檢的民眾能在通風處等候;戶外重症區裡的設備齊全,有三合一血壓監視器等,能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
我服務的部桃醫院,是距離桃園機場最近的醫院,也是新興傳染病的應變醫院。COVID-19第一波疫情,都是從中國和國外境外移入的個案,部桃是接收最多個案的醫院。2020年1月時,我們就感受到情況不太對勁,我立即利用緊急救護用的充氣帳篷,讓懷疑感染的人在這裡等候採檢休息。不過,充氣帳篷讓民眾感到太過封閉、害怕在裡面會交互傳染,因此我又找來露營用的客廳帳,較為通風,就在這裡對病人問診及詢問TOCC等旅遊史。
- T 旅遊史(Travel history):14天國外旅遊情形,包括轉機過境國家。
- O 職業史(Occupation):平時從事什麼職業,是否為高風險類別。
- C 接觸史(Contact history):近期接觸及出入場所、參加集會活動等情形。
- C 群聚史(Cluster):近1個月內接觸的家人及朋友是否為風險個案。
傳染病疫情流行時,醫護人員詢問病患TOCC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讓醫護人員了解患者是不是有去過疫情嚴重的國家,或是有可能與哪些確診者接觸過,這些資訊都是醫護人員了解民眾有沒有感染可能性的評估依據之一。
民眾到醫院求診時,也要誠實回答,醫護人員才能依據這些資訊,找出可能的感染者,並立即預防及隔離。
後來急診室裡疑似個案愈來愈多,2020年2月20日,我先在急診設立「戶外護理站」,設計一道門放置採檢罩,讓民眾站在護理站外接受採檢,並要求護理人員穿隔離衣、戴面罩及N95口罩。那時冬天風大又寒冷,我也怕病人和護理人員受凍,所以又再蓋了組合屋,隔成6、7間小房間且維持通風,讓民眾可以安心等候採檢,也不必受風寒。
隨著疫情快速延燒,急診又湧入大量來做PCR篩檢的民眾,一下子我們醫院急診從平常每天300多人,暴增到700多人!我又緊急在急診室前方搭棚子,我們稱它是篩檢的「搖滾區」,並且採分流方式,讓沒有症狀、但疑似確診的患者在此等候,和一般急診病人分開,也是避免病毒在不知不覺中傳給其他病人。
我要做的事就是幫急診前線醫護人員解決問題。從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我腦中不停思考各種應變方式,只為了讓急診醫護在收治病人時更順暢。每項流程我都親自驗證可行後,才開始執行。
2019年11月,我才剛從門診護理長轉任急診護理長,也沒有想到,隔幾個月農曆新年到來,COVID-19疫情也悄悄從中國傳至台灣。其實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急診,那時看到車禍緊急送來病患,家屬哭紅雙眼,我也相當不捨。有感於人命的脆弱,那時我在10天後決定離開急診,沒想到最後依舊回到急診,且是在最緊急的時刻。
來到急診室後,我依舊對於生離死別很難以釋懷,每次看到家屬撕心裂肺地哭,我還是會跟著掉眼淚,同事們還跟我說:「阿長(護理長),你先去休息好了。」我確實是比較感性的人,也覺得急診不應該像大家所說的冷血。我們能夠感同身受,也才能真正用心協助每位來到急診的患者。
然而,為了給予家屬及患者支持的力量,現在看到忍不住難過的場景時,我總會先深呼吸,用最短時間調整心情,扮演好讓家屬冷靜,及安慰他們的角色。
其他科的護理師雖然不像急診護理師一樣,應對急診病患,必須節奏快速,但也絲毫不能馬虎。除了幫患者打針、發藥、評估心跳及血壓等生命徵象的基本工作,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病患帶知識回家」。
為了讓病患懂得照顧自己,護理師必須透過衛教,讓病患知道為何吃這些藥,並將藥物副作用、疾病照護、注意事項等細節告知患者及家屬。而且不同的家屬及病患,每個人的理解及吸收都不同,護理師必須耐心應對,以容易懂的方式解釋衛教知識,讓患者與家屬充分了解。
更重要的是,護理師也要不停成長,從剛開始僅接受醫師的指示來照護,到後來也要能夠觀察病患的病情變化,主動與醫師討論應透過什麼方式來改善病患的病情。
我們面對的是生命,必須要很有熱忱。如果只是例行給藥、打針,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很沒有成就感的工作。
護理工作生涯中,我覺得最難熬的一段時間,就是2021年1月我們醫院發生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的時候。
院內感染事件是很大的挑戰,尤其醫護人員心理壓力很大。當時醫院病房一個一個關,不只把病人送出去,醫護也擴大隔離。共有542名醫護至檢疫所隔離,醫院內總共21名確診個案,整個醫院幾乎剩下我們急診醫護能動用。
正是這種時刻,更要保持冷靜不能慌亂,還好早在2020年1月醫院啟動防疫會議後,我先告知院內,我要做急診門禁,出入需經過管制。醫護要從院內進入急診,必須經過我確認才能放行,而這項門禁措施,可以說是讓急診躲過部桃群聚感染事件的重要關鍵。
遇到危機必須臨危不亂,才能幫助自己下正確判斷。為了確保急診人力不受疫情影響,我規定院內醫護不能再從院內直接進入急診,要做診療或採檢的醫護,一樣得從急診入口進來。當時急診每天替300至400名醫護及匡列民眾採檢,甚至我自己也擔心波及家人,一度長達21天不敢回家。
那段時間原本擠滿人的急診,瞬間消失,所有民眾都不敢再到部桃。在部桃服務超過20年,看到醫院這樣的狀況,我相當難過,甚至一度擔憂,部桃以後會不會就這樣了,再也沒辦法回到正常的狀態。
那時有10名護理師剛來到急診不到3個月就遇上部桃群聚事件,本來以為同事的情緒大受打擊,我也曾詢問及關懷大家的情緒,但得到的答案都是:
「我們不會害怕,因為大家都在一起!」
這就是急診護理師不害怕、不退縮的寫照。
部桃群聚事件因匡列了許多民眾,必須通知民眾一一回院採檢。那時部桃醫護已被貼上標籤,不僅醫護自己,就連他們的孩子、家人也一樣,旁人害怕被傳染或不諒解為何醫院沒做好,我念國小的兒子被同學說:「你媽媽是護理長,你不要太靠近我們。」
不過,還是有民眾給予很大的鼓勵。有次替一對被匡列的夫妻採檢,但這對夫妻沒有責備,一直跟我們說:「我們只是來採檢,你們不要想這麼多,一定要加油!」
部桃群聚事件急診承受了極大的負擔,但同仁沒有人退縮。有天晚上7、8點左右,急診送來一名日前從部桃出院的患者,且接到的通知,到院時心跳停止,當時就懷疑這麼短時間且又曾住過院內病房,應該是感染新冠病毒。原以為大家士氣會受到部桃群聚事件打擊,當患者送來急診時,卻聽到護理師紛紛喊著:「我來、我來、我來!」真的很感動。
緊接著幾位護理師已穿好防護衣在急診外等著接患者,這就是「急診打不倒的精神」,雖然這名患者最後仍不治身亡,但家屬親眼看見醫護為了救治患者,緊急將患者送至負壓隔離艙,展開各種治療,分分秒秒都在搶救患者生命。最後家屬向急診醫護說:「你們真的辛苦了!」這在當時對大家來說,是很大的安慰。
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狀況,急診護理師必須要有很強的抗壓性。COVID-19疫情後,還是有很多年輕護理師想來急診,我總會問:
「急診外人山人海,你怎麼還敢來急診?」
讓人欣慰的是,這些年輕的面孔都對我說:
「不就是這個時候才更應該來嗎?」
這就是急診護理師工作的價值。
護理人員分為護理師及護士,想成為護理人員必須先經護理專門學校訓練、取得符合考試資格規定的學歷,且經過考選部所辦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醫事人員考試」及格者,才能領取護理人員證書。具有大學護理學系、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之護理系等學歷,且實習成績合格者,才能報考護理師執照。
「沒有準備好,千萬不要來急診。」這是我對每位想投入急診護理工作者的一句話。在醫師診治病人前,急診護理師要判斷好病情,準備所有需要的儀器。比如病患需插管,管子要先準備好,等醫師來接插管,或是準備照電腦斷層、聯絡X光拍攝等,沒有一刻能閒下來。雖然這份工作極具挑戰,卻能學到很多事情,讓自己快速成長喔!
文字/陳麗婷 踏入媒體圈10多年,採訪帶著我看見不同人的人生百態。
攝影/陳曉威 努力用影像連結訊息與感知、在溝通與表現之間尋找平衡。
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