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Reporter》

台電負債比逾9成,2025上半年電價凍漲:7張圖表解析長期影響
2025年3月28日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今年4~9月電價不調整,台電將持續虧本售電。圖為台灣電力公司總管理處大樓外觀。(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22~2024年,台電以低於成本價格售電,至2024年底累計虧損超過4,200億元。若台電財務持續惡化,台電將面臨資不抵債的破產窘境。

昨日(28日)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為照顧民生、穩定物價,2025年上半年電價不漲不降,維持民生電價每度2.77元、工業電價每度4.27元,平均電價3.75元,低於台電依《電業法》第49條電價公式估算、提交審議的基準電價4.096元。

在政府撥補台電虧損的預算被立院刪除、2025年上半年電價不漲,台電財務的惡化情況會如何?相較於國際,台灣電價始終被詬病太便宜,《報導者》梳理近年電價資料,並訪問長期研究電價制度的學者,分析在照顧民生、台電財務健全與兼顧淨零排放的多重目標下,台灣的電價費率和制度,有哪些調整空間?

電價確定不調整,台電2025全年估再虧500億

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2025上半年電價不調整,住宅電價維持每度2.77元、工業電價每度4.27元,平均電價每度3.7556元。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會後記者會上說明,本次電價審議會考量美國政府祭出關稅措施對國際經濟的影響,以及社會對於物價上漲的擔憂,為了照顧民生、穩定電價,做成此次決議,未來將持續向立法院爭取預算撥補台電,並向行政院爭取分配2024年度歲計賸餘彌補虧損。

經濟部原規劃於2025年撥補台電1,000億元,但未獲立法院同意,2024年追加預算挹注的1,000億元則有待立法院協商。面對媒體追問為何有信心爭取到立法院預算撥補,賴建信並未正面回應。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則表示,本次審議會上,台電公司依《電業法》第49條電價公式估算,提交審議的基準電價為4.096元,不論未來有無爭取到撥補,均會依法提供估算電價供委員會審議。

根據台電公布資料,2022~2024年台電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售電,售電量愈大,虧損愈嚴重。

以2024年為例,經濟部能源署統計台灣總電力消費,用電量最高的是工業部門,每年平均用電1,574億度、占55%,住宅部門每年平均用電則為534億度、占19%,但因電價未足額反映成本,2024年全年平均售電成本(包含發購電成本與電力配送成本等)每度3.71元 ,整體平均電價是3.48元,等於每賣1度電就虧0.23元。

翻查歷年台電財務決算報告,2013年後台電虧損逐年下降,至2021年底累積虧損減至416.8億元、負債比率84.1%,為近10年新低,且2021年稅前盈餘225億元。然而,2022至2024年台電連年虧損,每年虧損新台幣2,272億元、1,976億元、410億元,累積負債達4,229億元、負債比率逾92%。由於委員會決議電價凍漲,台電預估,2025全年將再虧損500億元
台電官員昨日表示,若四大開源節流措施推動順利,預估可將2025年虧損控制在332億元。台電推行中的四大開源節流措施為:精進發購電採購策略、提升線路設置費收入、活化房地產並向銀行爭取降低借貸利率、RE30綠能開賣帶來額外售電收入。
,預估至年底累積虧損約為4,700億元以上。
8成5住宅用電價低於售電成本,工業電價高於售電成本

回顧過去20年的住宅電價調整歷程,影響近7成家戶的330度以下住宅電價,在2008年達到每度3.02元階段高峰後便維持不變,直至美國頁岩油技術突破讓油氣產量大增,在2015年國際燃料價格大跌後,台灣也依循電價公式計算,連續3次審議調降住宅電價費率,並在2016年後維持近乎相同的價格至2023年。

2022年因為俄烏戰爭、疫情等因素,國際燃料價格大漲,使得台電每度售電成本大幅上升,但1,000度以下住宅電價依然凍漲,僅每月用電1,001度以上價格調整。2023年,住宅用電僅調漲每月701度以上民生用戶,直到去年(2024)4月,每月用電330度以下家戶才終於調漲3%。

直至今日,住宅平均電價每度2.77元,其中8成5的住宅用戶電價是低於台電公布的電價成本3.9元(2025年1月)
2025年1月成本約每度3.9元、2024年全年成本約每度3.71元。
至於工業用電部分,2022年6月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決議高壓電力調漲15%,但排除農漁、食品、百貨、餐飲、電影院、健身房等行業,並建議台電研擬財務改善方案;同年,經濟部也編列預算1,500億元增資台電。2023年,委員會決議低壓電力用戶調漲10%、高壓以上用戶調漲17%,但排除用電衰退10%以上產業,且農漁業及學校價格不變。2024年3月,委員會決議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調漲用電成長產業電價,並特別針對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IDC)為用電大戶,2024年3月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將IDC設立專屬分類級距,用電量0.5億~3億度以上者,電價調漲15%~25%。
調漲,用電衰退10%以上產業則調幅減半。

台電公布今年1月工業平均電價是4.27元,高於住宅用電均價,也高於台電售電成本。

2022~2024年的電價費率審議會議紀錄中,「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節約用電」這三組關鍵字反覆出現,顯示委員會試圖兼顧各方各面。眾多考量取捨之下,台電從2022年轉盈為虧,且年度虧損高達千億以上。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如果台電負債比例很高,可能影響到資產、投資決定,不利於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舉例來說,改善供電穩定性的10年電網建設計畫,就是在台電資產負債比達低點(84.1%)、財務相對健全後提出。他認為,政府應努力降低台電的資產負債比,不僅具有財務意涵,更意味著台電作為國營事業,能更好地發揮推動能源轉型與減少碳排的關鍵角色。

至於台電過去3年虧損原因,長期深入研究各國電價制度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鄭睿合解釋,雖然台灣進口能源依存度
台灣2024年的進口能源依存度為95.62%,是歷史新低。該指標公式為:(能源進口−能源出口)/(自產能源+能源進口-能源出口)*100
隨著推動再生能源略有下降,但燃煤、燃氣的發電量占整體逾8成
2024年燃煤發電占整體發電量39.3%、燃氣占42.4%、核能占4.2%、再生能源占比11.6%,為再生能源首度突破1成大關。
、燃料又高度仰賴進口,使發電成本漲跌與國際能源價格緊密相依,「雖然天然氣及燃煤的成本近期有降,但還是比俄烏戰爭開打、疫情爆發前貴了將近1倍,(台電的售電成本)勢必變貴。」
他也認為,持平而言,目前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比例很小,儘管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較高,但他認為總體影響不大,並非台電虧損主因,政策性負擔
指影響台電收益的重大政策負擔,如各類用電優待、電價費率計算公式所訂漲幅上限、配合政府COVID-19疫情紓困方案減收租金等。
過大更值得細究:「2016年以前台電並不存在太高額的政策性負擔,政策性負擔來自後續能源價格走高,但台電又無法漲足電價。」他進一步點出,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是因為電價穩定準備金
2018年電價穩定基金未設置前,台電若有超額盈餘會直接回饋用戶;《電業法》修正後,新版電價公式上路,並設置電價穩定基金,規定台電若有超額利潤要存入基金,未達合理利潤時則可從中收回,減緩電價短期大幅波動。
撥補台電,台電才不致於產生鉅額虧損,2022年電價補貼又更為明顯。 然而,電價準備金餘額已在2022年撥補台電未足額利潤時歸零
2022年台電未達利潤2,942億元,決議將當時剩餘的電價穩定準備金全數提撥(共404.33億元),電價穩定準備餘額歸零。
,加上增資、舉債空間也非常有限。如何弭平歷史虧損,並減少未來售電虧損?這將是台電未來的兩大難題。
電價凍漲、爭取立院撥補「治標不治本」,學者:建議電價合理調整
Fill 1
鄭睿合與趙家緯都對這次電價審議決議繼續虧本售電表示遺憾,認為電價應足額反映成本。圖為台電營業處的繳費櫃檯。(攝影/陳曉威)
鄭睿合與趙家緯都對這次電價審議決議繼續虧本售電表示遺憾,認為電價應足額反映成本。圖為台電營業處的繳費櫃檯。(攝影/陳曉威)

對於本次電價審議決議不足額反映台電成本、經濟部主張以撥補因應潛在售電虧損,趙家緯、鄭睿合均表示遺憾,並指出以撥補因應2025年的潛在虧損,是治標不治本。

鄭睿合表示,前幾年以全民納稅錢撥補台電,是寄望國際能源價格快速回落,「但隨著時間過去,能源價格並沒有如想像中降得那麼快,政府撥補也已經被證明並不是可行的方法。」他直言,時至2025年還將希望寄託於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下跌,並以撥補弭平潛在售電虧損,「是把命運交到外在市場,不是理性的決策。」

趙家緯認為,「以撥補回應過去3年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極端狀況沒問題,但今年開始國際燃料價格逐漸下降,必須讓電價回到正常情況。」他質疑,這次的電價決議,一邊放手讓台電再虧500億,一邊又主張爭取撥補,兩者有所矛盾。

趙家緯、鄭睿合也擔憂,以過往經驗來看,選舉年之前幾乎都不會調漲電價,而今年9月電價審議會(註)
2015年立法院審議通過新電價費率計算公式,此後每半年召開一次電價審議委員會檢討費率設計,開會時間通常為3月與9月。
適逢2026年地方縣市首長選舉之前,很可能因政治性的考量,繼續維持台電虧本售電。

鄭睿合語重心長地說,既然台灣已立法通過電價公式,就應該按公式足額反映成本,「不應該讓權宜的作法,壓過法治。」他呼籲政府,「有些決策做下去要有點勇氣,也許不會獲得掌聲,但終究會獲得肯定。」

假設發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大幅改變、國際能源價格回落速度不如預期,究竟該如何調整住宅、小商店、工業用等各級距費率,才能讓台電逐步邁向財務健全、兼顧能源轉型又照顧民生?依據電價相關實證研究與學界分析,依照用途、級距細緻地設計調整方案,是可行策略。

I. 住宅電價:考量「階級負擔差異」調整電價,符合公正轉型也促進節電

趙家緯表示,台電近年調整電價的方式愈趨細緻,「非常值得肯定」。他強調,面對目前的問題,「決定電價要調或不調,可以考量愈來愈多的條件,讓我們電價合理化。」

他建議未來可調漲每月用電度數達700度的住宅電價,「因為全台灣收入前20%的那群人,剛好也會是(每月)用電量700度甚至1,000度以上
根據趙家緯的研究,2022年全家戶所得占全台灣前20%的家庭中,電費占收入比例約為1%;收入為最後20%的家戶,電費占所得比例約2.1%。
,有能力負擔更多電費的人,漲幅應該要更為顯著。」至於700度以下的民生電費,他認為去年已經調整過,今年下半年較無調漲必要,即便目前住宅用電低於售電成本,但他認為:「補貼每月用電330度以下的住宅和小商店,可以矯正階級性的負擔差異。」

他指出,2023年台灣電費占家庭所得比例為0.92%,相對韓國為2.8%、日本為4.3%,台灣一般住宅的電費負擔比例明顯較低,但韓國在2016年後調整用量最高和最低級距單位後,兩者電價達到近10倍,台灣則是3倍,「仍有進步空間。」

此外,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顯示,2021~2023年間台灣電價調整幅度低於同樣大幅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的日本、韓國。鄭睿合主張,雖然台灣、日本的住宅電價都在2022~2023年獲得補貼,但差異在於「2023~2024年日本要回收先前的補助,讓住宅電價微漲」。

鄭睿合主張,住宅電價調整應依循經濟學理論,考量效率性、使用者付費原則,發揮價格機能,以最佳配置資源。根據他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團隊的研究,台灣家戶平均用電量與家戶平均所得呈正相關。以2023年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家庭基本收支調查推估,全台灣每月用電量331~500度、501~700度級距的用戶數超過600萬戶(註)
該研究使用之家戶數為主計總處透過抽樣整理推估,不同於台電以電表計算且包含空屋家戶之數據。
,且這些家庭的年均所得也超過新台幣100萬元。
因此,他建議針對不同用電級距的使用者設計漲幅,「比如每月用電量超過1,000度的用戶多漲一點,那330度以下的用戶,不一定要漲這麼多。」他的研究也發現,台灣能源支出占總所得比例
「家戶中每個月能源支出(包括電費、油料)大於或等於總收入10%」是國際上經常被用以衡量能源貧窮的指標。中華經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台大經濟系與土木系均曾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共同指向「台灣能源支出佔家戶所得比例」不算太高,整體而言能源貧窮情況並不嚴峻。
大於10%、面臨能源貧窮挑戰的家庭,占全台總戶數不到1%
若以2024年總戶數估計,全台1%家戶約為9,400戶。
,意味著「大多數的人基本上都能夠負擔電費」。

針對電費負擔沉重的家庭,鄭睿合建議參考新加坡的制度,針對能源負擔較為吃重的家庭發放「氣候優惠券」(Climate Voucher),鼓勵購買節能省電設備、減輕電費支出,或直接給予現金補助以支應電費,避免排擠其他家庭消費。

他也認為,政府未來若要調漲住宅電價,可參考日本作法以「減收」方式協助民眾逐步適應──讓電價合理調漲,但設置緩衝期,緩衝期內每度電先以較低的價格設算,一段時間後才以調漲後的新電價收費。

除了階級公平,依照用電級距細緻化設計費率,也能確保以價格抑制家庭用電的效果。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楊睿中的研究比較2018年2022年兩次電價調整對家戶用電行為的影響,結果指出,2022年的電價調漲幅度較2018年高,但平均家戶用電量的下降幅度卻反而更小、節電效果較差。

楊睿中說,箇中因素在於2018年調漲501度以上的用電級距,2022年則只調漲1,001度以上的用電級距,「但用電超過1,000度的家戶,大部分收入超級高,不管(電價)漲多少,占所得比例都非常低,他們沒什麼感覺。」反而是2018年針對501度以上級距調漲,促使一群有經濟能力負擔電費,但仍會對電價上漲有感的家庭節約用電。

他據此建議,可針對每月用電超過500度的住宅電價調漲來抑制用電量,「這對大部分的民眾影響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會建議調漲501度以上的民生用電。」他解釋,從數據看來 2017、2018、2021和2022年,各村里家戶月均用電量的平均值介於282~296度,家戶月均用電量第95百分位,也僅為442~480度,如此調整符合公正轉型原則。

II. 小商店、工業等營業用電:應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
Fill 1
2024年10月時工業用電曾調漲14%,對於未來是否該調漲,學者看法不一。圖為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廠房以及高壓電輸電線塔。(攝影/陳曉威)
2024年10月時工業用電曾調漲14%,對於未來是否該調漲,學者看法不一。圖為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廠房以及高壓電輸電線塔。(攝影/陳曉威)

針對小商家電價未來調整方向,學者看法不一。根據台電數據,2022~2023年小商店電價有20個月低於台電售電成本,直到2024年6月小商店電價才穩定高於台電的售電成本。

鄭睿合認為,過往小商店售電,使得調漲電價具合理性,「就是把過去的補貼反映回來,可考慮讓售電成本跟小商店的平均用電價格一致,或者考慮先漲價至虧損部分8成,以減輕小商店負擔。」他強調,若成本高到無法負擔,「做生意的人自然會思考轉型或退場」,而調漲電價的長期好處在於「促進小商店提高營業效率」,或改採節能效率高的設備,「帶動節能產業商機」。

他強調,工業、小商店、住宅絕非「電費可負擔能力從高到低的階序關係」,應該看見這三類使用者的內部異質性作電價調整,因為每個類別中都有「很會賺錢跟不會賺錢的(電力使用者)」。

趙家緯表示,與其調整小商家電價,不如優先考慮調漲特高壓電力電價
工業用電分為低壓、高壓與特高壓用電三類。2024年下半年電價調整後,工業電價整體平均售價為每度4.27元。但是,趙家緯檢視台電簡明月報和電業年報資料發現,如果將2024年上半年較低電價的情況納入考慮,全年而言特高壓2024年每度電價3.43元,仍低於售電成本3.71元,處於虧本售電狀態。
,確保該項售電損益兩平。他解釋,「2023年以後工業用電平均電價高於住宅電價,代表過往各界批評的『讓街口的咖啡店老闆去補貼台積電』的情況已經改善。」他認為,這意味著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有效落實在大用戶身上,值得肯定。

鄭睿合指出,由於工業部門用消費量體較大,工業電價微幅上漲就能夠快速幫台電增加上百億收入、迅速補虧損。不過,他話鋒一轉,表示並不支持工業電價調漲,因近年工業電價反映成本的幅度已跟國際不相上下,「但理論上工業用電從電廠出來到用戶的過程中,不需要很多輸配電設備,供電成本比較低。就像批發價該比零售價便宜,但是,2023年後,台灣的工業電價比住宅電價貴了,違背許多先進國家是工業電價比住宅電價便宜的情況。」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電價資料,2020~2024年日本工業電價對民生電價比值(即工業電價除以民生電價的值)落在0.63~0.82,韓國為0.87~1.06,台灣則是0.92~1.23,代表台灣的工業電價相較住宅電價費率高出許多。鄭睿合相信,「工業電價應該要是住宅電價的8折或9折,也就是比值0.8~0.9比較適宜。」

雖然,台灣呈現工業電價比住宅電價貴的「特殊現象」,但相較於鄰近的韓國、日本,台灣工業電價仍屬便宜,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溫麗琪就認為工業電價仍有調漲的空間。她以半導體業為例解釋,「電價成本占售價的比例微乎其微,那電價上漲並不是那麼可怕。」

她認為,一味地抑制工業電價上漲,反而延緩節能產業發展,不利台灣轉型,「很多國家因為電價較高,非常多節能的選項也跟著出現;如果電價不上漲,除了無法反映成本以外,我們也缺乏經濟結構調整的驅動力、看不到電力排碳係數
指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方式為: (發電業及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躉售公共售電業電量之電力排碳量-線損承擔之電力排碳量)÷ 公共售電業總銷售量
往下降的可能,會離國際愈來愈遠。」
電價調漲將推升物價?學者:影響有限
Fill 1
趙家緯認為,電價調漲對於民眾最直接的影響除了民生電費增加,也造成一般物價調升的預期心理。(攝影/陳曉威)
趙家緯認為,電價調漲對於民眾最直接的影響除了民生電費增加,也造成一般物價調升的預期心理。(攝影/陳曉威)

電價和推升物價的關聯性,也是本次電價費率審議會召開前各方攻防焦點。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3月13日在立法院答詢時回應,根據前幾波電價調整情況,電價調漲推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有限。3月20日央行理監事會後,央行進一步說明,假設電價、台鐵票價及台水售價於今年4月起調漲,並以電價漲幅8%情境推算,對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直接影響約0.15個百分點,預計推升至2.04%,將高於行政院主計總處先前預估的1.94%

住宅、小商店、工業電價調漲,對物價推升的效應又有哪些差異?鄭睿合指出,電價在CPI計算中權重僅11.52‰ ,並不是推升物價非常根本的原因。而小商店整體用電量大約占全國用電量的8%、占全國服務業用電量約38%,「就數據來看,電費並不是服務業最大的成本,人工才是。」他認為,調整電價未必會馬上反映於商家的售價之上,仍有多種可能的劇情發展,比如:商家獲利能力佳,故選擇自行吸收,或商家因此改變營業模式提升效率,來抵銷電價上漲的衝擊。

趙家緯也指出,去年大幅調漲電價時,經濟部很努力向社會說明對物價影響有限,「但這次又以物價穩定當理由(不調漲電價),有點自相矛盾。」若以6~8%的漲幅估計,對今年CPI的影響幅度真的不大。

但他認為,討論物價上漲的困難點在於「心理性的通膨
保留受訪者原用詞,指經濟學「預期性通膨」概念,指大眾預期通貨膨脹發生,提前採取各式補償性行動,最終引發物價上升。
」較難掌握,民眾感受與實際數字往往有落差,「除非小商店完全被排除不漲價,不然很難說服一般大眾電價調整對物價影響有限。」

至於工業電價,趙家緯從經濟部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資料推估,電費支出占整體製造業營業支出的比例約在2.1%左右,而六大耗能產業(水泥業、電子業、紡織業、造紙業、化工業、基本金屬製造業)以及塑膠製品業占比較高,約3%~3.6%,「過去3年來的電價漲幅,大概讓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上升0.9%,我相信這對於整體營運並不會有太大的衝擊。」

鄭睿合也認為,工業電價屬於中間財
指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出,並非最終供消費者使用的產品,而是用於製造其他商品或服務的投入。例如,鋼材可作為汽車製造的中間財。中間財的價值會被包含在最終產品的價格中。
,企業可能會把成本轉嫁給下游。尤其台灣不少產業以出口為主,「不一定會把通膨留在國內。」他也補充,向全球輸出通膨並非鼓勵之事,長期而言仍須調整能源結構,壓低成本並降低碳排。
台灣電價制度還有哪些調整空間?
Fill 1
台灣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效能受季節影響,各季發電成本不同,學者建議未來電價應更即時反映發電成本的變動。圖為位於林口沿海的台電風機與火力發電廠的高壓電纜。(攝影/陳曉威)
台灣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效能受季節影響,各季發電成本不同,學者建議未來電價應更即時反映發電成本的變動。圖為位於林口沿海的台電風機與火力發電廠的高壓電纜。(攝影/陳曉威)

依照現行制度細緻設計費率,針對住宅、小商店和工業電價的使用者特性進行仔細考量,是學者眼中台電邁向財務健全、兼顧照顧民生和淨零排放的第一步。此外,長遠來看,台灣電價制度也應進一步改良,尤其是增加費率彈性,並將未來能源轉型成本納入考量。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台灣目前半年調整一次電價,導致「電價難以即時反映市場供需的緊張」,因此建議台灣電價制度應逐步朝著浮動電價、分群定價邁進。屬於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鄭睿合解釋,一年四季發電機組的使用情況不同,成本也不同,應該也要有更適當的機制及時反映成本,「比如說冬天很大部分會使用風力發電,那時候成本會跟夏天不一樣。」他舉例,可以考量從夏月、非夏月進化到春、夏、秋、冬電費,更靈敏地反映電價。

至於分群電價,他認為精神在於讓「真正需要電的人去買那一點電」,應依照住宅、商家、工業等不同需求和供電成本不同,而有不同的計費方式。以綠電來說,家戶並不受碳盤查規範,「基本上有電就可以」,綠電應該讓真正需要的企業去買,「不需要把綠電的價格反映在住宅電價上。」

在趙家緯看來,電價「不是簡單反映成本而已」,還是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工具。他建議,長期而言,台電應考慮提前將投入能源轉型所需的資本反映在電價中,「舉例來說,台灣以2030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30%為目標,但轉型過程中需要成本投入,這些應在未來5年逐步平均攤提,而不是等到2029年才講。」他不諱言,下一階段大眾必須務實面對的問題是:「你願意為了讓台灣能源轉型,多付(每度)0.2元的電價嗎?」

Fill 1
未來該如何兼顧利潤、效率與能源轉型?留待經濟部與台電務實面對。(攝影/陳曉威)
未來該如何兼顧利潤、效率與能源轉型?留待經濟部與台電務實面對。(攝影/陳曉威)
索引
電價確定不調整,台電2025全年估再虧500億
電價凍漲、爭取立院撥補「治標不治本」,學者:建議電價合理調整
台灣電價制度還有哪些調整空間?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