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劣化、外力破壞,1月接連發生斷纜事故

海底電纜斷裂危機下,台灣維繫「數位生命線」的應變挑戰
海底電纜乘載全球超過95%的數據傳輸,是各國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圖為2012年11月時日本電信公司KDDI正在鋪設連接日本到新加坡的海底電纜,工人們將一條海纜從停泊在千葉縣南房總市海灘的船上拉出。今年(2025)1月,台灣東北方海域的TPE國際海纜受損,便是由KDDI的海纜船進行搶修。(攝影/Kyodo News Stills via Getty Images)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今年(2025)1月,台灣接連發生海底電纜斷裂事故。先是1月3日上午,位於台灣野柳東北方海域的國際海纜,疑是遭搭載中國船員的喀麥隆籍貨輪「SHUNXIN 39」拖錨導致海纜受損,引發國內外關注此舉是否為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

隨後,1月15日,國內的台馬3號海纜全數中斷;1月22日,台馬2號海纜也發生障礙,連接馬祖的兩條海纜全出問題,中華電信當日緊急啟動微波備援方案,以防馬祖通訊中斷。與人為因素受損不同,這兩條台馬海纜經研判均是芯線老化所致。

每當海纜斷裂,台灣總得仰賴少數國際海纜船前來搶修。為何台灣無法自行維修?海纜的修復又是如何進行?一連串的斷纜危機,已浮現台灣在緊急應變與海纜韌性上的重重挑戰。

海底電纜猶如「數位生命線」,乘載全球超過95%的數據傳輸,從日常的語音通話、看串流影片、到ATM提款,以及國際貿易、軍事資訊等,全得仰賴海纜進行傳輸,是各國重要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

只是,海纜雖為各國通訊命脈,卻十分脆弱,海纜故障時常可見

根據國際海纜保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able Protection Committee, ICPC)統計,全球每年約發生150到200起海纜故障,當中約70%到80%是由於商業捕魚活動和船錨所造成,其餘原因則包括磨損、設備故障或自然災害。

至於台灣,根據國家安全局統計,近3年我國周邊海纜平均每年發生7到8次斷纜,其中原因除了芯線劣化外,還包括中國大量抽砂導致海纜裸露損害、漁船拖網捕撈扯斷海纜、大型貨輪下錨勾拖損壞海纜,以及中國權宜輪偽掩活動
中國權宜輪指中國船隻的持有者將船籍登記於其他國家。因第三國籍船舶非屬敵對勢力,行經我國周邊海域依國際法可主張「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不過此一行為已成為境外勢力對我國灰色地帶威脅之新型態樣。
致生勾損。

台灣海纜近年的受損頻率是否有所異常?中華電信雖表示,近期海纜被破壞情況並無顯著增加,但數位發展部次長闕河鳴接受《報導者》採訪時則強調,「這些人為意外在這兩年有增加趨勢。」

審計部2023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則指出,2019年至2023年間,國內海纜發生外力破壞或推擠受損案件計有36件,年平均故障約7件,2023年高達12件。

海纜斷裂影響有感嗎?台灣搶修為何受限國際調度?

1月初,台灣連接美、日的國際海纜「橫太平洋快速海纜」(TPE)損害,被認為可能是中國權宜輪所為,不過目前仍未有充分證據證實,全案正由基隆地檢署偵辦。

事實上,台灣分別有14條國際海纜
台灣業者以中華電信投資參與最多,另有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少數投資。
登陸,還有6條連結台澎金馬的國內海纜
全由中華電信建置,包括台馬2號、台馬3號、台金2號、台澎2號、台澎3號、澎金3號。
。若只是單一條海纜受損,因海纜間能相互備援,對於訊號影響並不大,以1月受損的TPE國際海纜而言,中華電信啟動其餘海纜備援後,相關服務於短時間內就已全數恢復正常。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暨執行長黃勝雄解釋,台灣使用到TPE國際海纜的訊號量並不多,斷纜對民眾日常多無影響,就商業用途、數據流量而言,台灣海纜的頻寬綽綽有餘,「嚴格講,如果單一條海纜斷裂的話都不危急。」

只是,台灣連接馬祖的海纜僅有兩條,金門則僅有一條連接台灣、另一條連接澎湖,黃勝雄認為平時彼此備援也算充足,「斷了一條,另一條可以100%負載,但兩條一起斷的話就差很多,(數據流量)等於零了。」

雖有微波備援能支援離島通訊,不過黃勝雄也指出,訊務轉換過程未必平順,且頻寬優先提供給政府、銀行、醫院等關鍵基礎設施通訊服務,對於一般民眾上網使用仍會有所受限。

遑論若是衛星備援,頻寬更是遠遠不足。黃勝雄說:「全球有沒有訊務從海纜切換到衛星的?商業上從來沒發生過。」他比喻,海纜的吞吐量像是石門水庫,衛星就像是一條水管,解決不了斷纜問題,但發展衛星確保軍政體系運作,仍是必要。

以海纜、微波、衛星傳輸數據,有哪些差別?

現代海纜藉由光纖技術,能以極快速度將大量數據傳輸到另一端點,乘載全球超過95%的資訊流量。每條光纖直徑與頭髮直徑相當,由絕緣材料包裹、外層鎧裝後,組成海纜鋪設於海底。

微波通訊則不需要纜線等固體介質,當兩點間直線距離內無障礙時就可以使用微波傳送,因此微波站須建設在海拔高度較高的山上

衛星通訊系統則依衛星飛行高度,可分為同步衛星、中軌道衛星及低軌道衛星3類,三者應用不同,同步衛星主要用於電視轉播、廣播、氣象雲圖,中軌衛星則多用於衛星定位、導航,低軌衛星則可用於即時反應的應用,如上網。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使用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低軌衛星星鏈(Starlink)服務,讓衛星應用受全球注目。為強化重大災害或戰爭發生時的通訊網路韌性,台灣也已推動中低軌衛星布建,但台灣考量法規與據傳可能有國安疑慮,尚未與SpaceX合作,而是優先與其他歐洲公司合作,分別是英國OneWeb低軌衛星服務、盧森堡環球衛星公司SES S.A.所提供中軌衛星連接服務。

海纜、微波、衛星三者的傳輸容量差距非常大,中華電信高層曾分析,海纜頻寬是以TB為傳輸單位、微波通訊是以GB為傳輸單位、衛星則以MB為傳輸單位。

依據數發部2022年9月的報告,台灣對外國際通信及本島與離島間通信的系統,海纜的傳輸容量約為83Tbps、微波約為60Gbps、衛星則約為2Gbps。

以台馬間通訊為例,數發部指出台馬2號頻寬容量為550Gbps、台馬3號為560Gbps、2026年6月完工的台馬4號則為200Gbps。至於微波備援,則共12.6Gbps,已高於馬祖平日流量高峰9.5Gbps,另有9個非同步衛星設備。

所幸,1月的這3起斷纜事故都未釀大規模斷網災害。1月22日出現故障的台馬2號海纜,已恢復部分芯線
台馬2號海纜有12芯,若芯線未全數斷裂,仍可由部分芯線進行傳輸。台馬3號海纜則有24芯,今年1月15日全數斷裂。
傳輸;中華電信也正進行台馬2號與3號海纜的搶修工作,所請的新加坡籍海纜船「Cable Retriever」已順利來台,雖受海象不良影響,但有望本月底前會先修復完成台馬3號海纜。

至於1月3日發生故障的TPE國際海纜,則在1月13日時,由日本籍海纜船「KDDI Ocean Link」抵達台灣外海的海纜故障區域進行搶修,費時近7天後,於1月20日晚間完成搶修,早於原先預估的1月底

事實上,此次TPE國際海纜的修復速度,以及台馬海纜斷裂的影響,都有別於2023年2月時,馬祖曾發生過的斷纜危機。

2023年2月2日,台馬2號海纜疑遭中國漁船損害,隔不到一週,2月8日,台馬3號海纜又疑似遭中國籍貨輪下錨而斷裂,當時馬祖民生、經濟皆大受影響,僅能靠頻寬不足的微波維持部分需求,多數民眾難以上網、馬祖形同孤島,直至3月底修復完其中一條台馬3號海纜,才終於結束馬祖深陷約50天的網路黑暗期。

而當時的搶修速度,還已是成功爭取提前的結果。台灣沒有專業的海纜維修船,中華電信原本洽請多家國際海纜船,皆無暇立即處理,當時預計最快得等到該年(2023)4月20日才能抵台搶修

Fill 1
台灣加入兩大維修船區,6艘海纜船可來台修纜

為何海底電纜斷裂,維修速度差異頗大?台灣目前的現實是,一旦海纜發生故障,就得仰賴國際海纜船的支援,而海纜維修序位則是國際海纜優於國內電纜。究竟海纜維修機制如何運作?又有多少船隻能進行維修工作?

全球海纜的維修作業主要依循兩種類型的協議進行──6個聯盟維護協議
包括東南亞與印度洋海纜維護協議(South East Asia and Indian Ocean Cable Maintenance Agreement,簡稱SEAIOCMA)、橫濱區海纜維護協議(Yokohama Zone Cable Maintenance Agreement)、兩大洋海纜維護協議(2 Oceans Cable Maintenance Agreement)、地中海海纜維護協議(Mediterranean Cable Maintenance Agreement)、 北美區域海纜維護協議(North America Zone Cableship Maintenance Agreement)、大西洋海纜維護協議(Atlantic Cable Maintenance Agreement)。
與至少4個私人協議
包括亞太區船舶維護協議(Asia Pacific Marine Maintenance Service Agreement)、大西洋私人維護協議(Atlantic Private Maintenance Agreement)、南太平洋維護協議(South Pacific Maintenance Agreement)、E-marine公司的維護協議。
,每個協議皆涵蓋全球不同區域。前者由多個海纜業者共同參與,透過資源共享來分攤維修成本與服務。私人協議則為個別海纜業者與船舶業者的雙邊談判,海纜業者能更直接掌控維修條款與服務內容。

中華電信向《報導者》表示,台灣目前已加入橫濱船區(YOKOHAMA)及東南亞與印度洋船區(SEAIOCMA)兩個海纜維修船區,共有6艘海纜船可來台修纜,船則屬於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

熟悉海纜維修的業內人士進一步向《報導者》解釋修復流程,當確定海纜發生障礙後,業者會向協議的維修船區申請海纜船維修。

海纜船則會依據自身目前排定行程、合約內容、備品及備纜調度、漁季、天候狀況、海域使用申請、配合管轄法規,規劃修纜行程並提報給海纜業者,業者同意該行程、價格後,海纜船才會出動進行修纜。

費用部分,國際海纜為聯盟共同投資分攤;國內海纜的修纜費用則由中華電信自行支付,修一次的費用通常為1、2,000萬元。

中華電信也指出,若該船區有多條海纜同時故障,就得依照船區維修規則排隊,若無其他海纜故障,船區即可立即前來修纜。至於目前國際海纜維修船的量能是否足夠來台修纜?中華電信則回應,「尚稱足夠。」

台馬海纜修復阻礙:曾遇中國海巡船干擾、排序不比國際海纜

只是,即便中華電信認為維修量能足夠,卻也難保不會再發生如2023年2月那般,台馬海纜全斷、又找不到船來修的窘境。

闕河鳴受訪時坦言,當年台馬海纜的修復確實花了較長時間,其中台馬2號海纜更是費時4個月23天才修好,超過國際海纜的平均維修時間,其中一個原因是「受到中國海巡船的干擾」。

據聞,當時海纜修復採公開招標方式,最初由韓國公司得標。然而,當該公司派遣維修船前往馬祖海域時,因該位置同時位於中國的經濟海域內,遭到中國海巡船干擾,導致修復作業受阻,最終韓國公司選擇棄標。闕河鳴指出,「顯然這些都是不正常的干擾。」後續又得重新招標,才延誤了修復時程。

此外,國內海纜全屬中華電信建置,維修排序低於國際海纜。因為國際海纜大多由許多業者共同投資,像今年1月受損的TPE國際海纜,除了中華電信有投資外,還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美國等電信公司。闕河鳴表示,這些業者除了共同出資鋪設海纜外,也投資專門的維修船隊,並在日本大阪等地設有基地,「海纜跟修復船的股東結構幾乎是一致的,所以在排修復的行程中,會有比較高的優先權。」

Fill 1
2023年2月,兩條台馬海纜疑遭中國船隻損害,造成馬祖約50天大規模斷網,如圖中的渡輪售票機也因此關閉。然而當時的搶修速度還是向國際海纜船爭取提前的結果。(攝影/Johnson Lai/AP Photo/達志影像)
2023年2月,兩條台馬海纜疑遭中國船隻損害,造成馬祖約50天大規模斷網,如圖中的渡輪售票機也因此關閉。然而當時的搶修速度還是向國際海纜船爭取提前的結果。(攝影/Johnson Lai/AP Photo/達志影像)

事實上,除了2023年2月兩條台馬海纜全斷外,2022年5月14日也曾發生過台馬海纜全斷的狀況,當時在海纜芯線全數斷裂以前,中華電信就已積極聯繫海纜維護組織(SEAIOCMA)排修,但受優先順序影響而被其他海纜插隊,以及當時維修船有多位船員感染COVID-19被隔離而延宕。

歷經多次台馬海纜斷裂事件後,台馬間的微波頻寬也一路由2023年的2.2Gbps擴充至12.6Gbps,高於馬祖地區平日流量高峰9.5Gbps。中華電信也正加速建設台馬4號海纜,預計2026年6月完工。

此外,台金2號海纜2000年正式完工啟用後,也曾多次發生海纜脫落或斷裂,為加強海纜保護,也已於2022年進行55公里
台金2號海纜全長約230公里。
的抽換工程。而同為2000年完工的台馬2號海纜,近期較常損害的原因之一正是海纜老舊,「已經到了使用年限 (超過20年),然後新的(海纜)還沒接上來,」闕河鳴說。

至於國內較新的台澎金馬第三海纜建設,則為2014年完工。

台灣成立「海纜維修國家隊」是否可行?

放眼全球,海纜維護與建設的需求持續攀升,但全球海纜船隊面臨規模小且船況老舊的問題

根據TeleGeography,截至2024年9月,全球共有532條海纜系統,並有77條在建置計畫當中。但依ICPC資訊,全球主要僅有60艘海纜船;且SubTel Forum資料顯示,2004年至2010年間,並沒有新交付的海纜船,2011年到2020年間則僅新增5艘,海纜船齡平均超過25年。

《報導者》整理ICPC資料統計,全球共有60艘海纜船,任務分工不一,包括鋪設、維修及回收海纜等,其中50艘具備海纜維修能力。這些維修船隸屬於全球約20家公司,較具規模的公司主要來自法國、美國、英國、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註)
包括美國Subcom有7艘、法國Orange集團有5艘、法國ASN有4艘、英國Global Marine有5艘、英國Subsea 7 International 有1艘、日本KCS有3艘、日本NTT WE Marine有2艘、阿拉伯聯合大公國E-marine有4艘。
;亞洲國家中,則是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韓國與印尼(註)
馬來西亞OMS集團有4艘、中國的中英海底系統公司有3艘、新加坡Asean Cableship有2艘、韓國KTS有1艘、印尼PT Limin Marine & Offshore有1艘。
擁有海纜維修船。

除了美國、法國、日本原本就是主導海纜產業的大國以外,中國近年在全球海纜產業中迅速崛起,除了海纜鋪設涉及國際戰略資源的較勁,維修船也可能對地緣政治構成威脅,《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去年就曾報導,美國擔心海纜容易受到中國維修船的間諜活動影響。

雖然名義上有50艘海纜船有維修能力,但實務上,僅有約22艘船被指定進行維修工作,多數的海纜船傾向投入更有利潤的海纜鋪設作業。

近年來,由於台海斷纜頻率增加,加上中俄也屢傳在波羅的海破壞電纜,國際認為這是中俄發動的「灰色戰爭」。考量未來台灣海纜的安全性,台灣是否可能建立自主的海纜維修團隊?

中華電信馬祖區營運處總經理林以生曾表示,海纜維修須仰賴較大噸位的船舶,以確保設備運送及接續海纜時的穩定,避免強風大浪導致光纖二度損壞。過去台馬海纜斷裂時,中華電信也曾洽詢國內船務公司,希望組成海纜維修團隊來搶修,但最後受限經驗不足無法達成。

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榮譽講座教授簡連貴則指出,台灣過去的海事工程幾乎都是在港灣以內進行,缺乏外海工程的經驗,要建立海纜維修團隊「很不容易」。

但簡連貴也認為,台灣過去10年來推動離岸風電發展,已累積一定實力,未來可能有技術量能,可以轉移到通訊海纜的維修工程。他表示,至少現階段台灣已經有大型海纜船可以布纜,像是台澎金馬4號海纜的建置,便是首次由台灣業者取得的大型海纜建置項目,「也許累積一些經驗,下一步,可能就有辦法從近岸開始,自行負責維修。」

若要發展海纜維修,除了船舶以外,業者也須再添購儀器設備與進行人員訓練,台灣又有多少廠商有這樣的實力?依簡連貴評估,「可能不出3家。」

針對強化本土的海纜維修量能,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曾表示,自建維修船團隊,恐怕不符合經濟效益。

但離岸風電的海纜船是否可能支援?中華電信則回應,因國際通訊海纜船造價與維運成本極高,須具備高度專業性的維修團隊,與離岸風電維修船的硬體設備及運作方式差距頗大,風電維修船須另行改裝船上設備與投入維修人員專業認證。若離岸風電業者願意往通訊海纜維修方向發展,對提升國內海事工程發展具正面效益。

另外,曾有呼聲建議台灣應成立「海纜維修國家隊」,但闕河鳴認為還是得回歸「商業決定」,表示海纜的建置與修復都是以民間為主導,數發部目前能做的是鼓勵並補助新設海纜與海纜登陸站
指海纜從海底上岸到陸地時,連接陸上通信網路的設施,這些站點通常設置在沿海地區。台灣的海纜登陸站分別位於頭城、淡水、八里、枋山等地。
,且一條海纜年限約20至25年,「不能等到20年才開始鋪新的(海纜),應該每5年就鋪一條。」放眼台灣最新的海纜建置計畫,除了預計2026年6月完工的台馬4號海纜,目前尚未有其他國內海纜計畫。

除了既有補助外,中華電信也表示,希望政府能適度補助目前國內海纜的修纜費用。闕河鳴對此則回應,「現在備援的微波跟備援的衛星,都是政府百分之百支出。那海纜本來就是賺錢的,再由政府來出資,可能跟當初中華電信民營化背道而馳。」

Fill 1
兩條台馬海纜於2023年2月受損,造成馬祖斷網。圖為2023年3月6日,民眾在馬祖南竿的中華電信門市使用無線網路服務。(攝影/An Rong Xu/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兩條台馬海纜於2023年2月受損,造成馬祖斷網。圖為2023年3月6日,民眾在馬祖南竿的中華電信門市使用無線網路服務。(攝影/An Rong Xu/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國家通訊安全頻亮紅燈,船舶管理與示警系統整合的防禦方向

今年1月接連的海纜事故後,再次凸顯海纜安全早已不純然是商業問題,更是如何確保國家通訊安全的課題。

除了海纜中斷後的備援機制外,台灣雖已將海纜系統納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也有多項海纜安全防護措施、《電信管理法》針對破壞海纜訂定罰則,但實際成效如何?

黃勝雄認為,依過去常態來說,在商業層次上,台灣的海纜供需沒有太大問題,但當有其他國家介入破壞的風險時,台灣在執法與國安層次方面就得打上問號。他舉例,去年底波羅的海間也發生過斷纜事件,芬蘭當局隨即攔截俄國油輪、登船盤查,建議台灣也應參考國際,強化防衛作為。

簡連貴則表示,台灣沒有明確的纜線與海洋空間規劃政策,他建議主管機關應協調港務、海巡等單位,確保船舶開啟航行的自動識別系統(AIS)
安裝在船舶上的自動追蹤系統,藉由與鄰近船舶、AIS岸台、以及衛星等設備交換電子資料,除了可以將AIS資料供應到海事雷達,以優先避免在海上交通發生碰撞事故,亦可廣播海象資料、危險警示區,供船舶接收,增進航行安全。
,並在有海纜的區域不能隨便停泊、下錨,劃設「禁錨區」,「應該要有一些管理機制,警告不聽,我們海巡就出去了,然後再警告不聽,我們國軍就出去了,要給SOP。」

闕河鳴則指出,行政院高層、國安單位正討論是否整合中華電信與海巡署的兩套示警系統。中華電信的「自動示警系統(Submarine Cable Automatic Warning System, SAWS)」是針對靠近海纜的船隻,會發簡訊提醒下面有海纜不可下錨,也已於今年農曆年後擴增示警範圍,從距岸平均約20海浬擴大到30海浬,與交通部航港局的船隻AIS告警距離拉齊,警戒區則為海纜路由左右各約1公里;海巡署另一套系統則是將船隻的AIS與海纜圖交疊,若有船隻經過海纜、行進速度特別慢,就會去示警。不過,兩套系統的前提都是船隻須開啟AIS。

闕河鳴也坦言,若要在12海浬領海外將船攔下來,「真的很困難。」

數發部的當務之急是,在1月3日發生TPE國際海纜斷裂事件後,能讓既有的通報系統速度更加快,避免如1月3日斷纜後3小時才接獲通報,並讓備援系統迅速接上,確保若再次發生斷纜,外島的通訊不會中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