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安全系列報導3

7天野外求生教我的事──百岳老手的山難生還自白
Facebook社團「登山借問站」管理員何先生,2020年初曾歷經7天山難。圖為空勤總隊找到何先生時的畫面。(照片提供/空勤總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擁有10年登山經驗、完登百岳的60多歲山友何先生,擔任超過10萬成員的Facebook公開社團「登山借問站」管理員,以「何歡山」名號在登山界小有名氣。2020年1月底至2月初,他在冬季獨攀八通關越嶺古道全段縱走,不慎在朋珂橋附近迷路,沿著陡坡向上在高台紮營求生7天後獲救。百岳老手發生事故、又絕處逢生,在山友間討論熱烈。

他接受《報導者》專訪,完整還原自己歷經7天山難的經過。雖然憑著自己的冷靜和野外求生技巧,由鬼門關前撿回一命,但這7天內他足足瘦了8公斤,並深刻自我檢討,山難2年後,他又在山友陪伴下,重回八通關,對自己的「心理創傷」進行修復。生命經歷山難生還的洗禮,他對山有更深的體悟,也提出對山友的忠告,以下就是他的第一手自白。

首次在沒走過的路段嘗試獨攀
Fill 1
2020年1月23日,何先生在八通關古道東埔登山口出發前,女兒幫他照相留影。沒想到數日後,這張照片卻用在發布「尋人啟示」上。(照片提供/何先生)
2020年1月23日,何先生在八通關古道東埔登山口出發前,女兒幫他照相留影。沒想到數日後,這張照片卻用在發布「尋人啟示」上。(照片提供/何先生)

過了朋珂斷橋後,我繼續走了20分鐘,卻仍不見古道蹤影。事後才知道原來古道已經崩塌,正確的路徑應是順著河床往前約100公尺,接上舊的古道往左邊迴轉,但我卻在應該迴轉處爬上了約120公分的緩坡,走上了錯誤路徑,那裏寬敞而平坦,直到行走時間超出預期太多,自己才驚覺不對勁。

我決定回頭,卻找不到先前的路徑。我開始往上走,並留下折斷的樹枝和石頭作為記號,在面對眼前岔路時又一次選擇錯誤,隨著路變得愈來愈窄,我知道:自己迷路了!

危機來得毫無防備,只能立即盤算著如何脫困,抬頭一看,「阿娘喂!」眼前光禿禿又破碎的峭壁在頭頂上延伸,我心裡又驚又怕,只能先放下背包,坐在地上仔細思考一下各種狀況的機率和可能。我判斷,下切溪谷有很大可能會因為不小心失足而墜落山谷,決定向上尋找通訊地點等待救援。

我的個性其實是小心謹慎的,都會在登山前列出詳細的裝備、糧食清單,把行程規劃的清清楚楚,也會把計畫的行程表留一份給家人,方便家人掌握狀況。這也讓我遇到事故時,還是可以保持冷靜,謹慎思量後選擇最合適的紮營待救的地點。

所以,我應該算是一個「理性的山難者」。迷途當下就展開自己的作戰計畫,思考接下來可能會碰到什麼事情,在斷絕通訊情況下既保護自己又能對外求援。

當時我用文字、錄音和影片留下了詳實的山難紀錄。一開始用文字,後來發現打字很慢,因為在教會唱聖歌常錄音練唱,所以用錄音,錄了幾次想到錄音跟錄影一樣,我幹嘛不錄影?

7日野外求生記
歸來後的自省和改變

回家到後,我量量體重,竟然比出發前瘦了8公斤,身體的機能都無大礙,但心理層面還是有創傷與陰影,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逐漸平復。睡醒的時候,我都要去摸摸旁邊,確定是帳篷、還是我家的床鋪?半年之內想到熊的叫聲,還會發抖! 即使現在回憶起當時情景,仍然會緊張地心跳加快。

但我也自己反省和檢討,山難為什麼會發生?確實是因為自己的莽撞與自私,在團隊取消出團後,還執意獨自前往,且打破過往「去過的路線才獨攀、沒去過的路線跟團」的原則。結果真的就在行程中唯一沒走過的大水窟至大分山屋段迷路。這個經驗也讓我相信,會發生山難,一定有一些能力不足,或是輕忽的地方。

【山難檢討】

原訂跟團的領隊賴小銘,事後在社群網站發布文章,指出何先生因持有的衛星電話無法使用而未攜帶,否則還可能有求援的機會。

何先生並於訪談中提到,自己對於山體路徑的辨識能力不足。也許增加地圖判讀能力,就能避免迷途意外的發生。

我更感到愧疚與懊悔的,是家人因而擔心害怕。我用了3年時間完登百岳,一開始的心態只是玩一玩,到了後期可以說是「爬得發瘋」,人還在山上還沒回到家,就想下一次要去那裡。太太都說,我對山癡迷的程度,已是形同「精神外遇」,愛山比愛家人還要多。

山難事故後,我的心態上有了莫大的轉變與體悟,因為不夠謹慎造成家人恐慌,是很不負責任的,在山中待援的時刻,一直在懊悔。我也體會了生命的可貴跟金錢的無用,默默在心裡想,願意用我有的一切換回我這條命。現在,我也把生活重心回歸事業與家庭,不再像以前一樣,不停被山吸引過去。

八通關歷劫歸來兩年,只重返山林兩次,一次是陪伴隊友完成百岳制霸的成就,另一次是今年1月和隊友重返八通關古道,這對我是意義非凡的「畢業旅行」,期望拾回上次沒能帶走的垃圾、在迷路的地段綁上布條作為警示。但這趟「畢業旅行」前的準備,可苦了我,因為久未鍛鍊的身體狀態已大不如昔──爬山的東西只要休息1個月就弱化、3個月就打回原形。出發前一週,我花了2、3天,每日做2、3小時的負重訓練,背負28公斤進行體能訓練,才能負荷八通關全段縱走的8天路程。

重回山難處,心情非常複雜,沿途我還是在思考:「那時就地避難不再找路,等待救援到底是『擺爛』,還是正確的做法?」這個問題在山難後一直糾結在心裡揮之不去;再次看到熟悉的美麗景色,腦中卻不時閃現受困時命懸一線的壓迫感。

時隔2年回到曾迷失方向的朋珂斷橋處,我發現那裡已經被綁了許多指引方向的布條,且該處的地貌也有所改變,邊坡部分土石滑落阻斷了錯誤的路徑,降低了後人的迷途機會。

我認為山中指引方向的布條與標示有所必要,希望不要因環保等理由就把它全拆除,畢竟,如果一旦山友因此迷路、發生事故,出動搜救會耗費更多社會資源。作為山難生還的過來人,我也建議山友們,如果確認迷途時,首先應席地而坐冷靜思緒,思考先前所走的路線與發生的事情,並盤點自身生存工具和能力,再擬定對應策略。最重要的是,在出發之前,登山行程與裝備的規劃需將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都納入考量, 預備到最高強度,再加上充足的訓練;並應對山懷著敬畏之心,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以降低發生事故的機率。

知識補充:身為登山者,可以這樣做

平日鍛鍊與行前準備

1.個人能力培養:

藉由有氧運動如慢跑、爬樓梯、游泳、單車等方式鍛鍊體能,只要運動時的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能達到有氧的運動都有幫助逐步進階到長天數的行程。

新手可由符合自身體能的郊山路線入門,再到1,500公尺、2,000公尺、3,000公尺以上高山。

亦可參與登山教育與搜救團體等民間組織課程,系統性提升相關知識與經驗。

2.充分行前準備

事先研究登山路徑,制定詳細日程與糧食規畫,攜帶萬全糧食物資與衣物、防曬、照明裝備。平時應培養地圖的判讀能力,並可下載離線地圖或攜帶紙本地圖,以防萬一。

留意天氣,行前一週開始注意氣象預測,若有颱風、大雨特報或雪季公告,應審慎評估風險。

裝備部分,穿著採三層式穿搭,內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防水,且攜帶手機、衛星電話等通聯裝置與備用電池,與照明設備如頭燈,備好預防高山症藥物。

3.完備留守計畫:

「留守人」的角色形同山下的導遊,出發前需掌握隊伍登山計畫,以及隊員衣著特徵、登山習慣以利救援搜索,主要職責涵蓋定時定點與隊伍通聯、提供隊伍每日氣象資訊、臨時撤退時安排接駁等。若發生山難時通報救援,告知家屬救援進度,並協助救難人員研判救援方案。

除了與親屬報平安外,一般建議由具登山經驗者擔任留守人,若周遭無合適人選,可運用民間留守資源,如林務局與戶外安全推廣協會建置之「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

若迷途、受困的應對方式

1.確認座標、報案:

透過手機或GPS裝置確認經緯度座標,iOS系統可透過內建「指南針」App、Android系統可透過「台灣大地羅盤及座標轉換工具」App。

取得定位後,接著撥打119緊急報案專線或112緊急救難專線(適用收訊不佳時)報案求救。

2.留在原地:

報案後應留在原處等待救援,若隨意移動將不利搜救人員找尋。假如無法通訊,也要待在原地冷靜盤點糧食、生存工具及衡量自身能力,進而制定相應策略。

何先生及多位登山專家皆強調,迷途受困時切勿下切溪谷,因下切時地面腐質層容易滑動,失足機率高。

3.施放狼煙:

狼煙是讓空勤搜救能看到的關鍵,平時登山訓練應學習升火與製作狼煙能力。當空勤直升機抵達上空,記得需將火撲滅以便直升機降落。

索引
首次在沒走過的路段嘗試獨攀
7日野外求生記
歸來後的自省和改變
知識補充:身為登山者,可以這樣做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