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安書宅】

陳藹文/德國的事在我們的心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是一本嚴肅又好看的書,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歷史、正義、人權、自由、民主、未來都談到。這本書之所以能把各項嚴肅的議題寫得好看,除了作者林育立是台灣駐德記者、用台灣人的角度之外,故事裡的價值呈現不只貫穿德國、歐洲,也貫穿台灣、全世界、每個人,更是關鍵。

書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柏林圍牆倒下後,過去國家情報單位的檔案公諸於世,每個人的案底都屬於他自己,可以申請瀏覽、影印,知道誰是加害人,可以提起訴訟。攤在陽光下,一切過往都拿出來面對,唯有如此,發生過的事才有意義,不掩不蓋不藏,該為自己負責的也出來面對,不躲不避,找回良心和正義,清楚明白。

德國竟然能做到這樣,難怪會成為世界強國,我看完書很是震驚,且深覺值得每個人閱讀。所以我想大膽地從另外一個角度推薦這本書,跳出它被歸類的政治發展、能源政策、德國三個索書方向,即使對各項議題都沒興趣的人也可以看!

把「歐洲的心臟:德國」怎麼牽動世界大事當背景,取書名後幾字「如何改變自己」,將書中不斷提到、德國改變過程中緊握不放的「核心價值」找出來,放進「自己的心臟」裡面,是我建議讀它的方法。

「歐洲原本就是不同種族、文化、宗教互相交融的地區;各族群在言論自由、信仰自由、法治和寬容的價值共同體內和平共存,一直是她對歐洲和西方的願景。這些歐洲在納粹浩劫後一再提起的核心價值,在面對難民潮時更不應該退讓:『難民不能分基督徒或伊斯蘭』她直言批評東歐拒收穆斯林難民:『歐洲連難民問題都解決不了,談民主和人性尊嚴只是空話。』」

她,指的是德國總理梅克爾,這篇名為「自由的秘密是勇氣:梅克爾的堅持和遠見」,在書中第一部份第三章,摘錄的這段則在「價值共同體」一節裡。我讀完全書再回頭,才懂了什麼叫價值共同體,它顛覆我們對國家的刻板定義。

原來,一群人不是依照出生地和血源來分門別類,他們所擁護的價值,才是形成共同體的基礎,例如自由平等民主,例如開書店的一群人覺得閱讀很重要;價值共同體跟我們是哪裡人無關,跟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有關。

想要和平快樂生活,就不能歧視和排擠,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小學生在學校班級上老師都會講要友愛互助不是嗎?但歷史上的德國人和猶太人,台灣很久以前的本省外省情節,和近幾年沸沸揚揚的同婚、勞資、移工等議題,以及北京現正進行的切除「低端人口」,都做不到這個簡單的道理。

一個學生若不懂得尊重他同學的媽媽,或家裡聘僱的看護,或漁船上、工地裡出力工作的人,或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弱勢者,表示他所屬的家庭、學校、社會沒有明確的價值基礎;體制有骨架,卻少了靈肉。

把書中歐洲、國家的字眼都拿掉,只探討社會就好,我們是否有一價值讓人與人和平共存?問問我們的心,有沒有答案?這本書封面以德國國旗底色畫了一個人類的心臟,很有活著的感覺,我自己看到了「有些事全人類都一樣」的意味。

梅克爾說拒收穆斯林難民的國家,談民主和人性尊嚴只是空話,世界上應該很多人中槍,不只「國家」這個單位,「人」都是,我們把公平正義掛嘴邊是不是空話?對異樣的人仍投以懷疑的眼光?不信任、不給機會改變,就是一種歧視。

「在科隆發生震驚全國的集體性侵案後,她不僅要求警方依法嚴辦,也呼籲來自阿拉伯世界的難民,『尊重兩性平等,為融入歐洲社會而努力。』 當越來越多民眾擔心過多的難民會模糊掉國族認同,梅克爾就舉戰後一波接一波的移民潮為例,說明社會的組成分子本來就一直在變,但核心價值在新的條件下依然可靠,鼓勵德國人不要對既有的社會秩序失去信心,『活在恐懼的社會沒有未來。』」

台灣也是,我們的社會組成分子一直在改變已經是事實,許多我們以為理所當然很基本的事,別人不見得有那樣的背景,要做的是幫助新來的人融入,就像小學班上有轉學生剛到時,老師叮嚀我們要照顧他,又是一個極簡單的道理。「核心價值在新的條件下仍然可靠」,平等互助從來不因人從哪來、他的語言、工作而有何不同,我們應該對自己擁護的價值有信心,只有新移民融入成為社會中普通的一份子,才有免於恐懼的未來。

德國這麼大一個國家都能改變自己,我們縮小到一個人的態度上,應該沒什麼難的。

從個人的角度來讀這本書,其實很實用。作者所選的政治題材並不生硬,所報導的能源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德國在捍衛什麼?何以堅持收容百萬難民,設法讓他們融入德國社會?這些問題的答案,完全可以拿來對照台灣。

德國原本就有《難民法》可依據,早在1951年簽署《日內瓦公約》即承諾願意保護因戰禍而流離失所的難民,但近期還是再新立了《融入法》,從早期的收容到現在重點已經改為協助難民自食其力,把他們當作「未來的德國人」,讓他們上德文課和暸解德國歷史、兩性平等、信仰自由等核心價值,以改正過去外勞政策的錯誤。

你是德國人的話,願意接受百萬難民進到自己的國家嗎?梅克爾請求民眾不要參加排外的示威,她說:

「不要追隨他們,那些人內心充滿仇恨,以為自己才是德國人,其實是想排除其他人。」

「排除」兩個字可大可小。歷史上納粹想排除猶太人,殖民國家想排除殖民地反抗者,前幾年台北街頭有過用水柱排除街友,北京想排除低端人口還是現在進行式呢。以為「自己才是德國人」沒關係,但你只有血液是德國人可不行,價值認同必須大於國族認同,國家才有安定的可能。

歷史並沒有走入歷史,還在眼前。德國的故事不在歐洲的心臟,在我們的心臟。

本書作者林育立在以「德國人是誰?」為題的章節裡引用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者穆克勒的論點:「我在想的是滿足什麼條件才能成為德國社會的一份子,只要這些構成德國主體性的核心價值不隨難民潮而變,德國就有能力繼續接納移民和難民。」德國早就是移民國家,無法用基因和出生地來定義,穆克勒歸納出德國人五大要件:

  • 「堅信能靠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
  • 認為信仰是個人私事;
  • 願意參與公共事務;
  • 自己選擇伴侶和過想過的人生,而非由父母決定;
  • 認可憲法對人性尊嚴的保障,這是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自由發揮所長的前提。」

我相信很多人嚮往歐洲先進國家的生活,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些條件,便是價值共同體。德不德國又怎樣?不需要移民去那,你已經把歐洲的心臟,移到自己身體裡。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