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小間書菜】

彭顯惠/閱讀,給孩子一個發夢的想像
兒子「半獸人」的作品。彭顯惠攝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現在小孩到底還看不看書呢?如今社會3C保母盛行,出門外食常看到孩子們專心注視手機或平板電腦,搭配一口飯一口湯的景象;這現象也無法做什麼批判,畢竟父母日常工作也累,不想孩子吵鬧更不想影響其他人,似乎只有這個下下策,但多少會想問,孩子們還看不看書呢?

今天要來講一個不肖子的故事,那不肖子是我小學六年級的兒子。「不肖」的意思就是指不像自己,雖然我們開著書店,但這孩子對文字眾多的書籍完全沒辦法,那種軟調類型的文學書更是拒之千里,有好長一段日子,他給我的種種挫折幾乎讓我招架不住,他不是教養書裡可以馴養的類型,他是一隻既自大又自卑的獸,幼兒時期的半獸狀態一直維持到現今,所以我們都叫他「半獸人」。

這樣的孩子,卻在某天因為一本深海圖鑑,而有了對未來的想像。那本書是《深海奇珍》(The Deep)。當帶他出門去玩的朋友打電話來問我,是否可以讓他買一本要價9百多塊的書?當下聽了覺得驚異,因為之前並不知道他對海跟海洋生物有什麼樣的想像跟渴求,忽然就這麼開口想要一本要價不菲的書,一時之間的確很難反應。但我遲疑了一下還是答應了,畢竟是一本好書,而且他很少主動說要買什麼書。

這本書入手後,孩子生命裡的某個東西似乎被打開了,他對於海洋生物跟海洋有了近乎癡迷的喜愛。等到小學三升四年級那年暑假吧,他告訴我他想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我潑他冷水,學校功課這麼差,要成為什麼什麼學家恐怕很難吧,他回說,不然當潛水教練或其他工作也可以啊,只要是海、在海裡、可以看見海中生物就好。

幾年下來,《深海奇珍》這本書已經被他翻得破破爛爛,但這本書讓他找到一個出口,不論這個生物學家的夢想能不能實現,身為家長,我非常高興他在小學這個時期,就對未來有了明確的期許,至今已經邁入第3年,這個志向還沒改變。

身邊有生態相關的專家在,雖然建議他可從身邊的生態開始觀察,但除了海之外,其他生物似乎引發不了他太多興趣,可能也還是小學生,耐性跟想法都還不夠成熟。不過因為他的關係,海洋生態相關的書籍類型,成了我在進書時的選項;他也趁我進書之便,陸續看了很多海洋相關書籍。

一本書給了一個問題兒童對未來的想像,儘管我對他不愛文學書有過失望,但書籍類型並不能代表什麼,每本書能吸引到讀者也都不一樣。因為這本書,最近孩子還另外看了《海裡的那檔子事:狂野奇麗的海洋動物多樣性》以及《海洋的極端生物》兩本書,對他而言,這兩本書看得相當辛苦,老實說到現在也還沒讀完,但見他很努力拿出來翻睜著眼睛讀,就已感受到他對喜愛之物的認真了。

爾後,我們存錢並把錢花在刀口上,盡量帶他去海邊,讓他自己潛到近海裡接觸近海生物,從台灣東部島嶼到日本八重山諸島等跳島行程,每個地方都是廉航自由行,一天將近6個小時在海邊。這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海,就無畏的下潛,彷彿天生就是海的子民,他的精力無窮無盡用在海裡,我這才知道長時間潛水也是會鐵腿的,腳痛時他就仰躺在海面上,稍微好些就翻身下潛,晚上在背包客棧裡幫他按摩小腿,心裡卻是欣喜的,他的靈魂在書裡找到得以堅持的行進道路,我看到書引導一個孩子釋放這麼大的能量,是讓母親寬慰的一種心情。

「看不看書」是假議題,願不願讓孩子多看不同的書才重要

所以孩子們看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可以不要管目的,讓孩子們從自己選書開始?而且是漫無目的的翻書最好。我自己從兩個孩子身上,真心感覺到,就算孩子是自己親腹所生,他們的天賦跟專長在哪,有時候連家長都無法確定,但書籍卻可以。市面上優良幼兒跟青少年讀物很多,透過這些不同主題的書,可以發掘孩子有興趣的種類,再從種類裡慢慢理解他所喜愛的各種可能性。

我一直覺得孩子們就是一本書,神祕的、可愛的、可親的、有時候又可恨的一本書,裡面的內容會隨著家庭的對待、所處的環境而改變,家長們怎麼讀懂這樣一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而我也不認為這是3C保母可以做到的。我的小女兒對於一百層樓系列看過就算,但對公主跟奇幻類型的故事書與拼圖卻愛不釋手,這又是一個讓我稍稍失望的「不肖女」,但她從文盲慢慢開始進步,並有了自己想看的繪本跟圖書。從她選書的風格,我能慢慢了解這孩子,閱讀書籍其實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孩子們還看不看書根本是一個假議題,你願不願讓孩子多看一些書才重要。坊間非常多小書店以親子閱讀為主題,有活動有分享,在哪裡總是可以讓孩子們去探索,尋求最靠近最理解自己的書。

撐持一個小書店賣一本書,我總認為閱讀的意義從來不是讓你看起來多有氣質,而是讓你擁有理解自己行進道路的方向,進而提供勇氣動力並實踐,如果這樣的行為當還是個孩子就開始,從小時透過書籍就得到一個發夢的想像,讓長大的過程不至於有太多的徬徨,不論實現與否,對人生而言,不是就已經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