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合一大選與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觀察

六都市長候選人政見檢視系列

【綠色運輸篇】淨零目標逼近,從汽機車、公車捷運規劃看六都減碳藍圖
圖為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板橋車站、客運轉運運站周邊的道路以及捷運環狀線軌道。(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九合一選舉即將在11月26日投票,今年選戰不但相對冷清,在藍綠白陣營相互攻擊的風波中,最應受討論的六大直轄市市長候選人政見都被淹沒了,許多六都選民可能到現在都還不了解各黨候選人提出了什麼政見,又該如何比較這些政見的差異與可行性。

《報導者》特別蒐集六都市長主要候選人針對「社會住宅」、「幼托政策」、「長照政策」、「綠色運輸」4項焦點議題的完整政見,邀請OURs都市改革組織、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4個專業組織,分別就其長期關注的對應領域進行檢視與解讀,協助讀者深入了解六都市長候選人的政見重點。

本文為六都市長候選人政見檢視系列的「綠色運輸」篇,另有總論及其他3篇政見檢視報導,歡迎讀者閱讀,以做為投票前的重要參考。

今年3月,國發會等中央部會聯手宣布2050年淨零路徑後,6個直轄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全都公布了淨零白皮書或淨零路徑,顯示減碳環保不僅是國際趨勢,更是六都城市治理刻不容緩的議題,如何減少交通工具的排碳量則成為檢視重點。

交通政見牽涉中央政策與法規,地方政府有部分權限進行管理規劃。《報導者》與長期關心淨零減碳政策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合作,針對六都市長15位主要候選人
我們採取兩項標準,符合其中一項即列入評析之列:
  1. 上一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票得票超過3%的政黨所提名,
  2. 或是9月至10中旬各項民調支持度長期超過5%(排除未抽樣的網路民調)。
共計15位六都市長候選人符合標準。
所提出的「綠色運輸」政見進行整體評析。
15位主要候選人填答政見後,經過整理區分為「燃油車汰換成電動車」、「汽機車停車管理」、「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共享運具」等四大面向,共篩選出125項新政見和24項舊政見
尋求連任者在第一個任期提出的政見與實踐內容整理後納入評析,作為與新政見的對照,並在圖卡中註明【上屆政見】。
,地球公民基金會再針對進行細部評析,提供選民做為參考。
南北大眾運輸發展落差大,推動方向、強化重點各異
Fill 1
台北車站周邊的的公車停靠站,是北北基的市民通勤轉運的樞紐。(攝影/余志偉)
台北車站周邊的的公車停靠站,是北北基的市民通勤轉運的樞紐。(攝影/余志偉)

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指出,台北市戶籍約260萬人,但日間在台北市活動的人約有350萬人,就算不計入台北市往外移動的人口,單就進入台北市的通勤人口也有約90萬人;處理好這些人的交通,就能對節能減碳有很大幫助。

從六都民眾的交通使用習慣來看,北部直轄市有較好的大眾運輸基礎,使用的人口也多。蔡中岳認為,從15位主要市長候選人提出的政見來看,原本各都像是獨立競爭,彼此間沒有合作串聯,但民進黨基隆、台北、新北和桃園市長候選人日前同台提出「1200首都通交通月票」,把都市生活圈的概念放進去,是相當正確的方向,「票價要調高調低可以再討論,但把台鐵、捷運、桃捷、客運等都納入是大事。」但目前也只有看到這一項具有跨區域整合概念,就政見比例而言仍屬偏低。

離開北部,中南部大眾運輸使用率明顯較低。蔡中岳表示,高雄捷運、輕軌已完工多年,但使用率仍不高,應該提高大眾運具的使用,例如落實公有停車格收費跟費率調整,試圖轉移至大眾運輸上;台南作為古都,本就沒有太多空間可利用,雖沒有捷運、輕軌,但仍可有所作為,例如在各大美食觀光景點推動「無車區」,能吸引遊客減少使用私人運具、改以搭乘大眾運具為主。

蔡中岳表示,新的大眾運輸系統上線,往往是最能改變民眾運輸習慣的時候,台中捷運綠線去年(2021)剛開始通車,雖還不構成路網,但站點附近的交通接駁設施、共享運具如何強化,「或許台中會是最有進步空間的都市。」

問題1:燃油車汰換成電動車,政見普遍缺乏新意
機車汰舊換新政策是指民眾將2007年6月30日前出產的老舊機車報廢,並新購電動機車或較環保的七期燃油機車,中央與地方政府給予數千元補助(註)
2022年開始,環保署在換新部分不再補助七期燃油機車,僅補助電動車。
。蔡中岳分析,若仍使用私人載具,電動車會比燃油機車好,從2021年各縣市補助來看,六都因為電動機車換電站點較密集,新購電動機車比例高很多,但普遍來說,汰舊換新的政策只有在金額補助,且維持「一台換一台」的思維,並沒有太亮眼的表現,六都市長候選人政見部分也無太多創新。

電動公車部分,多位候選人皆提到2030年要達到全面公車電動化。蔡中岳指出,這屬於中央既定的政策。推行電動公車方向正確,唯一的風險是買不到車,因為全世界都在搶車,「全部候選人都只提出2030公車電動化也是個問題,代表提不出更好的政見。」

不過,在電動車部分仍有政見亮點。因應運具電器化,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要成立「運具電氣化維修人員培訓委員會」,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做好服務轉型的相關運籌措施。蔡中岳認為,這就是「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指有些特定族群的工作權、生存權等既有權益可能會在淨零轉型過程中被犧牲,例如煤礦、煉油業、燃油車司機的失業問題,因此必須想辦法引導這些特定族群轉型,以保障他們的相關權益,也能減少淨零轉型的反對聲浪。
」的範例,是觀念正確且相當獨到的政見。
問題2:汽機車停車只談智慧管理,卻不敢漲停車費
Fill 1
場站周邊停車場、路側停車格,汽車、機車,都應收費且有不同的收費邏輯,鼓勵民眾駕駛排碳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搭乘大眾運輸。(攝影/陳曉威)
場站周邊停車場、路側停車格,汽車、機車,都應收費且有不同的收費邏輯,鼓勵民眾駕駛排碳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搭乘大眾運輸。(攝影/陳曉威)

就綠色運輸角度來說,私人車輛是愈少愈好。蔡中岳認為,六都市長候選人的政見卻大部分都著重「管理」並非「管制」,例如強化停車智慧管理系統,讓汽車更容易找到停車位,「即便可以減少汽車在找車位繞行時的排碳,但跟不開車出門的減碳相比還是差太多。」

蔡中岳認為,最基本的管制手段就是停車格收費、調漲到合適費率。但因為收費過於敏感,「只要一提出,就會掉選票」,造成沒有候選人敢提。另外,很多候選人提出電動汽機車免收停車費的政見,但若該地區連燃油汽機車格都很少收費,就會稀釋到減碳效果。

即便如此,針對私人運具部分仍有不錯的政見。蔡中岳指出,對人口密集的大都會來說,「無車區」是重要且革新的做法,這次雖沒人直接提出政見,但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的目標在2030年達成全台北市空氣品質維護區,就是正確的方向,可以透過車牌辨識系統,至少先減少排汙高的車輛。

問題3:大眾運輸規劃鮮有突破,人行道、自行車道缺具體作為

大眾運輸系統根據不同氣候、地形、運量跟使用習慣會有很多不同的選擇。蔡中岳表示,自從台中BRT失敗後,台灣各縣市似乎就不太敢嘗試捷運和輕軌以外的軌道系統,從六都候選人政見來看也是如此,多選擇比較保守的「公車增班」政見,沒有突破性的大眾運輸規劃。蔡中岳舉例,輕軌適合在平地運行,在上下坡起伏多時耗損能量比較大,能適應高低地形的公車反而相對適合。

Fill 1
台中市的BRT站體如今成為公車的停靠站。(攝影/陳曉威)
台中市的BRT站體如今成為公車的停靠站。(攝影/陳曉威)

「都市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大眾運輸特色,」蔡中岳指出,各都市長候選人的政見卻還看不到這樣的特色。例如熱帶國家新加坡規定,大眾運輸場站周遭的人行設施必須要有雨遮設計,讓行人不用一直開傘關傘,才能提高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台灣北部也可以有相同設計,且可行性高,「只要先做捷運出口到公車站這一段就好,大部分也都是公有土地,屋頂甚至可以設光電板,讓民眾習慣太陽能發電。」

不過,大眾運輸仍有一些具亮點且可行性高的政見。針對高齡化且交通不便利,運量又不足以撐起公車的偏鄉,台中市長候選人盧秀燕提出要增加「小黃公車」路線,意即用運量較公車低的計程車改做定班行駛,並維持公車低票價。蔡中岳就認為,這些都是運量不大但有實際需求的路線,是大眾運輸非常關鍵的搭配,可行且成本低,唯要注意其他縣市的類似經驗,讓小黃公車叫好也叫座。

高雄作為港都,船運相對發達。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提出「交通渡輪全面電動化」,規劃新建3艘電力驅動渡輪,並預計在2024年全數完成交船。蔡中岳分析,渡輪量不多所以能夠加速推行電動化,有帶頭示範的效果,是相當可行的政見。

步行往往是大眾運輸最後一哩路,如果沒有良好的人行設施,可能導致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降低。蔡中岳認為,過去台灣的交通政策都是新闢、拓寬馬路,讓車子愈來愈多,鮮少重視行人;這次六都市長候選人開始有注意到這部分,加入人行空間的政策,但仍嫌不夠具體,「只有說有加人行道,但加在哪?怎麼加?最基本『要求機車退出騎樓』的政見也很少候選人敢提。」

自行車道部分,蔡中岳指出,首長常喊出要增加幾公里、幾倍長的自行車道,這些都要進一步確認樣態才能掌握減碳成效。增加的自行車道必須是在市區通勤路線上,才能誘使汽機車使用者轉換交通工具,若僅是增加假日景點區的自行車道,對減碳無助益。

此外,自行車道類型也有差別,若只是在現行慢車道畫上自行車標線的「人車共道」,因為自行車跟汽機車過大的速差而容易發生碰撞,從而降低自行車通勤意願,「只是增加(自行車道)數量容易,但不夠負責,應該要更細緻談怎麼增加?」

Fill 1
自行車道的設置若未能根據需求細緻規劃,在沒有設置自行車道的路段,自行車幾乎無處可行,亂象叢生。(攝影/陳曉威)
自行車道的設置若未能根據需求細緻規劃,在沒有設置自行車道的路段,自行車幾乎無處可行,亂象叢生。(攝影/陳曉威)
問題4:共享運具不是喊就有,需創造業者投入誘因

共享運具同樣呈現南北區域差異。蔡中岳表示,大眾運輸跟共享運具在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之前,都是屬於正相關,即軌道、公車愈發達,共享汽機車數量就會愈多,以北部來看確實呈現這樣的關聯。中南部則是共享汽機車數量少、服務範圍小,這直接跟共享運具業者的人力有關,「業者有人力才能找到車,換電池,維修車輛。」而業者願不願意投放人力,則跟使用頻率有關,增加大眾運輸、減少私有載具才能提高共享運具使用頻率,到頭來還是要看大眾運輸是否能夠成長,中南部的共享運具數量跟服務區才能慢慢擴大。

蔡中岳認為,六都市長候選人都有提共享運具政見,但只有提到增加數量的大方向。由於共享運具目前主要還是由業者提供服務,費用跟服務地區都回歸商業市場競爭,但市府依然能夠透過自治條例調整共享運具業者權利金、提供空間優先使用權,實質鼓勵業者多投入資源,「目前共享機車不用停車費,但仍不一定有位置停,可以考慮設置專用停車格。」

共享機車多數為電動車,再加上台灣主要採用換電系統,私人載具電動機車跟共享機車使用相同換電系統,讓微型電網結合電動機車具有可行性。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在「智慧能源首都計畫」政見提到要打造韌性電網與電動運具模式,就讓蔡中岳認為相當有發展性。他解釋,平時充電站幫機車電池充電,等到社區缺電時,機車電池就能放回充電站供其他用電,「台電只要跟換電系統商簽約就好,不需跟個人簽約(非換電,在自家充電者),這是台灣優勢。」

六都15位市長候選人中,有4位候選人是現任尋求連任者。《報導者》將盧秀燕、陳其邁、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在上次(2018)選舉時提出的政見,與4年來的成效一併檢視。

蔡中岳認為, 4年後有些類似政見再度被提出,如智慧停車、增加人行道、自行車道長度,「提類似的政見表示這幾年沒有什麼進展,也代表還有很大優化的空間。」譬如說,通勤自行車道路網建構起來後,自行車立體停車空間、騎士盥洗空間都是可以討論加強的部分。不過,整體上看來,這次選舉關於綠運輸的政見都比上次還要更多元,這也代表綠運輸的趨勢是被廣泛認同的。

減碳進程迫在眉睫,考驗六都市長綠色運輸規劃
Fill 1
著眼於以減碳為目標的綠運輸,更可從城市區域規劃以及實際需求尋找合適的交通模式。(攝影/陳曉威)
著眼於以減碳為目標的綠運輸,更可從城市區域規劃以及實際需求尋找合適的交通模式。(攝影/陳曉威)

這幾年全球受到COVID-19疫情侵擾,雖大大打擊了大眾運輸,但許多人居家上課、上班,也讓綠色運輸有了不同的想像。「沒有運輸其實對減碳最好,」蔡中岳說,居家辦公進而減少移動,已是全球未來生活的趨勢,但可惜這次六都市長候選人沒提出類似的政見。

台灣運輸部門大約佔全國碳排量的13%,其中有96%都來自於公路運輸。以世界各國趨勢而言,挑選節能減碳的運輸方式,將逐漸成為地球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這也成為人口密集的六都市長一大挑戰。面對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2050年全面淨零轉型的全國既定目標,六都市長當選人應能拿出更多魄力和新意,讓民眾有更多淨零碳排的綠色運輸選擇。

★總論篇:〈檢視六都市長候選人政見:撒錢補助居多、缺跨域整合概念〉 ★社會住宅篇:〈興建社宅已成共識,如何整合資源、永續營運是未來焦點〉 ★幼教政策篇:〈加碼補助、延長托育皆難治本,六都應帶頭打造友善育兒環境〉 ★長照政策篇:〈擴充量能拼創意、日照將成趨勢,看護移工政策卻幾乎繳白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