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多少會感到孤單與寂寞,需要陪伴、情愛、撫慰、支持,好讓寂寞不至於殺死自己。
我們正進入一個青春期來得早,但卻很晚成婚、甚至不婚的時代,年輕人可以用15到20年的時間,更彈性地實驗自己的親密關係,找到自己安頓的最佳狀態。
台灣年輕人正歷經如此的親密關係變貌。
過去5年(2014~2018年),台灣25歲到44歲未婚的人數從320萬增加到333萬。以往,人們希望構築一段長遠的關係,交個朋友、談場戀愛,甚至步入禮堂,如今,找到共謀生活的固定伴侶成了不容易達成的目標,甚至不成為必然的人生選項。
台灣目前並沒有系統性、針對年輕人的親密關係研究。毫無疑問,與他人的連結與互動是構成健全人生的重要面向。在長工時、強調競爭力以及地位焦慮的年代,《報導者》試著從幾個點狀的現象探索,我們發現親密關係的維持如今成了一件奢侈品,「無體溫」(不強調真實生命連結、甚至不曾碰面)的親密關係正在浮現,包括:
鐘點的出租情人、90秒的私密攝影會、各式線上社交軟體的大量使用⋯⋯網路原生世代發展出創意與多元的「陪伴文化」,滿足身體和心理的需求。
這些浮雲般的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投射?對於浪漫愛的想像和實踐,可以有什麼變化?進入穩定的關係,是否不再是人生必經的歷程?這個系列沒有試圖給出答案,因為一切都在進行式,讓我們一起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