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就實施的《國土計畫法》,當時規劃3階段期程已經修法延期一次,今年(2024)6月進入各縣市繳交分區圖的最終章,但至《報導者》專題截稿前,也僅有13個縣市交卷,此涉及8成國土管理的新變革能否如期在明年5月上路?挑戰不小。
目前,不僅國民黨擔任縣市長的桃園、雲林、南投等縣市表態要延緩,就連立法院裡不分藍綠,多數農業縣立委也希望延後上路。著眼於地方因地制宜的《國土計畫法》,到底爭議在哪?
非都市計畫土地從《區域計畫法》移轉至《國土計畫法》,11種土地分區轉換成4大功能分區,功能分區下還有第二層的19種使用分類,目前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的癥結點,就發生在各縣市要將現有11種土地分區轉軌到4大功能區的劃設。
雖然內政部提供分區劃設原則由地方政府執行,但在土地開發利益驅動下,有的地方政府「變通」劃設,終於引發爭議風暴。《報導者》取得現行區域計畫土地分區與各縣市公開展覽第三階段國土功能分區草案圖資,為讀者獨家深度解析爭議縣市的劃設邏輯。
套疊圖資後,地方政府的思維一一現形:桃園農地大位移,平地農地消失,原山坡保育區成為農地主力;屏東依照土地所有權劃設,私有地避開農1,導致有大量農1面積的雲林不滿,喊話要比照屏東,若照此,台灣優良農田面積將大幅縮小,直接挑戰政府設定農地維護的國土目標。
此外,記者也實際走訪桃園平地農地、石門水庫、苗栗鯉魚潭、雲林、屏東與花蓮太巴塱,從手握的圖資去比對現況,過去《區域計畫法》舊思維的破碎土地管理下,我們的土地變成什麼模樣?而未來的分區規劃有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透過專題梳理爭議,也期待台灣的土地政策能在宏觀整體的視野下,為我們的下一代規劃合宜的土地使用方式,別再重蹈《區域計畫法》讓土地破碎化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