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猛暑炙燒、雷雨轟炸的盛夏日,全數由女性組成的2,350名長榮空服員,以苦行惡戰方式完成長達17天、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工;相對的,長榮資方也付出
27.8億的對價成本。
3年前,同樣在酷暑的6月天,
1,700名華航空服員驚天一罷,當下,一天內即取得7項訴求全壘打的華麗成績。受華航鼓勵的長榮空服員,3年內完成多項長榮集團「破冰」紀錄——突破零工會、突破罷工投票、突破團體協商簽訂,甚至突破長榮航空只晉用女性空服員的職場生態。
然而,6月20日發動罷工、至7月9日宣布結束,長榮空服員和資方對峙17天,但最早提出的8大訴求最終多半妥協,關鍵的秋後算帳、禁搭便車,最後未上談判桌即棄守;宣告到執行過於快速的罷工決策,令一線人員應變不及,出現「27名曠職案主角」成「談判肉票」;當年華航空服員在罷工落幕後
遭資方提告秋後算帳,這回卻是罷工才上演長榮資方已先就「勞工董事」訴求提告、並對工會求償,更在罷工結束第一時間以「飛安」為由火速免職在社群網站情緒性發言的機師和空服員工會幹部。
對比3年前的華航空服員罷工,長榮空服員爭取勞權的過程,付出更為慘烈的代價,遭致的輿論評價也更為嚴苛。
相較其他行業,航空運輸業的罷工,人人都可能「被參與」其中,帶動社會激烈的辯論與震盪,訴求、策略、法理、應變都會一一被擴大檢視,但包含失誤在內,或許都是台灣企業民主化轉型無可避免的摸索。從2016年6月的華航空服員、2019年2月華航機師到此次長榮空服員罷工,《報導者》始終堅持,不聚焦當下是非對錯、不擴大勞勞相殘對立,而從歷史根源、社會資源、法律權利的平衡與缺失角度,帶動大眾思辨,激發出對社會未來的願景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