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旅居新加坡,現為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主持人、創新設計學院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為一名醫師科學家,長期關注生物系統可塑性,相信開啟科學與人文的對話,終能創造轉化契機。
5月開始,6至11歲兒童也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所以最近小學生都紛紛收到疫苗接種同意書,但到底要不要打疫苗呢?大家可以先一起了解疫苗的原理、打或不打會面對的問題,再與父母或身邊信任的大人一起做出最後的決定唷。
公部門治理什麼時候才能朝向以「使用者為中心」(UI & UX)的思維邁進呢?Omicron疫情是一個及時的警示,讓我們必須從治理層面、醫療系統的建構以及公眾就醫行為的改變,來設計台灣要如何落實講了非常久的分級分流醫療。
Omicron病患湧入急診,新加坡如何避免醫療端超載?本文點出台灣能學習的幾個方向:醫療端去中心化、基層診所加入前線、公衛行政端簡化流程、政府溝通找回公眾信心。
學者以通過美EUA認證的新加坡檢測試劑為例,解析其背後產官學合作,給台灣疫苗接軌國際帶來的啟發。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