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德國「薩克森矽谷」如何迎接台積電第一座歐洲廠?
克伊區(Christian Koitzsch,中)以台積電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總裁身分,領取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會員證書,表達融入當地半導體生態系的決心。照片背景是ESMC的新商標。(照片提供/Silicon Saxony)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聚集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格芯(GlobalFoundries)等大廠,是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別名「薩克森矽谷」(Silicon Saxony)。今年(2024)下半年,台積電歐洲第一座工廠將在此動工。

6月10日柏林舉行「台歐半導體論壇」,是德國首都從未有過的大規模、針對台灣為主題的經貿論壇,德國經濟部高層官員也出席致詞,展現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對台積電投資的重視,論壇焦點自是今年初甫上任台積電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的總裁克伊區(Christian Koitzsch)演講。他分別從人力、供水、供電角度──談及新工廠規劃。《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筆林育立分析,台積電新廠將對德國「薩克森矽谷」半導體聚落帶來什麼影響?

「光開挖面積就有200公尺長、200公尺寬、10公尺深;完工後,晶圓廠的高度將超過30公尺。」克伊區在柏林台歐半導體論壇的演講,一開頭就直截了當談工地的規模,讓人對台積電在歐洲的第一座生產基地充滿想像和期待。

每天投入5千人在工地工作,確保2027如期量產
Fill 1
在柏林舉行的台歐半導體論壇規模盛大,可見德國對台積電投資的重視。(攝影/林育立)
在柏林舉行的台歐半導體論壇規模盛大,可見德國對台積電投資的重視。(攝影/林育立)

台積電旗下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以下簡稱ESMC、歐積電),落腳德國東部大城德勒斯登,預計今年下半年動土。克伊區還預告,工地動工後每天有多達5,000人工作,以確保2027年能投入生產,屆時無塵室的面積達45,000平方公尺(13,612坪),「有足夠的產能給每個人。」

這是克伊區第一次以歐積電總裁的身分,面對歐洲產業界和媒體,他傳達的訊息相當明確:設廠一切照進度進行,量產將有相當規模,能有效降低成本,請供應鏈和客戶好好把握機會。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合辦的台歐半導體論壇,6月10日在柏林市中心的羅馬飯店(Hotel de Rome)盛大舉行,針對台歐半導體供應鏈的合作一連舉辦8場演講和座談活動。柏林不曾辦過規模如此大、以台灣為主題的經貿論壇,吸引200多人參加,德國經濟部高層官員也出席致詞,可見德國對台積電投資的重視。

克伊區原本在博世位於德勒斯登的晶圓廠擔任廠長,今年年初轉換跑道出任歐積電總裁。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這座2021年啟用的晶圓廠以高度自動化聞名,號稱歐洲最先進,隔壁就是台積電歐洲新廠的預定地。為降低歐洲設廠難度,台積電顯然看上了克伊區的經驗和人脈,才選擇由他打造新廠。

興建微電子技職學院,從台積電外派工程師到招募當地2千員工的人才養成計畫

台積電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的法務總顧問湯瑪斯(Gunnar Thomas)是論壇的第一位講者,他與克伊區同樣是台積電歐洲設廠的核心人物。湯瑪斯說,為了到歐洲投資,台積電準備了3年之久,身為歐洲人,他對台積電的決定感到驕傲。

他還回顧台積電與歐洲的淵源,正是1987年台灣與荷蘭飛利浦合資,才有今天的台積電,強調未來將全面與歐洲供應商合作,確保供應鏈的安全。

克伊區隨後從人力、供水、供電等角度,詳細說明設廠進度,他用「新創公司」(Startup)一字形容台積電歐洲廠從無到有的過程。首先,台積電派遣的幾名工程師即將啟程,「他們很期待帶著家人搬到德勒斯登」,而面對德國與台灣的6小時時差,這批先遣部隊的上班時間將配合台灣,「這確實是挑戰。」

隨著新廠完工和投產,從台灣派來的工程師將增加到「數百人」,每人預計停留3到5年,未來也將僱用許多歐洲工程師。「我們將結合德國的效率、嚴謹紀律和台積電的技術優勢,組成世界級團隊。」

台積電歐洲廠預計招募2,000名員工,其中不少是技術員,克伊區也提到德國技職教育的傳統,期盼歐洲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晶片製造的行列。德勒斯登是薩克森邦(Sachsen)的首府,為滿足半導體的人力需求,邦政府正打算興建擁有無塵室設備的微電子技職學院。

供水、供電、汙水處理與交通,當地政府為歐洲廠打造基礎建設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2
德勒斯登市府正評估將輕軌8號線延伸到半導體工業區,希望趕在歐積電量產前完工。(照片提供/德勒斯登公共交通公司〔DVB〕)

歐洲重視環保,輿論關心半導體製程龐大的用水量。克伊區稱讚台積電的資源使用效率,指出用水量是業界平均的50%,每單位晶片的耗電量是60%,在歐洲設廠將帶動節能科技的進步。他還說,電網公司已承諾架設380kV超高壓電纜直通廠區,德勒斯登也打算建立半導體廠專用的供水系統,廢水回收後將重新排入河川。

為配合台積電設廠,德勒斯登市府全力打造基礎建設,在地主要報紙《薩克森日報》(Sächsische Zeitung)最近經常有相關報導。以用水為例,市府打算先開挖新的水井應急,在易北河(Elbe)畔新建的新水廠和汙水處理廠預計2030年完工,屆時將抽取河水供晶圓廠使用,並將處理過的廢水重新排入河川,預計回收的水量可達9成。

台積電歐洲廠預定地位於德勒斯登北郊的工業區,緊鄰機場和高速公路交流道,交通網十分便捷,不過市區道路狹窄,啟用後周邊道路可能出現塞車。輕軌電車是德勒斯登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市府正評估將貫穿南北的輕軌8號線,向北延伸到晶圓廠區,預計今年底前完成初步評估,希望趕在歐積電量產前完工。

成為歐洲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Fill 1
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薩克森矽谷是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其中專精代工的格芯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圖為一名格芯員工展示在矽晶圓上生產的半導體。(攝影/CTK via AP Images)
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薩克森矽谷是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其中專精代工的格芯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圖為一名格芯員工展示在矽晶圓上生產的半導體。(攝影/CTK via AP Images)

德勒斯登擁有博世、英飛凌、格芯等半導體大廠和佛羅恩霍夫光子微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Photonic Microsystems)等頂尖的研究機構,原本就是歐洲最大的半導體聚落。其中專精代工的格芯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博世和英飛凌是台積電的客戶,也是歐積電的共同投資者,各出資10%。這個別名為「薩克森矽谷」的半導體聚落,可望因台積電的進駐,大幅增加全球能見度,當地業者因此寄予厚望。

台歐半導體論壇舉行後的次日,克伊區也首度以歐積電總裁的身分,出席在地同業公會薩克森矽谷一年一度的聚會,上台領取會員證書,讓歐積電成為這個半導體生態系大家庭的一員。他在演講時不僅秀出ESMC新的公司商標,還拿出2張廠房的草圖,指出目前有2家承包商在競爭,台積電在動土前夕才會做出最後決定。

目前薩克森矽谷的半導體業相關員工有80,000人,隨著2026年英飛凌擴廠投入生產和2027年歐積電量產,聚落擴張的速度將加快,預計到了2030年員工人數可達10萬人。薩克森矽谷執行長貝森伯格(Frank Bösenberg)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指出,歐積電加入薩克森矽谷,象徵對當地半導體生態系的認同,他對歐積電的決定表示高度肯定。

貝森伯格還預期,台積電的供應商將跟著來德國投資,「我們期待與歐積電和其他台灣企業一起成長,邁向國際化。」

克伊區在柏林演講時,也表達深耕德勒斯登、融入現有半導體生態系的決心。他稱讚台積電台中新人訓練中心的學習環境,表示未來將派歐洲工程師到台灣受訓,帶回來的技術「對整個薩克森矽谷生態系有利」。歐積電未來也打算成為培育歐洲晶片設計人才的搖籃,研究晶片設計的博士生可利用產能生產論文所需的晶片,完成學位。

汽車業正出現革命性的進展,過去燃油引擎是核心,現在誰能製造出整合度最高、效能最好的晶片組,完成不同設備之間的通訊和自動駕駛,誰就掌握汽車的未來。

除了當地原有的半導體生態系,台積電顯然也是看上德國製造業的實力和地緣之便,才決定布局德勒斯登。福斯(Volkswagen)、BMW、保時捷(Porsche)、特斯拉(Tesla)的電動車生產基地,離歐積電的車程都不到2小時,這些全是歐洲最具未來性的汽車業者。落腳德國將有助台積電深耕歐洲,滿足汽車業和工業物聯網未來對晶片的強大需求,讓台積電成為歐洲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克伊區在演講最後也說,他的工作不是生產第一片12吋晶圓、達到年產48萬片目標就結束,而是看到客戶充分利用歐積電的技術和產能。「當晶片真的用在歐洲的汽車和製造業、讓歐洲更強大,我的工作才算真正完成。」

Fill 1
台積電歐洲廠預定地位於德勒斯登北郊的工業區,總面積達50公頃,未來還有擴廠空間,背景可見合資夥伴博世2021年啟用的晶圓廠。(攝影/林育立)
台積電歐洲廠預定地位於德勒斯登北郊的工業區,總面積達50公頃,未來還有擴廠空間,背景可見合資夥伴博世2021年啟用的晶圓廠。(攝影/林育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