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原先承載眾人理想、協助原創團隊圓夢的群募大船,近年正因上架大量的代理提案悄悄變換面貌。根據統計,2020年全台集資金額前15名的提案中,超過一半屬於代理型提案,引發不少對於「募資平台變中國代工貨天堂」的質疑聲浪。2020年同時也是募資爭議頻傳的一年,疫情下消費申訴案暴增18倍,大部分都和「延遲出貨」有關。
台灣群眾募資產業發展至今進入第十年,坐擁上億商機,然而隨著爭議暴增與代理型提案變多,實則暗潮洶湧,挑戰劇增。
2021年,台灣群眾募資產業很不平靜。
群募顧問公司貝殼放大,4月宣布推出自家集資平台「挖貝(Wabay)」,要與現有平台嘖嘖(zeczec)、flyingV打對台。
貝殼放大過往是專注於募資的「顧問」服務,輔導案主在嘖嘖等集資平台募資。如今自己也投入平台的營運,明明有得罪合作夥伴的風險,為什麼仍選在這個時候出招?
答案,除了想解決消費者對群眾募資逐漸增加的怨言與不信任,也因為群募市場擴大的商機。
觀察數據,群募產業的前景看似樂觀,吸引更多人投入集資派對;然而隨著爭議暴增與代理型提案變多,實則暗潮洶湧,挑戰劇增。
根據台北市政府法務局統計,2017至2019年,每年收到的募資消費爭議申訴案都不超過10件;到了2020年,竟一口氣暴增至179件,年增近18倍。
台北市簡任消保官龔千雅分析,這179件爭議案中以「商品給付遲延」該類型最多。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疫情使中國廠商停工,許多募資商品無法如期產出,影響後續供貨。
由可承國際代理、在嘖嘖平台上架的「雲米智慧洗衣機」,是眾多延遲出貨提案中的代表案例。該提案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湧入超過5,000名贊助者,並在募資金額創下嘖嘖科技類提案的新高,達到新台幣4,800萬元。然而,本該是平台上星光熠熠的指標性募資案,後續卻因為延宕出貨、拖延退款、優先出貨給電商平台等爭議,成為眾矢之的。
因為在募資頁面得不到回覆,雲米洗衣機提案的受害者在Facebook上成立了自救會,在其中交流出貨與退款時程,以及拿不回退款的應對之道。除了傳訊息催促客服之外,也有人選擇找消保官,甚至報警處理。直到今年7月,都還可以看到有零星贊助者在雲米洗衣機的Facebook交流社團裡,抱怨尚未收到退款款項。
爭議尚存,然而雲米洗衣機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
就我們觀察,科技類延遲出貨嚴重,與其募資品的本質有關。
除了延遲出貨,常見糾紛還包含:產品做不出來、成品與預期有落差、產地標示不明等等。
「最麻煩的就是開發過程動到關鍵設計點,你認不認?」廖阿輝分享,他曾經贊助過海內外近200個募資案,「踩雷」機率大約3成。其中最讓他頭痛的,是提案團隊在中途改變原本的主打功能。
廖阿輝曾買過要價上萬的客製化耳機,原先看中產品美觀,但收到成品卻覺得醜;贊助過的另一項強調輕薄短小的高速充電頭,廠商實作後發現做不出來,最後收到充電頭變大的版本。
遇上這類問題,贊助者可能多半只能自認倒霉,種種爭議都凸顯了群眾募資爭議案件的複雜與處理不易。
然而,這些糾紛不過是表象;細察背後脈絡,反映其實的是提案團隊、平台與贊助者三方對群眾募資的想像差異。往下問,牽涉的核心問題有二:
- 預購型的群募商品屬不屬於網購?
- 出事時平台是否要負責?
協助民眾處理多項集資糾紛的消基會公益律師許家華指出,群募提案大約可分為四大類,分別是預購式、捐贈式、股權式和借貸式。國內最常見的是有提供回饋產品或服務的預購式群募,約佔7成。
預購式群募是否該納入《消費者保護法》規範,過往有諸多討論。許家華分析,儘管群募平台會將之視為「贊助」,然而當提案團隊涉及經常性反覆的買賣行為,符合消保法對「企業」的定義,就應該受《消保法》規範。其他如消基會、消保官、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見解,和國內法院零星的判決,也都傾向將預購型的群募視為網購。
矛盾的是,當贊助者要求提案團隊完美落實承諾,期待用較便宜的價格購買成熟產品,某種程度上也減損了贊助與鼓勵的性質。
「拜託!(就算)晚2個月,也算是很快好不好,」廖阿輝比較海內外群眾募資的贊助經驗,認為在台灣群募平台上拿到產品的成功率很高;若是美國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的贊助,等一年的所在多有;另外一家美國知名募資平台Indiegogo,更常遇到拿不到產品的窘境。
攤開Kickstarter於2015年發布的報告,開頭就清楚寫明有9%的專案未能按照承諾提供回報。對不少贊助者而言,儘管期待能收到提案者承諾的回饋,贊助時仍應了解可能的風險。
回頭檢視國內狀況,近年暴增的爭議及政府的處理,反映了台灣保護消費者的傾向、民眾對於參與募資可能承擔風險的意識也不足;這凸顯了平台左右為難的窘境:當糾紛發生時,群募平台該不該負責?
- 第6條「刊載內容」之2:本網站上所刊載之物件、說明內容、及相關訊息,包括所刊載之多媒體檔案,均係由乙方(提案人)自行提供、上載、及發布,並由本服務系統刊載於網站,乙方應擔保其內容之真實性、合法性、即時性等,甲方(嘖嘖)就刊載內容之真實性、合法性、即時性等並無審查之義務,亦不負任何明示或默示之承諾或擔保。
- 第17條:若乙方未能交付或延遲交付第三人約定之回饋,或因回饋之品質、效用上之瑕疵所生之任何糾紛,乙方應負擔一切損害賠償責任,概與甲方無涉。
換句話說,當糾紛發生時,嘖嘖把自己當中介角色,協助贊助者聯繫提案團隊,並不會負起損害賠償的連帶責任。若延遲交付,提案人應負擔一切損害賠償責任,與嘖嘖無關。
面對嘖嘖的說法,龔千雅的語氣仍充滿無奈與不解。2020年的179件爭議案中,8成都來自嘖嘖平台。「它(嘖嘖)沒有提供提案者資訊,導致消費者就只能申訴嘖嘖,」她能理解,嘖嘖作為平台並非開發票或提供產品的一方;但是當爭議發生時,卻連提案團隊的資訊都交代不清,讓贊助者求助無門。
我們透過程式爬下嘖嘖和flyingV上所有提案者的介紹頁面,並逐一檢視每個團隊的介紹,以及是否提供外站連結、提供贊助者審視提案團隊的資訊。結果發現,嘖嘖在提案團隊資訊揭露上,的確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光是在介紹頁面沒有寫下任何介紹文字、或僅寫下提案團隊名稱的提案者,就佔了47%;flyingV上,則有18%提案者的介紹欄位空白。
以消費者角度出發,若贊助案件出現問題時,無法聯繫上提案者,將產生許多爭議。若平台沒有介紹,上頭理應提供贊助者外站連結,但嘖嘖有20%的提案者未提供任何連結,更有38%的提案者僅提供社群網站(Facebook、YouTube、Instagram)讓消費者參考;flyingV上,未附上外站連結的提案者則高達65%,僅提供Facebook粉絲專頁的提案者則佔了23%。
雖然社群網站看似提供了消費者與提案者聯繫的機會,但我們亦觀察到,很多狀況是就算消費者有辦法經由社群網站私訊小編,也很常得不到回音。
提案團隊資訊不清,成為諸多爭議的根源。龔千雅舉例,去年有件運動相機的糾紛大到鬧上新聞,循線輾轉約到可能的「負責人」,才發現對方僅是負責送貨的物流商。後來請嘖嘖提供提案團隊資訊,嘖嘖起初竟以「保護個資」為由拒絕提供;最後費心籌辦協調會,嘖嘖也不願出席。
「我們無法理解為何這樣對待消費者,連最基本尊重都沒有,這造成行政資源浪費,」平時輕聲細語的龔千雅,說至深處都能聽出火氣。
針對缺席問題,徐震回應,嘖嘖一向配合公務單位,只要正式收到函文都會盡可能處理與出席;被指責先前沒有出席協調會,很可能是因為函文錯寄到舊辦公室的地址,待收到轉寄的函文時已錯過開會時間,才產生誤會;至於團隊資訊交代不清的問題,已透過改版網頁說明強化資訊揭露。
儘管平台承諾做出改變,過往糾紛卻已在各處悄聲發酵:除了網路上頻繁出現對群募觀感不佳的留言,曾在Kickstarter以耳機打下成績的知名提案團隊如XROUND也分享,近期找網紅代言時,一度可以感覺到對方擔心群募影響名聲的遲疑。
暴增的爭議案量不斷叩問群募的本質,使產業發展蒙上一層陰影。然而敲門的危機不僅於此,另一項可能直接摧毀民眾對群募信任的挑戰,正悄然成形。
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曾提出一道哲學問題:一艘名為忒修斯的船,如果將組成船隻的木材一一更新,直到所有的木頭皆非原材料,這艘船還是原本那艘船嗎?
量變,可能帶來質變。原先承載眾人理想、協助原創團隊圓夢的群募大船,近年正因上架大量的代理提案悄悄變換面貌,航向我們陌生的境地。2020年,全台集資金額前15名的提案中,就有9項屬於代理型提案,超過一半。
嘖嘖也有類似情況,科技類型募資金額超過百萬以上的提案裡面,非原創案件數量占比從2018年的35%,至2019年陡升至57%,2020年的非原創提案數量和募資金額數同樣超過50%。
「一堆假募資假造夢的案,根本詐欺。」 「一大堆中國品牌代理商,根本是預購平台。」 「一堆在搞這個,中國貼牌(意指代工)轉到國內販賣,賺錢就是這麼簡單。」
搜尋網友對群眾募資的評論,隨處可見對代理產品的不屑,與對集資產業的不信任。在這群人眼中,原先應該要助新創團隊圓夢的群募平台,如今是不少中國代工貨的天堂。
這不禁讓人好奇,網路上明明質疑聲浪不斷,平台為何還願意讓這些非原創提案一一上船,且國內外皆然?
flyingV產品經理紀旻伯表示,原創提案多數需要大量人力從頭協助,但選品則可以為提案的代理商和平台帶來很穩定的贊助金額。他強調有些代理商上架的產品由於相對成熟,品質穩定可靠,贊助者自然較願意掏錢支持;而對代理商來說,與其花動輒2成的服務費上架PChome與momo等網購平台,不如花8%左右的服務費上架群募平台,除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品牌曝光,還較易接近平時就有贊助習慣的群眾。
也就是這種快速的商品績效,以案滾案的成熟商品「複製案」,推升了代理案在群募平台上的佔比。
然而,當代理產品佔比變多,除了影響贊助者的觀感,無形中也可能排擠同類型原創產品的資源,產生讓原創提案更難生存的疑慮。
「一定會排擠到資源,因為贊助人的錢就只有這樣,」原創群募團隊、阿龜科技軟體研發工程師小蔡認為,代理商把不是自己做的東西當作自家產品,無疑是有欺騙的嫌疑,吃資訊不對稱的紅利。曾是原創遊戲提案人的河豚,也談及群募已經逐漸變成過度強調行銷而非原創的市場,那些有錢請網紅行銷的提案團隊,產品往往賣更好。「集資已經是沒錢的人在集資了,怎麼還有辦法花資源去行銷?」他質疑。
面對各方聲音,紀旻伯坦言,佔比逐漸增加的代理案已使他們有所警惕,「我們不會說不健康,而是要取得平衡,」他表示,刻意拒絕代理案是反商業的,因此內部在思考的是,如何透過代理案得到的資金成為台灣原創團隊的養分,「我們要花更多心力跟時間輔導台灣原創團隊,或在公共議題或非營利組織上,讓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好或壞我沒辦法肯定,但目前正往這趨勢走,」觀察代理案佔比增加,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認為,這已很大程改變民眾對群募的基本印象,把平台當作新品預購之處。如日本最大群募平台Makuake,就直接將自身定義為「新體驗的購入應援平台」,毫不避諱地用較廣方式定義平台上的提案,走向泛電商。
面對代理案,徐震同樣抱類似看法,認為用好與壞來區分代理案不太公允:一來,作為平台代表,他自認沒有資格與能力,可以公正客觀地評斷一提案是否為原創;二來,平台為服務贊助者,理應盡可能透過更多新提案活絡網站,增加網友過來網站逛逛的動機,以維持一定人流與曝光。
「看佔比可能容易產生迷思,」回過頭面對佔比漸升的質疑,徐震解釋,他可以理解大家的擔憂;可是檢視原創提案,其實無論是絕對數量、贊助人次與金額都在增加,很大程度靠的就是整體的高流量。
當多數網友眼裡只有不斷增加的代理貨,加上平台與贊助者間爭議四起,讓群募產業前景不明;危機卻也帶來改變,貝殻放大透過挖貝加入平台戰,而flyingV和嘖嘖則提出新制度,改變部分遊戲規則,希望能解決群募市場的難題。
為改善上述狀況,三大平台都端出新解方,採納消保官的建議,強化資訊揭露與落實預購型提案回饋品的7天猶豫期。如嘖嘖推出新版的「風險與挑戰」欄位說明,讓贊助者更清楚可能遇到的變數;在地區標示上,則清楚標示團隊是否來自台灣本土,加快贊助人辨識。
至於飽受爭議的代理案,各平台表示代理案上架仍是務實作法,只是努力使它們不會排擠原創提案的能見度與資源。
2011年,台灣首間群眾募資平台成立,集資產業發展至今進入第十年,從一開始的掌聲,如今有各種挑戰,在壓力下邊走邊學。廖阿輝也建議贊助者調整心態,在購買時要了解風險,畢竟群募與網購仍然不同。最好先上網搜尋提案團隊的經歷,比較同類商品,若有實體展示也建議前往確認,加入贊助行列才不容易失望。
我們撰寫爬蟲程式,擷取嘖嘖和flyingV各自從2012年(首個提案出現年分)到2021年5月底為止的所有提案,包含提案時間、內容、所屬類別、募資金額、常見問答、贊助者留言等欄位,也爬下提案者頁面的所有資訊。抓下資料後進行清理與分析,並視覺化提案金額、募資人數與分布年分。提案團隊資訊部分,主要查看是否揭露充分資訊;案件問題部分,則利用「正規表達式」,檢查消費者留言內容。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