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安區,台灣地價最貴區域,大家口中的「天龍國」。
在「天龍國」核心的大安信義交叉路口,卻矗立著一棟頹圮雜亂的褐色大樓,外牆鑲滿鏽黃鐵窗,內部則是6~8坪的狹小居住空間,與周遭豪宅林立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
這棟大樓稱為「信維整宅」。「整宅」是1960年代間,政府為了安置多數居住在違建裡的中國政治移民、以及來自中南部的經濟移民所興建;當時全台有24棟整宅,信維是其中之一。為了讓住戶有更多機會從商維持生計,信維整宅特別規劃一、二樓為店鋪,三至六樓為住宅,地下另有傳統市場,整棟約400多戶。
年歲更迭,早期入住居民隨著經濟條件好轉搬離,居民一批換過一批。住安里里長歐秀珠說,原住戶多已都搬走,目前真正居住在裡面的以新住民或弱勢族群為主;住安里約有50多戶中低收入戶,其中近40戶就住在這棟樓裡。
一個月300元的管理費,仍有百餘戶未繳;軟硬體設備的缺乏,使整宅環境遲遲難以改善。部分商家與住戶常於樓梯間任意傾倒垃圾,大樓內管線濫接亂竄,管理費收入不多的管委會無力負擔完善的清潔服務,更不用說整棟大樓的整理維護。
寬敞的回字型走廊,標誌著早期公共建築的特色。
走上二樓,沿著回字型的走廊一繞,仍可見到這棟建築很有人氣,幾乎每一戶都有人住。由於居住空間狹窄,戶戶門前傢俱雜物堆積如山,洗衣機、鞋櫃都放在門外,牆上則懸掛著一排排住戶私人衣物,有時候會看到幾隻小貓在雜物堆中頻頻探頭。
「剛進去時被嚇到,沒有燈還要拿手電筒照,還有人睡在走道!」歐秀珠回想第一次進到信維整宅時的情景,印象仍然很深刻。
整宅原始住戶有極高比例是外省族群,其中不少是榮民。
這一戶原是一位老兵蔣先生住的,鄰居「四喜食品行」老闆娘陳麗蘭回憶,老兵晚年病重,理應送到榮民之家養護,他卻執意不肯,表達死也要死在整宅內,「這些軍人很固執的」,陳麗蘭道,最後陳麗蘭仍請退輔會將蔣先生送至榮家,整宅中最後一個獨居榮民就此離開。唯見門上白底紅印退輔會查封封條,標明無繼承人的榮民財產已收歸國有,一切歸零。
四喜食品行為整宅內歷史最悠久的店家之一,是在大陸租界擔任廚師的江蘇人張士根所創,如今已交給第三代。
嫁入張家的陳麗蘭,見證了整宅最好的時光:「以前地下室菜市場過年一個禮拜都通宵,兩攤賣水果的,子女輪班顧,以前拼經濟就是這樣拼起來的。」每年端午前,食品行更是忙碌:「做到11、12點,早上4點多起來起火,差不多睡4個小時。」
但隨著大賣場,整潔明亮的連鎖超商間間開啟,信維地下市場人煙漸稀,已於2017年初悄悄歇業。
當初,和四喜一起做生意的鄰居夥伴們也一間一間關閉,僅存一樓的「老趙刀削麵」跟二樓的一間雜貨店,歷史與四喜同樣悠久。
整宅二樓迴廊轉角,「阿秀修改服飾」的招牌亮著。阿秀本人是一個留著娃娃頭、戴著金邊眼鏡的中年婦女,聚精會神的盯著縫紉機下不斷吐出的線頭,同時不忘抬頭與群聚在店口的婦女們談著各家男人瑣事。
阿秀丈夫近年中風行動不便,平日由阿秀全力照顧,待週末兒女回來接手,阿秀方得來整宅裡修改衣服賺些外快;彷彿約好般,宅內婦女亦於此時聚集店門談天。是時農曆7月,服飾店隔壁的住戶擺了供品一桌,生食熟食、飲料零食一應俱全,樣樣供品皆插清香一根。
香煙繚繞下,婦女們笑談打盹,待時間緩緩經過,律法權狀之外,陳舊頹圮建築之內,此處竟是人情世界遺跡。
( 本文作者為台大與報導者合作的「小田野報導」計畫學員 )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