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法律人追劇】
人的情緒千變萬化,前一刻跟後一刻可以截然不同,可以說是笑著笑著就哭了也不誇張,那主導我們情緒的當然是在我們的腦袋瓜裡面的各種神經系統的機轉,這也帶起身體上各種相應的反應,如腎上腺素分泌、呼吸急促或不自主的大笑,這些腦神經學已經發展出來的知識,我們都知道,但創作者的巧思就是讓你看見另外一個世界。
在2015年的《腦筋急轉彎》動畫電影中,皮克斯動畫公司創造了一個存在於我們腦袋瓜裡面的一支團隊,分別處理我們的喜怒哀樂。如果觀眾還有印象,第一集時一定會很驚豔於樂樂、憂憂、怒怒、厭厭、驚驚等角色,鮮明的造型及相應於各自管理情緒種類的設定,還有核心記憶形塑了人格,家庭島、友情島、誠實島等設計極具巧思,不僅讓人目不暇給,更在投射自己內心時會心一笑。
一眨眼時間快轉,2024年《腦筋急轉彎2》延續著上一集的基調,但劇中的主人翁凱莉進入了青春期,比起小孩時期的情感變得更為複雜。在第一集要克服的是環境更換(搬家、轉學)的不適應,而憂憂告訴我們所有的美好跟悲傷有時候是一體兩面,命題上是眼淚作為成長的汗水;這一集青春期的腦袋迎來更多情緒的駐足,包括了阿焦(焦慮)、阿廢(倦怠)、阿慕(羨慕)和阿羞(害羞),複雜的情緒機轉也對應著凱莉準備長成大人,青春期的迷茫與衝撞,都讓心理不時就變成戰場。《腦筋急轉彎》系列與其說是給孩子看的動畫,不如說是一封給大人的情書更為貼切。
你真的瞭解你自己嗎?我們自己常常無法覺察自己內心的變化,但面對高壓且複雜的社會狀況,很多人都不自知自己的心理健康已經有了陰影面積,時間久了自己都覺得不認識自己,所以近幾年無論是身心科、心理諮商以及關於心理健康等宣導都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都是給予大眾一個解開自己心中疑問的機會。
但外界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司法這樣的專業的領域中,也能看見司法和心理師的異業結盟。比起近年司法重大刑事案件中,因為涉及精神疾病的鑑定,而使大家比較熟知的醫師角色,司法程序中的心理師更有值得一說的故事,在各種刑事程序中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
依據《心理師法》,心理師有兩個類型,一個類型是諮商心理師,另一個類型則為臨床心理師──前者(諮商心理師)所能執行的業務範圍包含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還有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後者(臨床心理師)則是除了前面提到的執業內容外,還多了針對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的心理衡鑑。也因為如此,在刑事審判實務中,如果涉及到有無《刑法》第19條關於責任能力的疑問,在法院為釐清行為人有無因為精神疾病而造成其辨識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到影響時,要經過醫療團隊鑑定,除了醫師外,也會在鑑定報告中看到臨床心理師參與其中。
既然提到鑑定,在進入正題前,不得不先提到近年修法帶來的疑慮。老生常談的「鑑定」對司法審判的意義,是因為法律固然有其專業,但法律要對應的是各式各樣的社會事實,法官不可能什麼都有涉獵,所以必須藉助各個領域的專家來協助。如果比較正式來說,就是證據方法中的鑑定,一般理解上就是本於其專門知識,輔助法院判斷特定證據問題的人,從指紋比對、槍枝子彈殺傷力有無、毒品是何種種類、身心疾病有無影響到行為人的控制及辨識能力等問題,其實都是需要專業知識的鑑定人給予意見,並讓法院可以作為決定的參考素材。心理師單獨作為鑑定人的機會並不多(詳如後述),卻都是目前司法實務運作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值得附帶一提的,就是《刑事訴訟法》在去年(2023)年底迎來了歷來最大幅度的鑑定修正,例如從偵查時期就應該啟動鑑定、要揭露鑑定人是否有利益衝突等措施。不過自修法後運作至今,引起鑑定人最大困擾的,就是將鑑定的證據能力與鑑定人必須到庭言詞陳述綁在一起,只有雙方當事人明示同意時才能將到庭的義務脫鉤。
在具有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上,一旦案情的關鍵在於鑑定人的說法時,確實會造成鑑定人到庭陳述與否的兩難困境:一則是從接下鑑定後就代表著將來會有到庭的義務,二來高張力的法庭交互詰問,對身心來說都是很大的考驗與壓力──這也是當初啟動修法時,一直沒被聽見的將來接受鑑定委託專業人士之心聲。
而修復式司法中也可看到心理師的角色。《刑事訴訟法》近年修法中給了修復式司法明確定位。有別於傳統刑事審判程序著重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及給予量處刑度,修復式司法從柔性的角度出發──尤其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太多的案例,就是即便施以刑罰之後,被害人或被害人的家屬傷痛並未就此癒合,還是會留著為何是我、為何是我的親人遭遇不測,又或者為何你要如此傷害我、傷害我的親人、當時你為何不停手,這些無解的疑問懸在心中,所以即便案件結束了,但訴訟程序中的當事人卻仍在原地停留。修復式司法制度就是要替看似水火不容的兩邊搭起一個橋梁,讓彼端的人可以靠岸。
法律人也追劇?當然,只是他們不會在法庭上告訴你而已。有的法律人不僅愛追劇,更希望解讀及探討影視作品中的法治文化意涵,並讓司法改革可以更加通俗易懂。
《報導者》在週末開闢「法律人追劇」專欄,邀請曾以《羈押魚肉》一書獲得金鼎獎的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等法律人執筆,每月一篇與讀者相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