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職場、無效監管、受虐孩童:托育公共化政策下,私幼轉「準公共」的亂象叢生
在愈來愈嚴峻的少子化趨勢下,每個孩童都無比珍貴,然而教育當局因長期輕忽監管、部分私立幼教機構扭曲的生態等因素,近年屢屢使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陷入險境。(攝影 / 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少子化縈繞台灣已久,為應對此「國安危機」,政府從2018年起研擬「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其中挹注龐大資源建構「準公共化」幼兒園,以每年數百億的中央預算直接補助私立幼兒園,提供新手父母更多平價的送托選擇。然而上路6年至今,我們卻看到私幼與準公共第一線教保人員不當對待幼童的案件頻繁發生,最極端案例要屬8月16日於台北地院一審宣判的北市信義區幼兒園狼師案,加害人毛畯珅任職的園所培諾米達,即是準公共化幼兒園之一。為何不適任教保人員在其中不絕如縷?當前幼教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差錯?《報導者》訪談北高兩地的教保相關人員違法事件調查認定委員,以及資深從業者,深入爬梳表象下的結構問題。

我國少子女化問題日趨嚴重,2020年首度出現「死亡交叉」──總死亡人口數超越出生人口總數。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新生兒數字彷彿倒數計時般逐年下降
從2018年181,601人、2019年177,767人、2020年165,249人、2021年153,820人、2022年138,986人,到2023年新生兒135,571人。
,2023年新生兒135,571人,相較於前一年減少3,415人,再創內政部統計以來新生兒人數史上新低。

從全球的尺度來看,更清楚顯現問題的嚴重程度。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8月最新的全球統計,台灣年生育率千分之7.3在全球228個國家當中排名220,在亞洲則倒數第三,僅優於日韓。

有鑑於此,2018年行政院通過「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是總統賴清德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的重點政策之一,具體作法是全面降低新手父母的育兒成本,除了地方縣府不斷加碼生育津貼、育兒津貼,針對學齡前兒童最主要政策是補助幼兒園的學費,讓家長得以安心送孩童到公私立園所就讀。

由於幼兒教育並非義務教育,台灣的私立幼兒園數量遠大於公立幼兒園,因此政府提出的解決辦法是「與符合一定條件之居家保母、私立托嬰中心、私立幼兒園合作,建構準公共化機制」,由中央直接補貼差額給加入「準公共化」的私幼
凡私立幼兒園符合「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安檢查」、「教保人力比」及「教保品質」等6項合作要件,與政府簽定契約成為準公共幼兒園後,家長每月定額繳交費用,與幼兒園原收費間之差額,則由政府協助家長支付給園方,增加家長選擇平價教保服務場域的機會。
,原本動輒每月1、2萬元的學費,迅速降到「齊頭式」的平價標準──每月家長繳費上限3,000元
準公共幼兒園(與政府簽約之私立幼兒園)每月繳費上限:第1胎不超過3,000元,第2胎不超過2,000元,第3胎不超過1,000元。若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子女,入學時免繳費用。
每月繳費上限包含學費+雜費+代收代辦費;不包含課後留園費、保險費、交通費及其他費用。
,透過國家經費的補助廣納私幼成為「托育公共化」的一環,短時間內大幅度拉平有幼兒家庭選擇就讀公私立幼兒園的門檻。
今年(2024)是「準公共化」政策上路的第6年,8月即將邁入第3期的時刻,從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接連宣示「積極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2.0』政策,助年輕一代願婚、敢生、樂養」。行政部門對此高度重視的程度,直接反映在政府預算不斷增加,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教育部所屬113年單位預算評估報告」,「建置準公共機制」經費
2019年51.5億、2020年63.9億、2021年94億、2022年150億、2023年125億、2024年155億元。
從2019年51.5億到2024年155億元,6年成長近3倍。
百億挹注私幼轉準公共,園所出包、虐童為何仍層出不窮?
Fill 1
血汗職場、無效監管、受虐的孩童、托育公共化
台北市私立培諾米達幼兒園屬於準公共化的園所之一,園長兒子毛畯珅涉性侵園內兒童,引發全民怒火,立委林月琴、吳沛憶及勵馨基金會於7月18日舉行記者會提出訴求,盼憾事不再發生。8月16日,毛畯珅一審判決28年徒刑。(攝影 / 林彥廷)
根據政府111學年度資料,全國近7,000所幼兒園中,私立幼兒園有4,047家、占58.8%,其中近半數、有1,949家都簽約
根據立法院「教育部所屬113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截至2023年7月底(即111學年度結束),收費符合準公共機制私立幼兒園計2,116 園,已簽約1,949 園,簽約比率達 92.11%。
成為準公共園所。在執政者的樂觀宣示與逐年增加的充沛預算背後,我們卻看到幼教現場中,不當對待事件接二連三發生,與政府為孩童提供的美好許諾猶如兩個平行世界。

除了台北市信義區狼師長時間性侵與猥褻多名孩童的極端案件,更常見到的是日常生活作息中令孩童罰站、打頭、踢腳、巴臉、脫褲、強迫餵食、言語暴力等,發生不當對待行為的園所遍布全台,從今年4月以來見諸媒體的至少就包括苗栗縣通霄鎮台中市大里區台中市北屯區桃園市八德區台南市永康區屏東縣枋寮鄉新北市林口區台中市烏日區新北市板橋區新北市三重區新竹縣竹北市,平均一個月就有兩個園所的第一線教師,因為情緒失控或其他種種原因,對兒童作出嚴重程度不一的傷害行為。全教總幼兒教育委員會副主委楊麓潔指出關鍵:

「不當管教案裡面,9成都是私立或準公共化幼兒園。當初政府為了(公共化幼兒園)衝量,快速讓私幼可以直接進入準公共機制,必須要讓門檻變低,只要基礎評鑑有通過就可以申請,結果發生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因為門檻低、補助高,所以私幼業者『食好鬥相報』開始去申請,有一些原本經營不善、快要倒閉的園所,就復活了。有了量,卻失了質。

「準公共」的背後,私幼的師資環境並沒有太多改變。不像公幼或公辦民營的「非營利」幼兒園
政府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提供土地、設備、建物,委託公益法人經營,打造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營利幼兒園」,約占全國幼兒園總數5%。有以下特色: 不放寒暑假,提供課後延托,適合忙碌的雙薪家庭,受教育局監管,包括招收狀況、行政管理、老師資質都受到政府嚴謹評鑑。
每年都會接受政府嚴謹的考核,接受政府準公共補助的私幼,只有5年一次基礎評鑑。楊麓潔觀察,當幼兒園的體制、整體的品質、職場條件沒有提升的狀況之下,教保員情緒管理失控的不當管教案件,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目前擔任高雄市北嶺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的她,投身幼教業14年的歲月,恰好一路見證我國幼教體制與法規大幅度變動的轉捩點,包括2011年的幼托整合
將過往分屬不同政府單位管理的幼稚園與托兒所,統一正名為「幼兒園」,提供2~6歲幼兒適切的教保服務,由教育部統一訂立規範,依法定期評鑑。
、2019年推動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以及2022年通過「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和《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修正草案,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文規範教保人員不當對待幼兒的罰則與相關案件的通報與調查機制。

從去年「教保條例」修正草案施行後,各縣市皆要對幼兒園的不當行為事件籌組調查與認定委員會,楊麓潔是高雄市首屆認定委員之一,過去一年至今已審查了約70個案件,「一整排刷過去都是私幼,其中超過半數都是準公幼。」她親身觀察到,準公共化進場之後,第一線教保人員不當管教的案例明顯增多,在表象的「情緒失控」背後,是環環相扣的難解因素。

在呈到認定委員會的監視器的影像中,典型畫面是狹窄的教室裡面,10到20多個孩子卻只有一位老師,超出1:15的師生比,孩子們如同小學生般坐在桌椅上寫簿本,也有違教育部的幼教實施準則
根據「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第9款: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
;或者一排10個孩子站在台上練習跳舞,其中一個孩子的腳沒有舉好,老師的腳直接踢下去。事後接受調查的老師解釋,園所要求小孩一定要表演得很好、很整齊,聲稱這樣家長才會滿意,所以練習時才會對小孩有嚴格的要求,不是故意要踢他,只是要用動作提醒。

孩子的舞蹈成果發表,是許多幼兒園老師被賦予的指標。「孩子在台上跳舞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往往家長不知道孩子在背後的心酸還有老師的壓力。為了7月的畢業典禮表演,我們在上學期的12月左右就要開始練,長官他們會看每個孩子的表現,誰沒跳得很OK就要老師留意,練到最後要非常完美,不能有任何跳錯、掉拍,這是我為何會離開(私幼)的原因,」某縣市非營利幼兒園教保員慧珍(化名)回憶。她曾任職私幼兩年,負責帶中大班,提到此一扭曲的職場環境,是許多私幼的普遍現象。

私幼教保人員高壓、封閉的職場結構
Fill 1
血汗職場、無效監管、托育公共化
幼托整合後,新增「教保員」一職,解決了公幼教師不足的的困境。然而因適用法規不同,長年以來福利與待遇不如教師,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於8月3日發起集會遊行活動,向教育部表達「教保要平權、權益要健全、教保無歧視、福利要一致」等訴求。(攝影 / 趙世勳 / 中央社)

新北市是全國幼兒園所數最多的行政區,約有250間公幼與1,200間私幼,過去一年內的教保人員不當對待案件通報與成案量是全國之最,案件樣態可說是當前私幼現場環境的縮影。

「新北園所數非常多,占了全國六分之一,去年(2023)委員會內收到174件不當行為調查案,近8成都成案,但私立園所超收情形嚴重、疫情下這一批入學的孩子狀況又特別多,我其實很同情老師處境,」新北市立鶯歌國中附設幼兒園主任許家蓁如此表示。她是現任新北市教保服務機構不適任人員認定委員會委員,幼教產業年資15年。

許家蓁審議的最新一起案件是何嘉仁集團的三重學仕幼兒園,教保人員打頭、摔作業簿、罰小孩以手撐地做出拱橋姿勢,並在身體下方放置擺著美工刀的膠帶台,這些不當對待行為背後是「失控幼師」其中一種樣態,以此案為例,是一名受過專業幼教的教育人員要帶23個大班孩童,師生比不符,給學齡前兒童做課後輔導和作業評量,面臨家長、園方多重交織的壓力,以及課業和才藝帶給學齡前兒童的挫折情緒。

高雄市榮民之家非營利幼兒園園長余美蘭過去長年(2000年到2017年)在私幼工作,她表示私幼現場人員在師生比不符等狀況下,得各自承受不合理、甚至互相包庇的封閉結構,出事了就處理掉「個人」,難以由下至上改革整體環境:

「我擔任私幼老師十幾年(2000年到2017年)來,每天工時都超過12小時,師生比在1:25到1:30之間,一個人必須8小時面對20幾個以上學齡前孩子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吃飯、上廁所、喝水,為了孩子安全的問題完全處在緊繃狀態。就算你今天帶了那麼多小孩,為那間園所帶來那麼多利益,薪水就是基本薪資而已,最多帶班的話一個人頭費算200塊,但在園方各種規定如學生轉出、忘了關電器等理由扣錢下,每個月薪水幾乎沒有剩多少。低薪、高工時、高危險性的環境之下,我覺得沒有一個老師能承受得了這麼大的壓力,尤其如果孩子發生什麼問題的時候,園長或那些高層把你推到第一線,不會有人幫你講任何一句話。」

而教育局的稽查更是如同虛設,稽查人員要來之前會提早通知園方,余美蘭曾任職、以雙語教學為號召的該幼兒園定期上演貓捉老鼠的戲碼:「因為上英文課是不合法的,公部門的人要來的時候,就必須帶著小孩『跑班』,我們曾經躲過地下室,躲在娃娃車上開到鄰近的分校,也躲過屋頂還有園長家裡。所謂的稽查都是假稽查,同事如果跟園所發生勞資糾紛,勞工局要來的時候一樣會告知,園方就會準備A/ B帳給人家看而已,打卡或評鑑資料也全部都是假的,全園連續一週加班到晚上12點趕出來。」

慧珍曾任職的私幼,則是:「小班就開始教數字、ㄅㄆㄇ運筆,還要出考卷,沒有寫出來就要課後罰寫,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太苛刻。績效考評時間要到的時候,我們就要把英文、數學、國語習作本收到櫃子裡面或者藏到倉庫。」

余美蘭表示,會支撐十幾年,除了「年輕傻」、孩子在同個園所就讀有些許優惠與就近看顧外,園長一句「幼教圈那麼小,大家相拄會著
台語,發音為sio-tú ē tio̍h,意思是「相遇得到」、「遲早會遇到(你)」,引申為為人處世不要太絕,以防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通常帶有一點威脅的意味。
」就讓絕大多數年輕、剛出社會的教保人員產生寒蟬效應。
難以撼動的私幼版圖,政府監管機制形同撤守
百億的準公共化補助經費進來之後,家長端能夠用便宜學費送孩子到私立園所,但在私幼端,幼教老師和教保員的工作條件
根據教育部「準公共幼兒園第3期程合作要件規劃說明」,今年(2024)8月準公共第3期程,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基本薪資每月至少3萬3,200元(服務未滿3年者)。亦即私幼業者必需符合此條件,才能與政府簽約成為準公共園所,領取補助。
其實並未提升。楊麓潔指出:
「雖然說政府有規定32,000元的每月基本薪資,但是到了雇主那邊就會開始東扣西扣,有的老師根本領不到政府規定的薪資;加上不當管教的法案上路之後,工作條件沒有提升但是加諸更多要求與法令約束,很多小事情都會被放大檢視,導致老師壓力很大,不想再待在幼教業,造成流動率提高,幼兒園找不到老師就會開始向下降低標準,沒有教師,就聘教保員,沒有教保員,就聘助理教保員,如此下去惡性循環。」
事實上,在教保條例為第一線幼教從業者套上緊箍咒之前,監察院於2022年針對幼兒園內收托幼兒遭虐待、不當管教等事件頻生的調查報告裡,即揭露出相關科系學生進入幼教產業意願低落、惡劣的勞動條件更加劇人力流失的困局
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公立幼兒園教師有8成的在職率,2020年(全體不分公私)教保員在職率尚未顯著提升,僅達49.9%;地方政府亦反映學校培育人力進入教保服務的意願低、教保服務人力難覓等實務困境。且據地方政府反映:實務上教保人員不僅量不足,也難覓優秀人力,教育部屢屢聲稱每年教保相關系所的畢業生人數足夠,但實際上畢業生多不願從事教保服務工作等語。亦有地方政府指出:幼兒園報送的資料及勞工局的勞動檢查,往往皆是符合相關規定,但仍接獲民眾反映幼兒園會透過各種方式或理由要求教保服務人員繳回薪資(以現金繳回給園方),或變相要求教保服務人員延長服務時數以獲取薪資等語。」
教保員任職於私幼的占比最高,因通過教師資格者多傾向任職勞動條件較有保障的公幼,私幼多只能聘到教保員(幼保相關科系一畢業即有資格)。
立法院〈教育部所屬113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中,更暴露出教育部稽查體系從人力、涵蓋率到標準規範處處缺失的窘況。從歷年違規裁罰統計資料
由2019年度至2023年7月底止,違規前3大類別為:進用未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者從事教保服務之467園最高,其次為違反招收人數限制(超收)361園,未將收費數額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備查、已超過備查之數額及項目收費之300園,並有74園因同一違規事由而遭裁罰3次以上。
首先可看出,私立幼兒園(含準公共)受裁罰件數占總數超過96%;全國幼兒園近7,000家,各地方政府稽查人力全國加起來卻只有145人,各縣市稽查人力落差大,每人負擔稽查園數介於2.5園(連江縣)至123園(台東縣)之間;稽查涵蓋率
各地方教育局「主動稽查家數」占「轄內幼兒園家數」的百分比。
也天差地遠,轄內幼兒園家數最多的新北市僅有18%,為全國最低。
在缺乏全國一致的稽查標準
截至2023年7月底,包括稽查類別、項目、指標、稽查優先對象、稽查人員資格與培訓、實施方式、結果公布、申復、申訴及追蹤等相關事項,,尚無全國一致的標準。
稽查涵蓋率不到5成
部分人口數占比低之縣市涵蓋率100%,包括澎湖、連江、金門、嘉義,拉高整體稽查涵蓋率,無法真實反映普遍狀況,人口集中的台北、新北僅有22.72%、18.45%。
的情況下,每隔一段時間出現的狼師與教保人員不當行為,幾乎都是出事後,家長主動察覺、申訴,各憑本事自行蒐證,政府對於私幼的監管力道極為薄弱。
政府被公共化政策業績自我設限?幼教人員虐童,園所也不會失去資格

我國幼教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其來有自。在國民教育仍不普及的年代,鄉村地區的農忙托兒所與小學附設幼兒園是主要提供學齡前兒童托育管道,之後隨著台灣快速邁向工業化與民主化,並沒有相對應的托育公共政策;但由於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雙薪家庭普遍,都會區的學齡前托育需求愈來愈高,政府留下來的空缺,隨即由民間市場補上,私立幼兒園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雨後春筍開在全台大街小巷,至今已演變成為連鎖集團,擁有雄厚的資本與政治遊說實力。

「等到政府想要回來做公幼的時候,私幼的阻力就很大了,背後政商關係的結構太大,難以撼動,」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明旭以近期的準公共第三期為例,原本草案規劃退場機制追溯3年內違規紀錄,經過私幼業者抗議後,放寬自2023年3月1日才開始計算,並且將不能續約的條件限縮為負責人、園長對幼兒有違法的情形──換言之,即使發生教保人員虐童,園所仍能留在準公共的大傘底下。

以日前因幼兒性侵案引發集體公憤的台北市培諾米達幼兒園案為例,市議員洪婉臻就指出該園所於2019年單一年度有高達7次的違法紀錄,卻仍持續營運並請領上千萬的準公共幼兒園補助──具體而微凸顯出,準公共政策只衝表面數量,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放任有問題的私幼持續招生,直到大規模性侵案爆發,紙包不住火,才被台北市教育局於2023年裁定停業。

準公共化這6年下來之後,已經有超過將近一半私幼加入,地方政府既沒有人手去監督,又需要符合教育部(要求準公共化數量)業績,必須要跟私幼去姑情
koo-tsiânn:台語,指懇求、情商,低聲下氣地向他人央求。
加入我(政府)的準公共。當政府本身公幼的數量不夠,很多政策都必須要藉由私幼,不管各種補助或5歲免學費的政策,都必須要透過私幼的管道,所以地方政府跟私幼的關係相當緊密,但又要去做一個查核者,角色很兩難也很矛盾,監督角色出不來,任何的東西都會被綁住,」郭明旭說,每到查核前通風報信給私幼園所,長期以來已經是業界公開的祕密。
衝量之後,準公共化幼兒園能改善品質嗎?
Fill 1
血汗職場、無效監管、受虐的孩童、托育公共化
2018年7月26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主持「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記者會,正式提出解決我國少子女化問題的對策,其中的建置「準公共化機制」脫胎自賴清德於台南市長任內的「私幼公立化」經驗。(照片提供 / 行政院)
追溯準公共化的前世今身,可以更清楚看到政府藉由扶持業者達到政策目的──既穩定幼教市場、同時解決民眾平價托育需求。最早的原型要追溯到現任總統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
綜合數名受訪者與中正大學社福所博士論文《準公共化的誕生:台灣托育政策走向規範性市場的推力與分化》(作者王兆慶為現任彭婉如基金會執行長),此政策是賴清德從台南經驗帶到中央的個人意志,論文摘要中提到:「準公共化源於台南市的私幼公立化,私幼公立化則是從公共化幼兒園及教保券兩種制度之間形成的堆疊式變遷。變遷背後的動力,是決策者認定供給端補助有助規範托育市場的強烈信念,以及台南市政策設計完成、賴清德轉任行政院長,所偶然形成的歷史時序關鍵交集。」
內的「私幼公立化」政策,此一實踐經驗隨著他到中央擔任行政院長時進一步推廣到全國,誕生出「準公共化幼兒園」的概念。儘管有著監管漏洞與師資風險,由於寒暑假可送托、多樣的才藝特色課程、補助後的學費較可負擔等「誘因」下,準公共仍滿足許多家長的需求,開始悄悄扭轉過往每年抽籤都擠破頭才進得去的公幼生態。

「賴清德當市長的時候,台南市沒有任何一間非營利幼兒園,因為他一直覺得非營利幼兒園做不起來,認為政府不可以阻擋私幼的發展,在擔任行政院長的前一年,他把提高房屋稅增加的稅收補助台南市民去念私幼,」郭明旭說。

同樣都是由政府挹注資源,非營利幼兒園的監管制度相當嚴格,一年將近有6次,包括會計審查、到園檢查、績效考核等評鑑的制度;但準公共化幼兒園卻只要5年一次的基礎評鑑,且大部分核銷機制只要以文書作業即完成。更重要的是,前者由非營利單位辦理,被政府規範不准有盈餘,因此如同公幼一般具備真正的公共化目的,不會為了營利而超收,在固定的師生比之下,老師的勞動條件與穩定性相對較高;但後者以追求利潤為導向,超收跟師生比不符的情形不斷發生。

當外界對幼教業的職業標準不斷提高,缺乏監管、本質仍屬私幼的準公共工作條件沒有改善,教保員社會地位低落,沒有良好的職場支撐與專業的進修提升,「當老師情緒失控當下,沒有辦法控制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的,導致更多讓人會覺得很傷心的事情發生,」楊麓潔感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