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回家了,回家了,我們要過橋囉。」 「要上飛機了,等一下可能會搖晃一下,要坐好喔。」
口中不斷念念有詞,回家的路不是很長,是一段高雄往澎湖的單程機票,而送行的人從台北前往高雄、再飛抵澎湖,最終回到台北,繼續在人生的迴圈裡打轉。
回家的過程,也就是人生最後一段前往的旅途了。最終身體切切實實的回來了,總歸是塵歸塵、土歸土,究竟我們不斷追尋的根是什麼?回家究竟是回到了最初的土地還是去到了新的世界?
其實對於人生的概念仍是模糊,常言道「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我們人一生好像不斷在前往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一個憧憬的嚮往,而最終我們都要回到那最初的地方,通常稱為家鄉,好似回到事情的起點,一切才算圓滿落幕。
作為家中的長子,參與親人過世的旅程,與父親一同將親人的骨灰送回澎湖,姑姑們不斷提醒,在上下飛機、過橋、轉彎的地方,都要記得跟大伯說說話,這樣才不會在中途迷路了。而這一切的過程卻是那樣使人感到抽離,與大伯可以說僅有一面之緣,而最後在這樣的場景下與他再度見面,卻激起心中的千思萬緒。
好像即將要畢業的我,剛拿上一張進入社會的入場券,而身旁的親人卻登出下線了,回望其生命軌跡,卻使將邁開步伐的我感到游移了,當然這僅是暫時的觀望,因為終將不斷被催促向前,而該前往哪裡、或是如何前往終究是年輕的我們一種奢侈的煩惱,在不斷向外探求的過程中,有了這短暫片刻使我再度向內觀看。
一切的最後都成了灰燼,無限的迴圈不免使人感到無力,但煙灰散盡後終有人留了下來,轉過身又是一次啟程;歸來的離開了、卻終於能停下腳步。或許意義從未消逝,而是在過程之中,得以彰顯。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