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RFK Funeral Train :Paul Fusco》
歷史有時讓人激勵,讓人莞爾,讓人沉澱,也讓人哀傷。1968年的台灣,雖仍處於箝制思想、嚴管政治的戒嚴時代,卻也是全面性投入島內建設的奮起年代。就在這年,全球各地仍是戰亂未歇,騷動四起。其中包括;反戴高樂專斷政策的法國工人和學生發起了五月革命;毛澤東在方興未艾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號召兩千萬知識青年下鄉再教育;川端康成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捷克發生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改革運動,隨後蘇聯和華約成員國大舉軍事入侵。
也就在那時,剛出道的30歲劇場攝影師喬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拍下了著名的《入侵布拉格1968》(Invasion Prague 68),一年後這批照片被輾轉送出,以「一位無名的捷克攝影師」的匿名方式,披露在《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上,寇德卡更因此在1970年獲頒羅伯卡帕獎(Robert Capa Gold Medal)。
場景轉換來到當年的美國,正處於經濟疲靡、越戰膠著、族群衝突以及暴動頻傳的內外煎熬之中,4月4日著名的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的汽車旅館陽台,遭槍擊身亡。當晚,時任紐約州參議員,正準備投入下屆總統選舉的羅伯.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也就是5年前在達拉斯遇刺身亡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的胞弟,正飛抵印地安納波利斯,他不顧當地市長和警長基於安全顧慮的勸阻,執意站上卡車面對群眾,發表了不到6分鐘,卻是美國史上最經典、具代表性、同時撫慰人心的演說。而這場短暫的演說,在事後也得到證明,某種程度緩解了當地原本高漲的暴動能量。
兩個月之後的6月5日凌晨,羅伯.甘迺迪在結束位於加州洛杉磯大使飯店的演說之後,戲劇性地遭暗殺身亡,享年42歲。隨後,羅伯.甘迺迪的遺體被送往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聖派翠克教堂停柩兩日,供民眾瞻仰。6月8日,羅伯.甘迺迪的靈柩被送上火車,準備運往首都華盛頓。沿著喪禮列車經過的車站、鐵道兩旁,超過兩百萬的美國民眾,不分族群,不分老少,沿途守候,向這位美國歷史上少有,甚至唯一能夠團結各人種、族群,深受民眾敬愛的總統候選人,表達致敬與哀悼。歷經8小時約360公里的旅程之後,美國政府為羅伯.甘迺迪舉行了著名的夜葬,長眠在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墓園,距離他哥哥約翰.甘迺迪不遠的墓穴裡。
當時38歲,任職於展望《Look》雜誌的保羅.弗斯科(Paul Fusco, 1930~2020),受命登上這班喪禮列車,拍攝整個移靈送葬的過程,他沿途用了兩千多張的kodachrome底片,記錄了車站、鐵道旁的民眾身影,有白人、黑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軍警、神父、修女、年輕家庭等等,他們有的手捧鮮花,手持國旗、標語,或致敬,或注視,或哭泣,或跪倒在地,整體影像的內容、氛圍和節奏,相對沉靜且一致,時而遠離,時而貼近,彷彿是曲輪番揚起的低迴哀樂,充分展現一個國家的多數人民,為失去一位良善傑出的政治領袖,一種對於美好期望的破碎,一段對於價值重建的幻滅,一個即將出現卻瞬間消逝的公義社會與公民政府,所自發性匯聚的巨大哀傷,同時,也更無時從他們木然無助的眼神中,流動映射著他們所注目的列車,所深愛的政治領袖,無可挽回的,一路穿越都會、城鎮、河流以及荒野時的悲愴與絕望。
而這個緊盯著車窗外的系列作品,當年只為雜誌刊載時選用了幾張,直到1999年,位於倫敦的攝影家藝廊,才首次製作了印有編號的限量攝影集,加上2000、2001、2008年幾次的商業出版後,《RFK Funeral Train: Paul Fusco》(羅伯.甘迺迪喪禮列車)這本攝影集和作品,才逐漸廣為人知。弗斯科早年曾在韓戰時期擔任通訊和攝影兵,作品關注貧困、農工、愛滋病與車諾比核能事故等相關議題,直到2020年才以90歲高齡離開人世。對於他的辭世,馬格蘭通訊社主席奧莉維雅.亞瑟(Olivia Arthur)曾在悼文中表示,「我們將銘記保羅難以置信的善良和仁慈,以及他的攝影所帶來的深刻感性與人性。」
回顧《RFK Funeral Train :Paul Fusco》這本攝影集,以及諸多的紀念專題和紀錄影片,如果時光能夠倒轉,假設羅伯.甘迺迪在1968年6月5日那天走的是另一個出口,或假設他能劫後餘生甚至躲過子彈,以他當時的聲望,應該能順利選上總統,如此,就不會有後來的尼克森、水門案,越戰也可能提早結束,美國的族群和社會癒合更可能加速,國家內部會因此獲得喘息和調整,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更可能因此受到牽動,與共產世界的關係和布局也可能不同。但以史鑑今,造化屢屢弄人,歷史總是無奈,古往今來,往往多的是惋惜,從來不曾出現的,通常是喟嘆之後,那一連串無法驗證的「假設」,以及近乎喃喃自語的「如果」。
What we ne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division; what we ne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hatred; what we ne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violence and lawlessness, but is love, and wisdom, and compassion toward one another; and a feeling of justice toward those who still suffer within our country, whether they be white or whether they be black. 美國需要的不是分裂;不是仇恨;不是暴力和法紀蕩然,而是彼此之間的愛、智慧和同情;以及對那些仍在我們國家忍受著痛苦,無論他們是白人或是黑人,都能感受到正義的希望。 ──羅伯.甘迺迪追悼馬丁.路德.金恩遇刺身亡的演說節錄
──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