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女性紀實攝影師Daniella Zalcman在不久前的評論文章〈紀實攝影需要⾰命〉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needs revolution),文中特別提到幾個對於「紀實攝影」所面臨的困局,我在這裡加以延伸談論一下這些論點。
傳統紀實攝影,將鏡頭伸往社會角落中的「受害者」。攝影師們躲在其一貫的溫情道德口吻後面,所呈現出來的通常是「受害者」的影像。如果以階級來說,那就是握有麥克風的上位者,單向地定義沒有辦法發聲的弱勢者形象。如果以國界來說,就是在經濟資源上佔有優勢的富有國家的媒體從業人員們,單向地定義沒有話語權的窮弱國家形象。
如果以性別來說,佔絕大多數的男性攝影師則單向地定義了女性的形象,甚至定義了女性如何看待⾃己的形象。光是普遍地把「被攝者」簡化定義為某種程度的「受害者」,然後以弱者的形象呈現出來,然後加以「溫情口吻的關懷」來符合所刊載新聞媒體的套路,體現出「傳統紀實攝影」所面臨的困境。
去理解並認知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是紀實攝影師們,還有廣大閱聽眾們所必須去關心的重要課題。奠基在這樣的認知,我們再來往下談論「報導者攝影工作坊」第二期學員們的作品。
隨著網路社群平台時代的來臨,平⾯媒體尚未摸索出一條可永續的經營模式,新聞攝影⼯作者的工作空間持續被壓縮;但是另外⼀方面隨著數位攝影器材的平民化,使得⼈人都有機會「用影像說故事」。此時,《報導者》以活躍在社群平台的新媒體之姿舉辦工作坊,現在已經即將邁入第三期,藉著學員們的作品來談紀實攝影的新樣貌,我覺得特別有意義。
當然,本文並非要在這裡仔細爬梳傳統與新紀實攝影的脈絡。而是其中一項最根本的不同──攝影者與被攝影者關係的改變。
報導者攝影工作坊第二期學員們的作品(特別是和他們第一期的「學長姊」相比)恰恰呈現了「新紀實攝影」的面貌。第一期學員們的作品,如張家瑋拍攝廟會陣頭將團的「畫面」,郭于珂以白化症患者為題目的「當白天使降臨」,以及蘇威銘的「巴士運將的希望」──這幾個專題當然是優異的紀實攝影範本,它們可以代表傳統紀實攝影中,攝影師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打入這個原本他們所不熟悉的群體,去對議題做詳盡地調研,然後想方設法經營與被攝者的關係,一點一點的形繪出攝影專題的樣貌。
最重要的是他們也必須要面對,以一個外人去呈現他們原本不熟悉的群體,所要面對的各種關於傳統紀實攝影師們,所會面臨到的各種質疑。事實上,工作坊進⾏之餘,在評論會中,關於創作者在呈現作品時,會不會「簡化」或「過度論述」被攝者,一直都進行著激烈的討論。
在這裡攝影師是外人,他們想方設法打入這個群體,經營與被攝者們的關係,帶領同樣是外人的我們(讀者),一窺這個群體的世界。
第⼆期工作坊的許多學員在選用主題時最大的不同是,他們並不是從往陌生之處去尋找他們想要做的題目,⽽是他們從⾃己回過頭來省視⾃己,從⾃己的生長背景、社群認同中,尋找⾃己想要拍攝的題目、想要說的故事。
葉竹妍的作品「台灣上海新娘」,以她身為一位陸⽣的觀點,描寫來自中國上海的新娘生活在台灣的故事;張適則以一位同人愛好者來拍攝「母女Coser」;王容慧的「兼職⽗母」以及李依靜「家的三態」兩個專題中,兩位攝影師都從⾃己的「家庭」出發,呈現出台灣社會⾓落中兩種「家庭」的樣態;而蔡耀徵的「水蜜桃長大了」以拍攝年紀相仿(1990後出生)的好友肖像,以水蜜桃世代的比喻來描述該世代人們處於社會的心理狀態。
在這裡攝影師不是外人,他們的認同已經和他們所要拍攝的被攝者有很大的交集,他們透過攝影這個媒介,來為該群體發聲;他們也許站在觀景窗後,但是他們也可以站到鏡頭前,成為被攝者。我們如果仔細來看這幾位攝影師的專題──「大陸新娘」以及「Coser」在台灣已經有許多攝影師拍攝過。過往攝影師的⾓色是帶領觀者們來窺探、觀察這個相對封閉的文化社群,但是,現在他們本身就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某個程度上,就是把影像的詮釋權,以某種方式再反饋回這個群體中的成員,藉由攝影來為這個群體發聲。在「傳統紀實攝影 」 中,攝影者單向定義被攝者形象這樣的關係被打破了。
回到個人層面,各位有志於使用攝影來做專題的朋友們,在選題時應該去往⾃己身上看,仔細思考⾃己有熱情和想說的故事在那裡。現在工作坊即將邁入第三期,⾝為講師,我眼見幾位學員的作品,從一開始比較初始的狀態,慢慢透過工作坊,持續在攝影本質學能及論述上著力,作品漸漸達到現在比較完整的樣貌,個人參與在其中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再者,能夠有機會與攝影前輩謝三泰先生、鍾宜杰先生,以及曾經教導我的黃建亮老師在同一個講堂上,是我個人莫大的光榮。
〈紀實攝影需要⾰命〉文末總結時提到:
「⋯⋯這些攝影專題根本就不能稱為紀實/新聞專題,它們並不恪守傳統紀實攝影所要求的「客觀中立」教條;然而這些攝影專題卻明白地回應了傳統紀實攝影的失敗之處⋯⋯」
我在這裡也衷⼼祝福學員們能持續用攝影發聲,工作坊能夠匯聚成一股新的⼒量,引領台灣紀實攝影往新的方向,繼續前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