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一開始拍攝日本祭典,始於筆者在日本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留學時的契機。
當時,我在課堂上展示台灣廟會的照片,老師看過後問道:「你現在人在日本,沒有台灣廟會可拍,但後續還有許多評審與展覽,你準備拍些什麼呢?」筆者回答:「那就來拍日本的祭典好了!」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答案,卻開啟了筆者拍攝日本祭典的漫長旅程。
在寫真學校的兩年期間,筆者共拍攝超過50場日本祭典。返台後,也於2024年初再次前往日本,深入記錄更多傳統祭典。
筆者從過去台灣廟會與火祭作品中,逐漸將焦點放在「火」的元素。例如,2021年出版的攝影集《熠燿宵行》,是以台南的鹽水蜂炮為核心;2023年在銀座舉辦的個展《光の彼岸》,則將台灣及日本兩地的火祭交織成系列作品。
日本各式祭典中,火祭是相當重要的存在:無論是漫天大雪的冬夜,或是熱氣騰騰的夏日,從長野深山的溫泉到神奈川的海邊,幾乎全年都能見到「火祭」的身影。
於每年1月7日,在福岡地區的大善寺玉垂宮舉辦的「鬼夜」(大善寺玉垂宮の鬼夜),被視為日本三大火祭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其起源可追溯到仁德天皇在位期間,當時久留米地區居民深受盜賊之害,一位大臣便在夜裡燃燒松明,成功逮捕盜賊並就地正法。後人為撫慰亡靈,逐漸演化成以燃燒巨大松明火炬的形式,驅鬼消災並祈求世界和平、五穀豐收及家人平安。祭典中也有一小段舞台表演,專門訴說這段由來。
祭典自晚間7點開始,參加的男子們只穿著兜襠布,拿著小松明火把,伴隨口號於神社內外繞行;直到9點,每具直徑1公尺、長13公尺、重達1.2噸,共6座的大松明點燃後,才將活動推向高潮。負責抬松明的男子們手持カリマタ(Y型橡木桿),支撐著龐大的火炬在寺廟內繞行一圈。過程中火星不斷落下,相傳只要被這些火星洗禮,便能遠離病痛。這場由歷史故事演變而來的火祭,充分結合了傳統與當地熱情。
筆者為了拍攝此祭典特地遠赴福岡,大善寺玉垂宮距離車站約5分鐘路程,但因位處鄉下,看完後仍需留意末班電車。祭典開始時,6座大松明同時點燃的畫面相當壯觀,抬松明繞行神社頗費體力,期間還有一、兩組因重量而倒下,近距離觀察時更能清楚感受到其巨大與沉重。整夜結束後,我的外套也多了幾個落下的火星燒出的洞。
同樣號稱日本三大火祭之一的野澤溫泉道祖神祭(野沢温泉道祖神祭り),則在每年小正月(1月15日,相當於台灣的元宵節時間)於野澤溫泉舉行。道祖神是北越地區的信仰神祇之一,形象為一男一女,散見於野澤溫泉各處;此祭典的重點在驅除壞年、祈求良緣,並為新生兒祈福。在日本各地於小正月舉辦的道祖神祭中,又以野澤溫泉的規模最為盛大。
此處最具特色的即是「火的攻防戰」。厄年方(25歲與42歲)所組成的「三夜講」,會在1月13日至1月14日之間以神木為中心搭建高達15公尺的社殿;攻防戰展開時,6名25歲青年守護社殿,其他村民則高舉火把發動攻擊,試圖點燃整座社殿。最後,社殿連同該地區過去一年誕生長子的「初燈籠」一起在歌聲中付之一炬。乍看之下相當暴力,然而本質上仍以祝賀和祈福為核心。
野澤溫泉道祖神祭也是少數在雪地中舉行的火祭。筆者曾與日本寫真家甲斐啓二郎一同前往拍攝兩次;白天會在攻防戰場地進行祭禮,夜間再從附近引神火到主會場開始攻防戰。前半段是小朋友組,較為平和;後半則進入成年組,場面漸趨激烈。當社殿被燒毀時,眾人圍繞在烈焰與冰雪中高聲合唱,宛如在雪地裡一同圍爐,格外具備凝聚力與趣味性。
鳥羽火祭(鳥羽の火祭り)坐落於西尾市,擁有1,200多年歷史並帶有占卜意味。由於早期紀錄遺失,其具體起源已無法考證,目前被列為日本國家無形民俗文化財並持續舉辦。正式名稱是「鳥羽大篝火」,每年2月的第二個週日於神明社前登場(過去為舊曆1月7日)。現場架設兩座巨型火炬(すずみ),分為福地與乾地兩組,由25歲厄年男性擔任「神男」,衝進火炬中取出神木與十二繩,再依兩組勝負結果與火炬燃燒情形,推測當年天候與收成。
在火祭正式開始之前,神男須關在神社裡淨心、控制飲食、並以冷水沐浴;祭典當天下午,他們還要在2月寒冷的海水中走入海裡淨身,可謂「先走進海裡,再衝進火裡」的雙重挑戰。巨型火炬則在前一天,由當地各戶派出一名成年男子,用神木、青竹、藤蔓合力搭建並豎立於神社前的山坡上。
晚間7點半神社舉行祭禮後,開始點燃火炬。神男與奉仕者們爬上梯子,協助神男穿越濃煙與火焰,搶出神木與十二繩,再供奉給神明。神男的頭巾與奔跑姿態猶如貓,因而又被稱作「貓男」。依火勢與煙的情況,還能解讀當年的氣候走向,如若煙很大就可能多雨、竹子爆破聲劇烈就預示多雷。祭典結束後,民眾也會到場內撿拾燒剩的青竹,據說拿來做成筷子可保護牙齒健康。
暴走祭(あばれ祭)於每年7月第一個週五和週六,熱鬧登場在能登半島宇出津地區。其實,最初祭典原稱「奉燈祭」,歷史地位極高,並象徵著能登半島暑期連串祭典活動的開端。17世紀中期,為祈求神明消除疫病,人們向八坂神社奉獻四處噴射火花的燈檯;之後演變過程中又與祇園系的暴走祭結合,形成現今喧鬧非凡的景象,據說是為安撫喜好喧鬧的「牛頭天王」,因此民間流傳「暴力能使魂魄復甦,愈暴力神靈愈開心」的說法。
祭典的主要活動在週五、週六晚間登場。週五晚上,40多個奉燈檯自宇出津碼頭出發,繞行至「役場前」,並環繞猛烈燃燒的五根大松明火炬;週六夜晚則掀起最高潮,人們不斷將神轎丟入河中、撞向牆壁,甚至頂著熊熊燃燒的火炬,火星(火の子)濺落宛若異界降臨,兩晚皆通宵狂歡至翌日清晨。
暴走祭地點位於能登半島北部,交通頗為不便,需先搭電車到末站,再轉乘公車約1小時。筆者當時訂了「隔壁村」的住宿,卻發現實際距離仍有10公里(笑),往往拍攝到凌晨3、4點才結束,還得徒步返回住宿地,成為留學拍攝期間一段難忘經驗。
須賀川松明祭(須賀川松明あかし)也被歸類為日本三大火祭之一,擁有超過430年歷史。相傳在1589年,伊達政宗入侵須賀川城之時,百姓們紛紛舉起火把守城;戰後為弔慰陣亡者亡靈,於是逐漸形成今天的松明祭。活動在每年11月第二個週六登場。
當日下午,當地中學生組成隊伍,扛著巨型火炬於街區繞行,最後將火炬安置於五老山會場。每支火炬高達10公尺、重達3噸,需150人合力擔負,上方還站著指揮手,伴隨哨音在街上前進,氣勢驚人。由於須賀川市號稱為著名特攝電影《超人力霸王》中M78星雲「光之國」的姐妹市,街道上處處可見超人力霸王立像,與高聳火炬構築出一種充滿超現實意象的畫面。
晚間6點半,會場中數十支巨型火炬陸續被點燃,祭典正式步入最高潮。10多根高達10公尺的火炬火勢旺盛,烈焰衝天;尤其在中後段時,現場氛圍結合靜謐、莊嚴、灼熱與宛如毀滅般的畫面,讓人不禁感到有末日降臨之感。實際上,這是一場規模浩大的慰靈祭,透過熾烈火光,向過往的靈魂表達追思與哀悼。
這5場火祭,是筆者在眾多日本祭典中印象深刻的代表,相較台灣廟會以鞭炮、煙火、沖天炮為主,日本火祭多是以燃燒松明或大型火炬為核心,火星飛舞的場景令人驚嘆。筆者仍在持續探索日本的傳統祭典,未來亦希望留下更多獨特的火祭影像與紀實報導。
台中出生,前保險公司自營部債券交易員,辭職後前往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留學,畢業後回台陸續舉辦台日攝影交流活動,現為自由接案攝影師。
作品聚焦祭典中火焰的神祕與連結,2021年出版首部攝影集《熠燿宵行》,以鹽水蜂炮的夜晚景象為主題;2023年作品《光の彼岸》則將範圍擴張至台日兩地的火祭共通與神祕性。
2018年獲國家地理頻道世界攝影大賽人物組佳作,2021年及2023年分別以《熠燿宵行》、《光の彼岸》兩度入選廈門三影堂「紙上空間,集美,阿爾勒當代攝影書展」。2023年於東京銀座IG Photo Gallery舉辦《光の彼岸》個展,2024年作品於台南市美術館參展「我們從河而來」。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