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這個題目開始拍攝於2013年,當時在Facebook上看到某些藝文聚集的社團,在繪畫的藝術裡,人們常用這一句「畫得好像真的呀!」來讚美畫家;在攝影的藝術裡,人們常用這一句「拍得好像一幅畫呀!」來讚賞攝影人。 那麼我就開始想像,「當畫得好像真的,碰上拍得好像一幅畫」時,會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呢?
近幾年台灣各地興起了一陣彩繪風潮,不管是農村轉型觀光或是老眷村社區改造,街頭的藝術創作⋯⋯充斥著各式多元的彩繪作品。我遊走在大街小巷、城鄉小鎮,找出人為的彩繪塗鴉作品。利用角度移動的構圖取鏡,搭上虛影、自然中的風景,或人為地景擺置,它們之間無違合地組成一幅全新的「視」界畫面!我將這系列作品,稱之為《浮視繪》。
《浮視繪》這套作品,反映現在生活周圍充斥人造景觀,與難以界定的美學藝術。一開始拍彩繪時,我意識到這題材並不是唯一或特別,如果沒有加上自己主觀的思維,就只是直接複製繪者的創意。所以在拍攝這系列前,就想著彩繪要和環境、生活元素、物件有種完美的結合、呼應,且要放在看似無違感的同一平面上,這必須有細膩的觀察力和良好的耐心,利用腳步、身段在各畫面前移動到某個角度,才能成就心目中完美的畫面,看似簡單卻很不容易。完成的作品畫面看上去是一幅似畫非畫,但它背後卻是根基於實際拍攝的環境紀錄。
台灣各種彩繪塗鴉,是他者的視覺記憶以繪畫的方式呈現,縱然座落在文明的街角牆體,無法如岩洞內的古老壁畫可以流傳長久,卻也是涵蓋在人類文明進化的時間軸;而影像再造創作,是「融入」人文生活的過程,進入了人類生存時間軸的記憶運行裡(如影像中有台北後站壁畫和實景騎樓行人的作品),觀察生物成長和凝固壁畫之間的呈現(如壁畫蝴蝶和實景植物的作品),細膩中帶著複雜的影像構成,我以攝影凝固的瞬間,呈現靜態和動態微妙互動的對話,是視覺再造的呈現,也是生活感觸的深度表現。 自問和詰問融合孵生了這裡的《浮視繪》,一組形式上的畫面分割,再在一個畫框裡讓現實景觀與景觀中刻意或無意添加的繪畫產生互動交流,和觀看上的自我問答。同樣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之於繪畫,在形式和創作意念上的差異,或許可以簡單地說,攝影誕生於觀看取景器啟動快門那個瞬間,而繪畫則是在眾多觀看之後的冥想創作;前者是主觀的瞬間性客觀關照,是現實的呈現,而後者卻是主觀的積累性客觀再現,是理想的化身。當瞬間性客觀關照在攝影師的凝視裡,遇上積累性客觀再現且有機並存時,「現實和理想同框了」,攝影師像紅娘一樣把它們牽連在一起,讓它們發生了關係。 《浮視繪》每一個畫面中,就是如此刻意地,把客觀的景觀和主觀的繪畫有機地並置在一起,有意讓現實與理想對話,而這種對話就像日常生活一樣,或許熱絡融洽,或許冷酷尖刻。生命中很多的安排都是無法自主的客觀現實,藝術或許就是無奈客觀生活中的那一束光,這束光讓我們看清了現實的殘忍,從而去用心柔化它;它也讓我們看到了無序中的某種和諧,從而由衷讚嘆。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