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

張家瑋/遊行之外的我們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台灣同志大遊行(Taiwan LGBT Pride)這天,許多屬於非主流性傾向的人們走上街頭,對社會大眾宣示他們的存在。

彷彿嘉年華會的盛宴,充斥著繽紛色彩,這一日能夠見到許多同志朋友以各種方式現身遊行現場。但活動呈現的,畢竟只是他們這一日的姿態;有人選擇不出席,有人則未能參加這場盛會,然而在喧囂的街頭之外,仍存在著許多同志的不同樣貌。

「在都市的時候我們比較敢正常相處,在部落裡面都不太敢牽手,看到長輩過來都要趕快放掉,或是改成搭肩。」阿飛從小在部落長大,直到小學五年級搬離部落,到恆春就學、生活。大學畢業後,他回到部落的小學擔任教職。在山上,他認識了在部落發展協會工作的潘潘,兩人相識交往後,一起在部落裡生活。

莫拉克風災後,政府與地方合作,在部落興建了一批提供災民長期居住的建築群,它們有個聽起來充滿安全感的名字,叫做「永久屋」。「永久屋」是阿飛與潘潘在山上的家,在這個數坪的空間內,他們能夠暫時不必顧慮外界的眼光與壓力,以最自在的方式互動生活。「永久屋」原本建造的用意是作為風災受災戶們的棲身之所,但也在另一種形式上,提供了兩人對外界疲憊之餘的庇護。

部落的生活形態與都市不同,人口較少,彼此之間的接觸也較為頻繁緊密。除了與家人的關係之外,兩人還得面對教會以及大部分村民的保守價值觀,在許多場合,他們不得不以「好哥們」的角色去掩飾彼此在對方生命中的真實身分。

「什麼時候要交女朋友?」對許多長輩來說就像是「吃飽了嗎?」一樣稀鬆平常的問候,對於男性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的期待,仍然存在許多人的傳統觀念裡。兩人對這樣的問題已經見怪不怪,如何打哈哈來化解攻勢,他們早已熟能生巧。但有時相同的問句,並不只是單純的問候;有些知道他們關係的人,以此暗示自己對於同性戀情的不苟同。在許多地方「守護(傳統)家庭價值」仍屬主流的環境中,隱藏起自己的一部分,無可避免地成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

「其實我也覺得年紀到了,該讓父母知道,但又不知道怎麼特別去講,很麻煩。」在訪談中,潘潘告訴我,他其實還沒跟家人出櫃,雖然經常在Instagram上發布兩人的合照,但還是會刻意避開Facebook這種更為公開透明的社群平台。「也許就隨著這篇文章發布,讓他們去知道也好。」出櫃雖然只在瞬間,但表態之後,要怎麼取得家人的理解與認同,卻是一段漫長的過程。

而阿飛則是從國中開始交男朋友,雖然並不特別避諱與同性間親密的互動,但也未曾直接對母親坦承自己的性傾向。好一陣子,阿飛就彷彿走鋼索的人,巧妙地維持平衡,跨在坦承與暗示的界線之上。

這樣的平衡,卻在一個令人料想不到的情況下被打破。某次,母親帶著阿飛前往祭祀「老祖」的廟宇祈求平安,沒有來由地,老祖的乩身突然向她說:「有一個查埔合意妳這個囝。
閩南語,意思是「有一個男生喜歡妳這個兒子」。
」雖然說法委婉,但這樣的一句話,仍逼著母子正視了那道彼此不斷迴避的界線。

自那時起,出門前母親總是不忘叮囑阿飛不要學壞。某次,阿飛終於按捺不住心中不耐的情緒,反問母親,到底擔心自己哪裡學壞。

「啊⋯⋯就是跟男生在一起啦!」

明白這段路程的漫長,阿飛面對家人的期待,並不以強烈的態度反抗,而是溫柔地溝通與等待。「就是讓他們慢慢去體會吧!等那個時間到了,他們自己就想通了。」

阿飛終究以自己的方式,得到家人的認可。他也常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跟媽媽說:之前常來家裡的潘潘是他的valjaw
排灣族語中情侶一般稱為sudju,已婚的配偶則稱為valjaw。

在10月27日這天,潘潘與阿飛並沒有參加同志遊行,他們依然過著與尋常假日無異的生活。到鎮上的超市買齊數天的食材,回到家中廚房,將洋蔥、馬鈴薯放至砧板上切成小塊,燒熱油鍋,拌炒咖哩的材料,清理水槽中的果皮,清洗廚具。在窄仄的空間中,兩人各自處理手邊的工作,時而側身交錯,流暢地接續著彼此的下個步驟。沒有太多的交談,沒有料理時的慌忙,配合著幾句簡單的指令,兩人準備晚餐的過程,彷彿共同完成了一段沉靜且優雅的演出。

潘潘的一位同志朋友曾說:「幹嘛參加同志遊行?我每天都在遊行。」手舉標語、身穿華麗服裝,成群在街頭昂首闊步,肆無忌憚地吸引眾人的目光,如此張揚的姿態,終究只屬於365天中的其中一天,在這天以外,還是得回歸日常。

活動落幕,隊伍之外,同志在平凡的日子裡,依然有屬於自己「遊行」的方式。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潘潘在部落發展協會帶高中生上課。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Fill 1
同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